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容先 何曉雪 肖蔚寅
家國情懷素養是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而作業作為高中歷史教學重要環節之一,理應通過不斷創新、完善從而適應新課標要求,實現培養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之目標。目前高中歷史學科作業大多沿襲舊模式,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缺乏創新,不能較好地承擔培養核心素養之要求。為此,學術界已針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下作業設計如何趨向多元個性展開研究,但對個性化作業設計與家國情懷素養的有效聯系及可行性分析較為匱乏,尚需拓展。基于此,培養家國情懷的高中歷史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實屬必要,其中明確家國情懷與個性化作業的概念,提供個性化作業設計思路與感悟是這一研究的基礎。
一、界定概念
(一)家國情懷素養
“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人文追求,體現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1]
以上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對家國情懷素養的定義。從情感而言,學界普遍認為家國情懷包含‘家人-家鄉-家國邏輯[2],甚至呼吁順應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要求,培育學生世界視野和人文精神[3]。而任鵬杰直言家國情懷培育的最終歸宿是讓孩子們熱愛所有生命。由此,家國情懷素養所指向的情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蘊含“家人-家鄉-家國-人類-自然”的內在邏輯。從思維而言,家國情懷不是培養盲目的熱愛,而是要涵養審視批判現實后蘊含自我思考的理性情感。正如趙亞夫所強調,歷史的有用性,歸根結底還要根植于公民個體人格所表現出來的判斷、思考、表現和行動能力[4]。由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反思并參與社會問題討論,形成獨立思考,培養反思批判思維。從實踐而言,情感培養和思維發展與實踐緊密相連。由此,教師應引導學生以具體行動踐行家國情懷。
(二)高中歷史個性化作業
高中歷史個性化作業是以創新多元的分層設計形式和評價方式激發學習興趣、鞏固基礎知識、發展學生學科能力和思維的作業,具有基礎性、層次性和多元性特點。其中,鞏固基礎知識、反饋教學效果是設計基礎;學科能力包括史料辨析運用、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能力等;而智能是以多元智力理論為基礎,包括語言、邏輯數學、視覺空間、身體運動、內省、人際關系和自然觀察智能。
二、設計思路
(一)構建積極情感體驗
構建積極情感體驗是在有目的地提供或讓學生搜集有關史料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形成自我認識與思考,以此拓展學生對“家人-家鄉-國家-人類-自然”的認知,促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涵養家國情懷素養所指向的情感。心理學認為情感以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為基礎。就此而言,家國情懷素養中“家人-家鄉-國家-人類-自然”的情感建立在學生對家庭、家鄉、國家、人類和自然的客觀認識基礎之上。這種客觀認識在此前學習中已得到積累,但因理解、思維和視野等方面因素影響,可能較為片面。所以在拓展認知基礎上構建積極情感體驗是可行的。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社會熱點或立足于人與自然關系等啟發性問題,選擇一些著作或電影來拓寬學生視野。
家國情懷素養所指向的情感不僅涵蓋個人情感,還包括集體主義情感,如義務感和責任感。對集體情感培養,雍少宏在蘇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研究基礎上提出結論:“集體主義情感形成,是學生抱著關心集體的態度為它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并在這些行為結果中感受到快樂,這種快樂多次體驗,就會固定為集體情感。”[5]由此,教師可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個人情感后,設計一些貼合學生認知實際、有意義且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價值的問題,如對家鄉發展的思考與建議。因為中學生心理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自我沖突之中,他們迫切需要明確自己是誰,將來準備成為怎樣的人,所以契合學生心理的、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價值的問題,能讓學生體驗自我價值感所帶來的快樂、自豪和榮譽等感受。而類似情感體驗的多次構建,能幫助學生形成集體主義情感。
(二)解決具體問題
家國情懷素養的涵養除了情感層面,還包含發展批判性思維層面。杜威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以探究理論支撐和以邏輯推演為抓手,深入推敲待論證或權威的觀點及知識[6]。而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杜威提倡以解決具體問題為基礎的創造性作業形式,即要求學生在獲取明確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實驗與反省,最終解決具體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積累實踐知識、掌握實驗探究和證明的方法,而且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由此,解決具體問題就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歷史知識或結合歷史研究方法,解決問題或提出操作性較強的處理方案。
