吳可超
一身淺灰色紅領工裝,一副黑框眼鏡,一張文質彬彬的面孔,眉宇間滿是專注……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的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唐山公司”)鋁合金廠車間工作室內,中國中車首席技能操作專家張雪松正忙著為其他工友進行培訓指導?!案杉夹g,就得不斷嘗試,就得不斷研發新技術、新產品,不能讓新產品淘汰我們,技術創新是沒有止境的?!?8歲的張雪松說。
張雪松參加工作29年來,始終堅持學習鉆研,在高速動車組生產中不斷攻克技術難關,共完成技術革新109項、制作工裝卡具66套、撰寫工藝文件和操作指導書72項、改進進口工裝設備技術缺陷20多項。在中國高速動車組研制生產中,張雪松和團隊一起攻克了鋁合金車體生產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助力中國高鐵占領世界技術“制高點”。
把“工”字變成“干”字
張雪松成長于鐵路社區,這使得他從小就對火車有著強烈興趣。1989年初中畢業后,懷著鐵路情結的他不顧父母反對,毅然選擇上技校,成為一名唐山機車車輛廠技工學校學生。
為了練得一手好本領,張雪松抓住每一次學習和實踐機會苦練技術?!坝幸淮螌W校組織鉗工基本功訓練,為了提高動作穩定性、準確性和工件精度,我反復練習,不知道重復了多少次,雙手都磨出了血泡,但我不想放棄這次機會?!睆堁┧苫貞浀?。
1992年,張雪松從技校畢業后,如愿進入中車唐山公司,成了一名鐵路鉗工。剛參加工作的張雪松穿上藍色鐵路工作服,特別開心。他興沖沖地把工作服穿回了家,“沒想到一進門,我媽有點不高興。當時正好有個親戚來家里串門,我媽覺得我這身‘干活兒的行頭不體面?!睆堁┧烧f。事后, 19歲的張雪松對母親說:“誰說‘工字不出頭?我把‘工字變成‘干字,不就出頭了嗎?”
經過勤學苦練,張雪松很快摸索出了自己的“絕活兒”:能獨自加工六分之一頭發絲精度的工件,并琢磨出了多種技術難題的解決方案。入職第一年,他就在唐山市青工技能大賽上嶄露頭角,取得鉗工比賽第四名的成績,并榮獲唐山市“技術能手”稱號。
盡管有了榮譽,但張雪松并不滿足。他認識到,新一代的鐵路工人,應當是復合型人才,不能滿足于自己“一畝三分地”的技術。于是,他開始自學鉚工、焊工、電氣、機械和計算機等業務知識,向愛人請教電工知識,并跟著書本學畫電路圖。他還進修了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大專課程,學習了維修電工、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編程、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設計知識。
從一個個零部件開始和自己“死磕”
2005年,中車唐山公司擔負起建造中國高鐵品牌的使命,開始生產高速動車組。與傳統的碳鋼車體結構不同,動車組的車體大部分由鋁合金型材拼接組焊而成。制造高速動車組的第一重考驗,就是提高鋁合金車體焊接精度。
一開始,由于沒有鋁合金車體焊接制造的技術經驗,工友們按照原有方法進行焊接,但明顯感到手中的焊槍不那么聽話了,鋁工件也不聽使喚了,開始變形、開裂……高速運行的動車組對車體焊接要求相當高,一旦產生變形,后果不堪設想。當時,公司還沒有相關的技術資料,張雪松和工友們更是連見都沒見過這種新的產品和工藝。
“從來沒干過,我們只能從一個個零部件開始,自己和自己‘死磕。”張雪松帶領團隊成員反復摸索鋁合金車體側墻、端墻和車頂組裝調修的組焊工藝,進行分步試驗調整,從一個小小的截面開始,2米、5米、10米,再到整車的組焊拼接。
經過成百上千次試驗后,張雪松和團隊通過“變形量”“焊后調修” “調修加熱溫度控制”等8種數據,總結出系列鋁合金型材組合焊接工藝方法,保證了動車組車體的各項尺寸精度,很好地解決了焊接變形問題。他們還制作出焊接夾具、裝配定位板等66套工裝卡具,形成工藝文件和操作指導書72項,為動車組整車生產制定出了“中國制造”的技術參數。一個月后,中車唐山公司首輛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順利試制成功。
2008年4月11日,中車唐山公司第一臺國產和諧號動車組成功下線。中國用3年時間走完了國外20多年的技術路程,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幾個能制造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移動裝備的國家之一。
