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然
【摘? 要】根據法律的規定和合同嚴守的原則,合法有效的合同,除具備法定解除或者約定解除的事由外,一般不得擅自解除。關于“違約方是否享有合同解除權”的問題一直在學界和司法實務中存在爭議。這一問題的實質在于特殊情況下違約方能否擺脫“合同僵局”。民法典第580條第2款對于打破合同僵局做了大膽的嘗試,彌補了《合同法》110條的缺陷,該條款賦予了違約方申請合同解除權,而非合同解除權,是我國民法典的一大創新,本文將通過對案例的剖析,以期將民法典580條出臺前后圍繞違約方解除合同的爭議一一厘清。
【關鍵詞】合同解除權;合同僵局;違約方解除
引言
合同的解除權在市場交易中,一直以來都被作為訂立契約時的重要考量,不僅能使締約方雙方解除束縛,更有著及時減損的效益價值。通常情形,賦予守約方合同解除權并無爭議,但對于特定情形下違約方是否享有合同解除權,在實踐當中爭議頗大,甚至于此種爭議貫穿至《民法典》編纂以及出臺的全過程。“新宇公司訴馮玉梅商鋪買賣合同糾紛案”后,有關違約方能否解除合同,司法實踐中的態度由否定轉向肯定。在《民法典》頒布前,審判實踐中大量援引馮玉梅案確立的個案規則,逐步發展為類案規則,《民法典》對違約方解除合同予以確定后,該解除權的屬性為違約方解除權還是違約方申請解除權,亦或無需通過解除權理論即可予以證成,理論界存在不同認識。本文從案例出發,對違約方請求解除合同的問題予以分析探討。
1.關于“違約方解除權”的法律規定梳理
《合同法》第94條規定了當事人的法定解除權,基于契約嚴守以及誠實守信的原則,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此處解除合同的“當事人”僅限于守約方而不包括違約方。《合同法》第110條也未賦予違約方在特殊情形下的合同解除權,只是賦予了違約方在極端條件下(不能履行或不適于履行)的拒絕履行合同的權利。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既然違約方可以拒絕履行合同,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解讀出一定的違約方解除合同的權利,因為有權拒絕履行合同就是某種程度上擺脫合同的約束,“新宇公司訴馮玉梅商鋪買賣合同糾紛案”就對合同法的規定有所突破,支持了違約方新宇公司的合同解除權。但總的來說,合同法并未賦予違約方合同解除權。
《民法典合同編》一審稿中,學者們首次將違約方享有合同解除權寫入了草案,賦予了合同違約方的在一定條件下享有合同解除權,《?法典合同編》?審稿增加了違約?在合同已經陷入僵化時主動向司法機關請求擺脫合同約束的條款,增強了違約?的主動性,但最終能否解除合同仍然需要法院或仲裁機構做最后的審查。但該條款在征求意?階段被誤讀為賦予了違約?合同解除權??受批評。
《?法典合同編》?審稿中增加了解除權?濫?權利和對對?顯失公平的要件,并在措辭上更為嚴謹。但這?次的修改并沒有平息關于違約?合同解除規則的爭論,相反因為該條款?使要件的增加竟?招致了更?泛的批評。有學者認為,①在同?條款中既抬出“合同?的”?使?“濫?權利”更輔之以“顯示公平”,將三個不同的制度熔于?爐,在實踐中缺乏實用性。②
九民紀要的規定則更嚴苛,明確違約方一般不享有解除權,在特殊情況下解除合同必須滿?違約??惡意違約、繼續履?對違約?顯失公平、守約?拒絕解除且違反誠實信?原則三種情形。
《民法典》第580條對違約方解除合同的問題予以明確,賦予了違約方申請解除權,違約方因此有了一個從合同僵局中解脫的機會。但圍繞解除權的爭議仍未停止,理論界仍然存在反對的聲音,認為這種違約方申請解除權存在局限性。
2.違約方解除合同的必要性
2.1違約方解除合同的困境—合同僵局
合同僵局主要是指在長期合同中,一方需要提前解約,?另??拒絕解除合同,出現合同僵局?多是因合同難以繼續履行或事實上不可能實際履?。在承租人確因主客觀原因無法繼續履行房屋租賃合同,出租人怠于或拒絕行使解除權時,合同僵局如何破解,一度形成困擾。從審判實踐來看,部分法院承認違約?在特殊情形下也享有解除權,當出現前述規定的情形時,守約方選擇違約責任的?式受到了限制,不能要求違約方繼續履?,只能選擇損害賠償,這表明違約?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請求解除合同。實踐中出現的允許違約?解除合同的特殊情形,?多是因為出現了合同僵局。在出現合同僵局后,法院通過裁判的?式終結合同的效?,這與《民法典》第580條的規定是一致的,并不是賦予違約?法定解除權,而是在陷入合同僵局時,請求法院通過裁判的方式使違約方從無法繼續履行的合同中脫身。
2.2現行法律規則無法給出回應
當合同僵局出現時,如何有效化解合同僵局便是一個重要的法律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之前在民法典立法中所采納的意見是,“對個別合同僵局問題,可以考慮通過適用情勢變更規則或者其他途徑解決。”③那么現實?活中如果確實需要讓合同解除,之前既有的法律規定到底能否應對?《民法典》新增對違約方解除權的規定有無必要性?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在《民法典》頒布之前,《合同法》在合同僵局情形無法適用。故無論是當事人還是法院,均在《合同法》總則中尋找出路:合意解除、約定解除、因違約之法定解除、因不可抗力之法定解除。有人提出使用情勢變更規則,但現在來看,情事變更原則的適用空間極為有限,且商業風險不能構成情事變更,舉重以明輕,情事變更時,違約方請求法院解除尚需嚴格限制,對于違約方因經營不當的商業風險所導致的所謂“交易僵局”時,違約方反而可以解除合同,顯然不妥當。至此可見,無論是一般法定解除還是司法解除,均不足以解決問題。加之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事由,故唯一剩下的只有合意解除,實踐中大部分當事人無法合意解除,就會陷入合同僵局。總的來看,既有的情勢變更原則或者其他途徑都解決不了合同僵局問題,《民法典》引入違約方解除合同的規定是很必要的。
3.違約方解除合同的理論爭議
3.1學說爭論
