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ES 2021官網公布的信息來看,今年參展的產品和技術共分為 42 個類別,涵蓋了消費電子行業的眾多領域,包括 5G、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數字貨幣/加密貨幣、金融科技、量子計算、機器人、流媒體、汽車科技、無人機、AR/VR/XR 等,可以看到幾乎都是近年才異軍突起的新興領域,也就是重點基本都放在了未來數年內可能會,或者是已經在落地的新領域上,而讓我很感興趣的是:這些倍受全球企業關注的熱門方向,我國的發展情況又是如何呢?
早在2016年的CES展會上,高通、愛立信就已經積極為大眾推廣5G技術,并現場展示了5G物聯網車聯網情景,可以說自那時起,5G就已經在CES上進入大眾眼簾。而在CES 2017,愛立信甚至舉辦了名為“5G盛宴”的超級分會,Gary Shapiro甚至拋出了“CES 2017將展示5G領域全系列的技術,因此它將成為體驗5G革命的最佳去處”的觀點,由此可見,5G在CES展會上的歷史可謂“悠久”。
其實不難理解,作為物聯網技術的交互基礎,5G從規范制定、深化再到基建都需要漫長的時間,所以在概念上同樣需要多年的不斷普及,不斷地進行“用戶教育”,2021年CES官方發布的《2021年五大值得關注的趨勢》當中,關于5G的第一問題就是“5G信號是否會影響健康”,這已充分說明雖然已有多年的輿論導向,但民眾對5G的認識依然在相對局限的范疇之內,同樣的問題在國內也曾出現過,而伴隨新基建的不斷深入,關于5G技術的科學普及依然是任重道遠。

CES 2021的第一個主題演講就是威瑞森電信公司CEO漢斯·韋斯伯格在1月11日晚間為大家帶來的《下一代手機技術》,并演示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通過5G進行3D線上觀展;在全美28個體育館布置大量5G基站,使得5G用戶可以從7個不同視角自由切換以觀看美國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比賽;與UPS聯手在加州進行了5G無人機送貨測試等等。以5G主題拉開展會大幕也意味著CES 2021對5G應用的關注力度達到了歷史頂峰。
編輯觀點:我國5G產業發展將迎來快速增長期
過去的2020年是5G牌照商用化并實現局部規模落地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并沒有明顯阻擋5G鋪陳的步伐,在基建和終端層面,5G都取得了突出成果。而在應用方面,5G技術在垂直行業打開應用空間,在工業互聯網、交通、城市發展、智慧醫療等B端領域實現了深度融合。
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國將成為5G發展的先鋒,GSMA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5G設備連接量超過2億,占全球總量的85%以上。信通院數據也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國內市場5G手機累計出貨1.24億部,占全球總量的49.4%。所以雖然華為、中興等國內5G設備商沒有參展CES 2021,但從5G建設的角度來說,我國將在2021年進入加速發展階段,而且在“十四五”規劃強調“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背景下,未來5G產業鏈上游核心芯片國產化進程也有望加速,前景明朗。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零接觸/遠程交互需求大幅上升,尤其是在疫情仍然十分嚴重的國家和地區,智能遠程協同、智慧醫療、智能健康設備的關注度空前高漲,與此息息相關的智能監測、可穿戴設備、智能服務機器人等在CES 2021上依然是熱點,所以像智能空氣凈化器、紫外線消殺產品、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產品在內的多種產品都將會在CES 2021上亮相。
顯然,因為人與人之間要保持社交距離甚至最好是不要見面,自然就需要人工智能來進行一些必要工作,不過遺憾的是,諸多人工智能領域的“大佬”,比如谷歌、亞馬遜、Facebook、百度、阿里巴巴等都沒有參展本次CES,所以從絕對高度來說并不如往年那么精彩。但樂觀地看,這也給了諸多同樣深耕人工智能領域的其他廠商一個亮相的機會。
比如索尼的第一款無人機——人工智能無人機Airpeak就在CES 2021上完成了首秀,這款四旋翼無人機可搭載索尼自家微單系統,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來提高航拍畫面的穩定程度,產品定位為商用產品,對標大疆“悟”系列,而且在CES 2021上演示的拍攝視頻還順帶宣傳了自家在去年CES上展出的Vision-S原型車。