2009年8月,在中國第一條設計時速為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一周年之際,張雪松和工友們來到了天津站,第一次坐上了自己親自打磨的高鐵列車?!翱粗约褐圃斓牧熊囋阼F軌上飛馳,我們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真心覺得自己的付出值了?!睆堁┧烧f。
轉行是一條漫長的學習和攻堅之路
高速動車組開始大規模生產后,中車唐山公司先后引進了幾十臺價值3億多元的尖端數控設備。這些“洋設備”運到車間,從安裝到調試都由外國專家主導,當時廠里幾乎無人敢碰。
如何讓生產動車組的幾十臺進口數控設備不撂挑子,成為一個非?,F實的問題。張雪松算過一筆賬,請外國專家來維修,工時費非常貴,而且由于技術上的短板,還受制于人。
為擺脫這種束縛,張雪松做了一個大膽決定,由鉗工轉行搞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做進口設備的“保健醫生”。“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廠,上萬名員工,連幾臺數控設備都搞不定,還拿什么生產世界一流的高速動車組!”回憶起十幾年前的事,張雪松記憶猶新。
為了早日掌握數控技術,張雪松白天干工作、晚上學知識,節假日也泡在圖書室里查閱資料。搞不明白復雜的機械結構,他就天天鉆進滿是油污的設備間內,對照圖紙對每一個零件進行觀察分析??床欢姎鈭D紙,他就參照電氣圖反復練習布線。
“一開始,我對一些數控設備復雜的機械結構搞不清楚,電氣圖紙又看不懂,只能‘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往前沖。轉行可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我面對的是一條漫長的學習和攻堅之路?!睆堁┧烧f。
2009年,“半路出家”的張雪松獲得了河北省技能大賽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第一名,成了鉗工和機床維修的“雙料”狀元。他摸索出的“定點養護”模式,使設備故障和缺陷率降到了1%以下,成為同行眼中的“大神”。張雪松的技術水平和創新成果得到了上級部門認可,榮獲“全國技術能手”、首批中車“高鐵工匠”、中國中車首席技能操作專家等稱號,還榮獲中華技能大獎,被譽為“工人院士”。
只有所有車廂的動力同時啟動,整趟列車才能跑出高速度
2010年,中車唐山公司設立了“張雪松工作室”,專門開展一線技術攻關、工藝革新,培養高級操作技能人才。張雪松挑起了高速動車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重擔。
張雪松認為,個人力量有限,只有讓更多員工掌握新技術,形成一個個高精尖團隊,企業發展的步伐才能不斷加快。在工作室里,他常說:“企業好比一列高速動車組,只有所有車廂的動力同時啟動,整趟列車才能跑出高速度?!?/p>
這些年,張雪松在實踐中研究出不少“絕活兒”,都一一記錄在本子上。他毫無保留地把工作日志借給工友們看,還經常組織召開班組攻關討論會、絕招演示會,通過“教學練比”現場技能切磋活動,促使員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從2018年開始,張雪松和團隊一起研究和推廣鋁合金車體“智能制造”新模式,讓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車體制造技術進一步深入到所有工序。張雪松帶領工作室成員每年至少培養3名技術尖子,每年完成技術創新100余項、培訓人才500多人次。
張雪松,中共黨員,中國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鋁合金分廠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高級技師。他參加工作29年來,共完成技術革新109項、制作工裝卡具66套、撰寫工藝文件和操作指導書72項。他和團隊一起攻克了鋁合金車體生產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助力中國高鐵占領世界技術“制高點”。他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