對于違約?合同解除的問題,?前存在多種觀點: 肯定違約方解除權的觀點;否定違約方解除權的觀點,這其中包括雖不贊同賦予違約?解除權但主張司法解除,也就是賦予違約方申請解除權的觀點。
對違約方解除權持肯定說的觀點認為,如果守約?寬限期滿不?使解除權也不與違約?協議解除,就構成了擁有解除權卻不?使,違反誠實信?原則,因此就沒有保護的必要。?且在合同不能實際履?的情況下賦予違約?合同解除權有利于及時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有學者認為,在這方面,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效率違約”規則,實現效益最大化,增加社會財富。也有觀點認為根據公平原則,為防止損失不必要地繼續擴大定雙方簽訂的合同應予解除。
否定違約方解除權的學者認為可以用現有的制度類推適用到合同僵局的問題上。他們認為賦予違約方以解約申請權,可能會造成違約方通過主張其違約事實而獲得額外利益。賦予違約方解除合同的權利有違意思自治,具體表現為與鼓勵交易原則和合同嚴守原則的背離。違約方作為道德上有瑕疵的主體,如果賦予其主動解除合同的權利有違誠實信用原則,極易引發道德風險和投機主義。有學者④認為該種陷入僵局的合同應類推適用保管合同的“特別事由”解除,或者類推適用婚姻關系“感情確已破裂”規則,由當事人請求法院解除。還有學者雖然否定賦予違約?合同解除權,但并不否定解除合同,主張通過司法解除的?式解除合同,這個觀點也與之后《民法典》第580條關于違約方申請解除合同權的規定相契合。
3.2違約方申請解除合同權的正當性
正如前文所述,立法機關決定轉由司法機關在個案中進行裁量,《民法典》違約方申請解除權應運而生。違約方申請解除權是指合同當事?在合同既不能依照法定解除,約定解除??法與對?達成協議解除時,向法院申請解除合同的權利。由于違約方僅得提出解除合同的申請,而合同能否解除則取決于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的裁決,因此,合同如果最后被解除,顯然是司法機構行使司法權的結果。
采取司法解除制度賦予違約方請求法院解除合同的路徑,在警惕行為人策略性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上具有明顯優勢。如前文所述,法院在判斷是否解除合同時,應當綜合考慮合同義務分配情況、合同繼續履行的可能性、合同繼續履行在經濟上是否合理等因素,綜合判斷合同能否依法解除。考慮到訴訟時間和精力等成本以及敗訴風險等因素,違約方并不會貿然申請解除合同。只有在合同陷入僵持狀態,繼續履行將顯著不當增加一方當事人負擔等情形下,違約方才會申請解除合同,由此,能夠在實現合同解除經濟效益的框架內有效防止解除權被一方當事人濫用,進而達到此項制度設計的最優激勵和最優威懾效應。
《民法典》對違約方申請解除權的規定給法官解決有關合同的僵局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在出現合同僵局時,如果沒有法律規定,違約方是無權主張解除合同的,法院裁判此類糾紛于法無據。而根據《民法典》第580條的規定,由司法機關代表公權利介入私人之間的合同關系,可以使社會資源的流動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恢復正常,使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恢復到合同之前的狀態。這一合同解除規則是我國司法機關對合同解除制度的重要創造,得到了立法機關與學界的充分肯定,有力的解決了司法實踐中認識上的混亂狀況,對司法實踐的意義非常重大。
4.結語
合同僵局是目前司法實踐中一直未解決的問題,打破合同僵局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違約方的合同解除權主要源自社會層面的客觀需求以及司法實踐的大量經驗總結。違約方申請解除合同權的規定有其獨立的適用范圍和適用空間,可以為解決合同僵局提供充分的制度供給,理論上或實踐中均具備積極意義。《民法典》賦予違約方申請合同解除權,給予合同僵局中的違約方一次新的機會,使其得以重新進入市場。對于解決與本案相似的同類案件,是十分必要的。
注釋
①參見張素華,楊孝通:《也論違約?申請合同解除權——兼評第580條第2款》,載《河北法學》,2020年第9期。
②參見韓世遠:《繼續性合同的解除:違約?解除抑或重?事由解除》,載《中外法學》2020年第1期。
③參見邱波,徐卓斌:《違約方解除權之司法認定》,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2期。
④參見韓世遠:《繼續性合同的解除:違約?解除抑或重?事由解除》,載《中外法學》2020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2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崔建遠著:《合同法總論(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韓世遠著:《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4]朱廣新著:《合同法總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5]王利明:《論合同僵局中違約?申請解約》,載《法學評論》2020年第1期。
[6]韓世遠:《繼續性合同的解除:違約?解除抑或重?事由解除》,載《中外法學》2020年第1期。
[7]張素華,楊孝通:《也論違約?申請合同解除權——兼評第580條第2款》,載《河北法學》2020年第9期。
[8]石佳友,高酈梅:《違約方申請解除合同權:爭議與回應》,載《比較法研究》2019 年第6期。
[9]邱波,徐卓斌:《違約方解除權之司法認定》,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2期。
華東政法大學? ? 上海? ? 2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