具體問題設置需注意三點,一是不能過于空泛。這里要將其與“構建積極情感體驗”中的有意義問題進行區分,如果設置有意義問題的目的是引起思考,幫助構建情感體驗,該問題可以是抽象的。而如果設置具體問題的目的是要在實踐中發展批判思維,則問題必須是具體的且具有較強可操作性。例如,立足史料,闡述“北京人”“元謀人”和“山頂洞人”衣食住行的狀況。二是契合教學內容需要,貼近學生生活。例如,要求學生在調查基礎上,說明家鄉居民近十年出行變化情況。三是符合學生認知特點,關注學生最近發展區,即學生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老師或同學幫助下所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區間。
三、設計實例
(一)專題資料搜集與研究類
以人民版必修二《古代農業經濟特點》為例,這課重點是通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掌握古代農業經濟基本特點,以此為出發點,設計如下作業。
主題:古代中國農業經濟資料搜集與研究。
必做題:列舉古代中國兩個著名的水利工程,圍繞其中一個收集資料,并結合史實寫一篇景點講解文,讓游客理解該工程的歷史淵源和對古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選做題一:收集“社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安土重遷”背后的歷史淵源,研究其與農業的關系,并結合史實評價古代農業經濟對中國的影響。
選做題二:通過網絡、查閱書籍或實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家鄉農業耕作、經營模式,結合所學古代農業經濟知識,思考家鄉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從中得到的啟示。
這一設計類型注重基礎性,不管是必做題還是選做題,都要求結合史實作答,有利于鞏固基礎、反饋教學效果。此外,此類型體現層次性,一是主題一致,與中國古代農業經濟息息相關,利于學生思考和教師評價;二是難度層層遞進,且選做題皆指向史料辨析和歷史理解能力訓練,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要的同時,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從設計思路而言,必做題可依據水利工程的修建背景與過程,說明水利工程歷史淵源,也可立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結合古代農業經濟特點,評析水利工程對古代農業發展的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選做題一可在指定詞語中定位古代農業地位,并結合古代農業經濟基本特點,從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多角度,評析古代農業經濟對中國的影響;選做題二需先對家鄉農業發展形成認識,然后通過與古代農業進行對比,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角度思考家鄉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或得到的啟示。選做題一、二引導學生形成對家鄉農業發展的理性認識,促使他們為鄉為國、為農業發展建言獻策,培養責任感和使命感。
總之,此類個性化作業設計方式,目的在于發展學生史料辨析、歷史理解能力及語言、自然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在資料收集中開闊視野,加深對家鄉、國家農業發展的認識,構建積極情緒體驗,涵養學生家國情懷。在此類及它類的作業設計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基礎性,而且要注重層次性。
(二)主題觀影閱讀類
此類主題,教師一可結合教材選題,如講授工業革命時,布置學生觀看《人類:我們的故事之工業革命》;二可結合熱點選題,布置學生觀看《國之利器:5G》;三可立足于人生價值、人與自然關系進行選題,布置學生觀看紀錄片《人類》《文明》,閱讀書籍《人類簡史》,觀看戲劇《等待戈多》等。
對于設計,因同一主題下,不同作品難度不同,教師可分層設置必看作品和選看作品,要求學生立足史實,結合觀閱作品,形成觀(讀)后感,并提倡學生多元化呈現作品。主題觀影閱讀作業貴精不貴多,教師布置時須慎選。
這一設計類型體現個性化作業的多元性,既鼓勵以多元文本呈現作業,又運用創新多元評價方式。其中,家國情懷評價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劃分為基礎,按“理解認同家鄉、民族、國家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愛祖國和人民,尊重理解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傳統—基于正確三觀反思歷史,從中汲取經驗,客觀全面認識歷史和現實社會問題—將歷史學習與家鄉、民族和國家繁榮結合,立志為家鄉、為祖國做貢獻”[8]水平遞增評分;外觀、表達按作業的美觀和語言表達流暢度評分;選做題情況按沒有完成、完成一項或多項和全部完成遞增評分,史實運用按照作業結合史實多寡,所述史實的正確性評分,創新性依據作業呈現觀點和形式新穎度評分。
