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星
走進中國木雕藝術之鄉大理劍川縣,在壩子東南面劍湖畔的獅河村,聞著白家院落里疊放的木料清香,聽著木槌敲打雕刻刀的聲音,如風鈴般悅耳動聽;星羅棋布的木雕作坊里,智能雕花鉆頭在不知疲憊地高速運轉,強勁電能帶動下的刨木機、帶鋸聲此起彼伏……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鱗次櫛比的木雕鋪面里,各種形象逼真、別具匠心的木雕精品引人入勝,無論是擺件、掛屏、筆筒、茶寵等精品,還是格子門窗、屏風等大物件,無不體現出劍川木雕千年技藝的精湛。
千年木雕之困
自唐宋以來,劍川木匠掌墨量線、揮斧運鑿,麗江木府、昆明金馬碧雞坊、湖南岳陽樓、故宮、北京人民大會堂等許多建筑上都留下了他們精湛的手藝。1996年,劍川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木雕藝術之鄉”。有道是:天下木雕看劍川,劍川木雕看獅河。
然而,曾經的獅河村,卻是一個誰家姑娘都不愿意嫁過去的“窮旮旯”。
在劍川白族的一首打油詩里,獅河村曾被叫做“刺鉤甸”:“官登和東河,一出門就是坡,刺抓頭巾石絆腳,紅土水沖得無路走,有女不嫁獅河郎。”“麗江粑粑鶴慶酒,劍川木匠到處走”,歷史上的獅河村,雖然是劍川木雕的代表性村落,村民也大多有手藝在身,但會木工手藝的村民或外出營生,或在家雕好后,背著格子門到大理三月街、洱源魚塘會、麗江棒棒會上售賣,艱難地維持著生計。木雕雖能養家糊口,卻因交通閉塞、土地貧瘠、廣種薄收等因素,尤其是電力發展滯后,不能擴大生產,以致獅河村曾是劍川縣最貧困的村莊之一。
“時代的快速發展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在獅河村居住了一輩子的段十斤老人感慨地說,“那時候環劍湖公路沒有修通,到街上買格子門窗相當不便,耕地靠牛、照明靠油、碾米靠推,更不用說使用電動工具來解木料了!”
段十斤說,在農村電網改造前,村里面的電器非常稀少,電動工具也很少,用電量也小,村容村貌很差。那時由甸南電站供電,雖然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但總還是不敢多用,晚上脫衣服都舍不得開燈,想在電燈下雕刻就更舍不得了。那時候的變壓器,用電多了根本就供不起來,電視看著看著就黑屏了。停電更是常事,只能今天供官登、明天上河村,后天又供回龍村。
在獅河村負責供電服務達7年之久的南方電網供電員霍智,被獅河村的鄉親們親切地稱為“隨叫隨到的霍師傅”,他回憶說:“2002年,隨著第一次農村電網改造后,村里的電器快速增長起來,電飯鍋、電炒鍋、電視機、電褥子、電風扇、電冰箱……各種家電應有盡有。獅河村用電負荷增長最快的是木雕機械和各類電動工具。村民用電的快速增加,又成了變壓器的“不可承受之重”,平常還好,一旦遇上農忙打谷、烤煙、春節等高負荷時段,供電矛盾就凸顯出來了。2010年以前,獅河村每天的供電報搶修達10多起。
2003年,當獅河村第一批次農村電網改造剛結束時,整個獅河村才共有4臺變壓器(1臺80千伏安、2臺100千伏安、1臺160千伏安),且與西中、興水、玉華、回龍、天馬、印合、上關甸、永和等9個大行政村,全部由35千伏西中變電站10千伏甸南線單線單站供電,電網一直處于負荷極限的范圍,供電安全運行壓力非常大,只要10千伏甸南線出現故障或者檢修,就會造成大面積的停電。
供電不足,嚴重制約著獅河村木雕產業的發展。
“電引擎”發力破題
近年來,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大力發展木雕產業,大理劍川供電局認真落實大理供電局黨委和劍川縣黨委政府關于電網規劃建設發展的要求,全心全力做好供電服務,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勁可靠的“電引擎”,成立黨員突擊隊,攻克獅河電網“卡脖子”難題。