作為CES 2021的第一個演講主題,可見5G的關注力度空前

索尼發布的可搭載微單系統四旋翼智能無人機Airpeak應該是本次CES的“意外驚喜”之一
三星也在CES 2021首日展出了智能家務助理“Bot Handy”,通過對攝像頭所拍攝的影像數據進行智能分析,通過對材質的識別來進行力度判斷,從而實現收衣服、將碗盤放進洗碗機、擺放餐桌桌子、倒酒,甚至還可以根據指示將飲料遞給用戶等操作。當然,這個東西顯然短時間內不可能面世,更多還是演示一下人工智能的概念而已。但在今年,三星大概率會推出一款智能掃地機器人JetBot 90 AI,它能夠通過算法來智能識別物體,比如面對玻璃時它可能會保持距離以免碰倒打碎。
國產廠商方面也有一些亮點,比如優必選科技在線上展示了AMR智能物流機器人系列,主要針對生產制造、電商物流、公共服務等人員密集型行業。針對疫情期間的醫療機構來說,智能機器人可以實現真正的零接觸,不僅能夠柔性全程自動化地移動搬運醫療器械,還能對環境物體表面以及空氣進行全方面自動消毒,功能很全面。
長期以來在大眾眼里,人工智能似乎看不見也摸不著,大家對人工智能的認識仍停留在似是而非的表面,比如餐廳里傳菜的服務機器人好像就算“人工智能”。而疫情催化下的社交變革使得我們與真正的人工智能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許多,比如在無人機上搭載紅外傳感器,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分析人群中哪些個體存在發熱癥狀,再結合面部識別技術來識別個體,并打通公安系統來監測個體活動軌跡,這些人工智能技術在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讓人工智能不再是“飄在空中”。
與5G類似,關于汽車的自動駕駛和AR增強現實也是CES上的“老話題”了,最早展示的原型車甚至可以追溯到近10年前,所以這也是一個哺育多年,亟待成熟的領域,雖然一直強調智能駕控的特斯拉沒有參展本次CES,但整體而言依然是不乏看點。
按照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提出的自動駕駛分級標準,總共有L0~L5這6個標準(NHTSA的L4包含了SAE的L4/L5),等級越高,自動駕駛的介入程度就越高,目前在很多車型中已經普及到L2的標準,也就是包含自適應巡航、車道偏航輔助、自動剎車等等。
在CES 2021上,雪佛蘭、凱迪拉克、寶馬、通用等都展示了自家的自動駕駛概念車或新款量產型電動車,而自動駕駛技術中最關鍵的激光雷達和感知算法供應商在本屆CES上也有著很突出的表現,英特爾子公司Mobileye甚至連開了兩場關于自動駕駛的主題演講,其核心觀點就是利用高精度地圖、基于當地法規的安全駕駛策略并聯動高精度攝像頭、雷達和激光雷達打造兩個獨立的冗余的傳感子系統,實現了至少超過人類駕駛員三個數量級的關鍵安全性能,在2020年就已經于慕尼黑和底特律進行了落地測試,僅用幾天時間就成功完成了路測,2021年初有望在東京、上海、巴黎等城市上路行駛。
國產企業方面,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元戎啟行展出了L4級自動駕駛推理引擎DeepRoute- Engine,它的最大特點就是相對Caffe、TensorFlow、PyTorch等開源框架效率更高,換言之就是不需要太高的算力就能實現高性能,因為算力往往與功耗正相關,而電動車的功耗自然是越低越好,所以元戎啟行的這套方案可以實現百公里耗電僅1度的高效率,而且這套引擎可適用于CPU、GPU、FPGA、ASIC等不同架構的計算平臺,前景很不錯。
除了陸地上的,自動駕駛也能在廣袤的大海中得以施展拳腳,IBM研發的五月花號自主駕駛船,這個完全由人工智能控制的無人船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自動探測和分類船舶、浮標、陸地、防波堤、殘骸等障礙,結合海圖、天氣、局部海況、水深來感知環境數據,以供運營決策系統進行風險決策,最后執行系統得出的最佳行動方案,由于海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環境,因此自動駕駛系統將反復感知環境狀況,隨機應變。

自動駕駛計算框架在國內有著比較好的發展態勢

IBM自主駕駛船五月花號的在線儀表盤,大家可以通過https://mas400.com/實時查詢
大家理想中的自動駕駛可能就像電影里那樣完全不用干預,但現實是道路、車聯網等基建并沒有跟上,相關的法律法規目前也仍是空白,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做到這種理想化的普及。因此自動駕駛更多會像目前L2級那樣,潛移默化地裝載到主流民用車輛當中,在適當的路況下由駕駛人來決定是否開啟,畢竟這種直接涉及人身安全的新東西只能逐步獲取用戶信任,不可能有太快的普及速度,只能說咱們的態度依然就是看個熱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