此種設計類型,目的在于發展學生史料辨析運用能力、語言和內省智能,引導學生感受當下社會,感受物種、種族和文化多樣性,構建積極情感體驗,啟發學生思考人生價值、人與自然關系等,從而培養學生人文關懷,涵養家國情懷。在此類及它類的作業設計中,不僅要關注作業完成質量,而且須對指向的學科能力和智能進行評價,以便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發展能力。另外,家國情懷視域下的高中歷史個性化作業也應體現對家國情懷素養的評價,既利于引導學生提高家國情懷素養,又利于教師掌握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發展情況,及時調整作業。
(三)歷史活動式作業
以教材《學習與探究之二:對社區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的調查》為例,這是以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為基礎的活動課,目標是讓學生初步掌握調查方法,感受改革開放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活動并鍛煉獨立觀察、把握問題的能力。結合此目標,設計如下課前作業。
主題:家鄉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研究。
必做題:回顧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變遷內容,簡述其變化原因及具體表現。
選做題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從衣食住行或生活某個側面中選定調查主題、確定調查方法、擬定調查提綱,對家鄉居民近十年來生活方式變化情況開展調查,說明變化情況,分析變化原因,形成調查報告。
選題二: 交通擁堵是如今中國普遍存在的現象,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請立足社會調查基礎,為交通治理和居民出行建言獻策。
學生調查過程中,教師一要為學生調查方法選擇和問卷設計提供參考和科學指導;二要確保樣本科學性,可要求學生以其中一個小組成員家鄉的居民近十年生活變遷軌跡為調查樣本;三是調查時間跨度較長,應引導學生借助網絡、圖書館等手段做進一步了解和歸因;四是對于歸因,注意引導學生立足調查基礎,審視思考,小心求證。調查完成后,教師可以以分享交流的形式組織探究課,在課中多方位動態評價調查研究成果,啟發學生思考。
這一設計類型體現設計形式的創新多元,既將作業與活動課緊密相連,以作業導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提倡小組合作,讓學生在交流分享中啟發思考,促使學生客觀全面反思歷史和社會現實問題。同時,要求學生身體力行,有選擇地觀察反思現實社會問題,形成研究報告。
此類設計,目的在于發展學生歷史解釋能力和邏輯數學、內省和人際關系智能,引導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反思歷史及社會現實并形成理性認知,從而培養學生反思批判能力,涵養學生家國情懷。
四、總結感悟
關于家國情懷視域下高中歷史個性化作業設計實踐,筆者有以下兩點想法。
一就設計思路實施而言,雖然“構建積極情感體驗”和“解決具體問題”兩個設計思路所涵養的家國情懷素養側重點不同,但在實施中無需刻板地以“構建積極情感體驗”和“解決具體問題”區分設計。教師可采取融合設計方法,因為二者相輔相成,都是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而積極情感體驗又增強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信心。但在設計中,教師不能本末倒置,過分追求創新和多元的外在形式;或貪得無厭,企圖在一項作業中訓練所有學科能力和智能。教師應立足教材和學生實際,以激發興趣和夯實基礎為出發點,注重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有計劃地發展學生學科能力與智能。同時,教師不能過分追求作業量,可以課、專題或書本為單位,按單一或綜合形式進行整合,并結合實際設計有針對性的個性化作業。最后,教師不能過分重視作業效率,應重視質量,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及時掌握學生進展,科學督促與指導。
二就有效性而言,發揮家國情懷視域下的高中歷史個性化作業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在實施中應以多元評價、課后訪談和考查等形式及時掌握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發展情況,以便不斷調整和完善相關個性化作業設計,逐步提高家國情懷視域下高中歷史個性化作業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家國情懷視域下高中歷史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與實踐任重道遠,筆者謹以此文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子涵.何以常念家國在心懷——“探索新時代歷史教育——核心素養與教學改革”全國學術研討會所思所感[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443(17):49-51.
[3]李惠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審視“家國情懷”[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433(7):20-23.
[4]趙亞夫.中學歷史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5]雍少宏.試論蘇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思想[J].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1):88-91.
[6][美]約翰·杜威.我們如何思維[M].[中]伍中友,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