2010年12月24日,在甸南鎮塘上村,新建容量為2×5兆伏安的35 千伏甸南變電站1座,擁有獨立間隔的10千伏獅河線開始投入運行,對解決獅河片區電網“卡脖子”現象,具有里程碑的意義;2013年完成對獅河村整村進行第二次農網升級改造,提升了獅河村配網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美觀度;2014年扎實開展對10千伏獅河線主干線路進行提升改造的工作,增設4臺分斷或聯絡真空斷路器,10千伏獅河線實現三座35千伏變電站間轉供電,遷改或升高阻道桿塔、新立臺架,并將原線徑只有50平方毫米導線和70平方毫米導線更換成線徑為150平方導線,對獅河村重過載臺架變3臺增容;2015年初實現整個獅河村戶表及配變遠程集抄管理,獅河村居民足不出戶即可繳納電費;2019年投入136.7萬元新建兩條10千伏木雕園區線路,形成了以110千伏中登變電站、35千伏西中與甸南三座變電站多電源供電。如今的獅河村已擁有容量為315千伏安的公變9臺,即使是用電高峰期,也能實現輕松運行。
針對劍川木雕用電點多、面廣、增長快等特點,南方電網云南大理劍川供電局成立了木雕用電“黨員服務隊”,為獅河木雕開辟供電服務綠色通道,將用電安全檢查、用電咨詢等供電服務送到一個個木雕作坊和企業。
助力木雕產業發展
清晨,上河村民李鵬耀打開電腦,設置完雕刻程序,雕花頭就開始自動雕刻,他介紹說:“當時在甸南供電所支持下,快速接通了三相動力電,自己開始用雕花機雕刻,電壓一直很穩定,不受木板厚度、硬度等因素影響。”
隨著電網的升級改造,獅河供電日益穩定,村民的生產積極性更高了,獅河家庭和集體木雕作坊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獅河村同時又引進現代的木料電烘干、電腦雕刻、機器加工、改進工藝和雕刻方式,形成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手工與機器制作相結合,生產出的產品多樣,既有普通老百姓用得起的六扇雕花門,新蓋白族民居用的建房大料等,也有讓人愛不釋手的手工工藝精品。
“隨著獅河木雕訂單的激增,原有手工勞作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嚴重制約了村里集約化發展。2004年8月,我們獅河村成立了木雕協會,傳統木雕工藝在電力的支持下快速完成了升級換代!”獅河木雕協會首任會長、云南省木雕文化傳承人張月秋感嘆道,“兩年前,我們公司一年的電費在10萬元左右,南方電網公司經過6次降費后,如今電費減少了一半左右,生產效能卻提升了一倍。”
“只要將雕刻圖案輸入電腦,點擊一下數控按鈕,機器就會根據圖案進行自動雕刻。我們廠里有30多個電腦雕刻機臺,每個機臺有5至14個電鉆頭,雕刻過程中一個鉆頭相當于一個人工,效率提高了好幾倍。”上河村的張竹雄說,“現廠里每年的木雕交易額在600萬元左右,電力在木雕的升級過程中不可或缺,現在供電服務越來越好,我們生產很放心!”
在獅河村,經過多年的發展,像張竹雄這樣形成規模的企業有20多家。在電能帶動下,獅河木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獅河村也發展成為木雕集約化產業基地。
千年木雕煥發生機
經過多年的發展,劍川木雕已形成古建筑建造、木雕家具、室內陳設、家居裝飾品和旅游小件5大類2 00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127個國家和地區。
在電能的驅動下,獅河村鄉村振興的步伐走得更快、更穩、更好,也照亮了當地村民的木雕致富路。獅河村從原先不足100戶的木雕從業戶,發展到今年年初有598戶的木雕專業村(全村621戶)。當前,劍川全縣從事木雕工藝人員兩萬多人,獅河村共有2 800多人口,其中就有1 750多人從事木雕生產經營。村里有木雕公司12家、合作社4個,產值達2.2億元,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帶動貧困勞動力月增收3 000到4 000元,90%的村民走上了木雕致富之路。
木雕產業鼓起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獅河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木雕小康之村。千年木雕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奏響了鄉村振興的華麗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