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薇薇
【摘? 要】山歌作為民歌中的一個類別,它的演唱方式常常是見物起興,隨性而發的.在傳統的演唱過程中很少出現伴奏.鋼琴是西方音樂文化下的產物,中西音樂文化在碰撞,融合的過程中,必將把西方音樂的一系列特征帶入到中國音樂中,加入了鋼琴伴奏的民歌,從整體上講,讓土生土長的中國民歌在音樂形態上發生了改變.本文以壯族山歌與鋼琴伴奏的結合為研究對象,進行理論分析及實踐彈奏,研究鋼琴伴奏編配的要素,對教學具有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意義。
【關鍵詞】鋼琴伴奏編配;民族風格;壯族山歌
引言
為聲樂作品編配鋼琴伴奏并不是一個相對孤立的創作過程,特別是中國民歌的鋼琴伴奏編配,應該要符合作品本身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因此最初的工作必須是了解歌曲作品本身。這就好比上乘的烹飪手法是先了解食物自身的特質,再加以調制、進行加工,最終是要體現原料與加工調配的完美結合。所以對一首民歌作品的來源、發展、種類和題材的基本了解是必要的。其次,就是利用掌握的相關音樂理論知識去分析民歌作品的結構和特點,從民歌作品的性格中找到切入口,進行鋼琴伴奏的編配。最后是對所編配的伴奏進行與民歌作品相依附的情感處理,也就是在編配手法上做更高層次的調整。這種調整是結合民歌作品內涵去做伴奏編配上的技術處理,相對比較抽象,不過對更好地演繹民歌作品是有必要的。以上所述均會在下文中結合一些案例進行分析處理,并從實踐編配過程中總結相關經驗。
1.壯族山歌的基本特征
壯族山歌是產生于山野勞動生活中,聲調高亢、嘹亮,節奏較自由,具有直暢而自由抒發感情特點的民歌。山歌產生在遼闊寬廣的大自然環境之中,是人們上山砍柴、田間勞動、山野放牧小憩時,為了抒發內心的感情或向遠處的人遙遞情意,對答傳語而即興編唱的。山歌的地域性相對其他兩種體裁又比較明顯,不同地域的山歌在風格色彩上有很大差異,不過山歌多半都有以下特點:(1)感情抒發的直暢性;(2)編唱形式的自由性;(3)形式手法的單純性。山歌的聲調高亢嘹亮,常用上揚的自由延長音來抒發感情,樂段結構較簡單,樂句內容的結構變化手法較多,口氣和語調相輔相成,而且擅長表現熱烈、爽快、坦率、真誠的情緒與性格。
2.鋼琴伴奏編配理論分析
山歌的情緒表達更為復雜,旋律性也比較強,可以根據所表現情緒的差異,將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靈活地貫穿于鋼琴伴奏中,比如模仿流水聲的下行連續分解和弦,還有模仿鳥鳴的小二度、三度、四度的音程組合,模仿風吹過樹林的雙音顫音等,要遵循的原則就是:織體的形式以烘托曲目情緒為基礎,以求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情感訴求。
通過對民歌進行初步的了解,從而直觀地去判斷常規的鋼琴編配方法和注意事項是做好鋼琴伴奏的第一步,但是這僅僅是停留在比較籠統的經驗層面上,要編配能夠打動聽眾內心的鋼琴伴奏不能一律這樣推斷。不過遵循以上的初步分析也是必要的,針對特殊的情感表現需要,鋼琴伴奏也會突破一些曲目自身的局限因素。這就體現在通過曲目本身的情緒和內涵,以及所編配的鋼琴伴奏,需要傳達怎樣一種情緒,讓聽眾產生怎樣的反應。這就需要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進行分析和延展,從個案中尋求一種有變化的鋼琴伴奏編配手法。
3.壯族山歌鋼琴伴奏中個案的處理和具體運用
伴奏在表達歌曲情緒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先來了解“藝術”一詞。“藝術”是偏正結構,前一詞根修飾、限制后一詞根。對“術”的解釋是這樣的:技藝、技術;方法、策略。也就是對“藝”的技巧和策略。正因為它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人們對藝術的理解和表達是非常主觀的,沒有對與錯。因此,當拿到一首聲樂作品并要為其編配鋼琴伴奏的時候,我們從音樂中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就決定了伴奏與作品結合后的感染力。這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音樂素養,而這是非常重要的。但首先,要被作品感染,產生共鳴之后,才能有后面的編配工作。
例如壯族山歌《三月木棉紅緋緋》,在一開始我們可以用有活力的半分解和弦的織體做引子,歡樂靈巧地傳達出壯族民眾十分喜愛的春天盛開著紅木棉花,歌頌美好的新生活。接著運用了長琶音的跑動,波浪一樣進行,在浪頂上用了一個明亮的、有上升感的大六和弦。接著,滑到一個憂郁卻并不帶封閉感的小四六和弦。如此反復兩次之后,也就是伴隨著一個接一個波浪,這樣像潮水一樣的伴奏形式是有推動力的,開始進人正題,營造著歌曲意境,使我們領略到廣西壯族秀美的風光,人民歡歌笑語的美好景象。
再例如:《壯鄉美》中的主題旋律形象地描繪出一幅壯族少女從遠處邊唱山歌邊緩緩劃船而至的優美畫面,由衷地歌頌著廣西山美水美與人杰地靈。鋼琴伴奏運用單音和弦交替進行的形式,深沉的單音像是在箏的勾弦,隨后是兩個八分音符的和弦,一靜一動的結合,營造出久遠恬靜的空靈畫面。旋律本身就帶著大二度和純四度音程關系,在伴奏的時候運用八度低音和二度、四度結合的音型來伴奏。當歌曲旋律流動的時候,適當地跟著歌曲節奏進行伴奏,或者是簡單的八分音符節奏,在旋律的氣口再介入有力的加花,這樣便可很好地與歌曲融合,韻味十足。可以說這種音型對民歌有很強的適應性。
4.民歌鋼琴伴奏的宗旨和意義
首先,民歌的鋼琴伴奏不僅需要遵循原曲的創作背景及風格特點,還需要根據歌者表現情緒的不同,適當調整伴奏的實際運用,才能更好地表現音樂作品的內涵,這也是民歌鋼琴伴奏的宗旨所在,即融入歌曲內涵的同時配合歌者,使聽眾能夠產生共鳴,這些對山歌內涵傳承以及表意的準確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次,山歌的鋼琴伴奏也不是完全公式化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在實踐中更多地去總結經驗,積累音樂的感悟,才能更好地駕馭音樂作品,才能展現更加豐富而優美的鋼琴伴奏。
最后,在壯族山歌璀璨的星河中,不斷探尋更加貼切的伴奏編配,不僅需要單方面了解音樂常識,更應該深入廣大勞動人民中,體驗生活,積累人生的閱歷,堅持不懈地在實踐中歷練,才能為我國民歌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從而使我國民歌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周青青.《中國民間音樂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版
[2]郭雅.中國民歌的鋼琴伴奏編配[J].音樂探索,2011.6.
[3]李雪.《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謝了》鋼琴伴奏編配研究[J].魅力中國,2014(21).
基金資助:百色學院201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原生態歌曲鋼琴伴奏編配實踐研究———以壯族山歌為例”(立項編號:2013KQ03)。
百色學院? ? 廣西百色? ? 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