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我國目前因著作權侵權而產生的損害賠償爭議,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規定了補償性賠償制度來解決這一問題,從著作權侵權案件屢禁不止的情況來看,此類案件也逐漸被社會公眾所關注,無論是從維護法制尊嚴角度來看,還是從保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角度來看,都應針對此類案件給予高度重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本文將就我國目前所產生的的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的現實問題進行分析,探討著作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司法實踐適用中所產生的具體問題,對于適用該制度所應具備的條件以及與其他相關制度的衡平問題。
【關鍵詞】懲罰性;補償性;著作權;侵權行為
1.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著作權侵權案件屢禁不止,案件數量只增不減,社會公眾對于此類侵權案件的關注度也與日俱增。因著作權侵權行為所導致的不良后果也已不能被忽視,加大對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應是我國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補償性賠償制度雖然能夠起到預防著作權侵權行為發生的作用,但在司法實踐中,適用該制度并不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即是將懲罰性賠償制度引入其中。我國立法專家以及社會公眾也已經不能忽視這一制度所彰顯出來的優越性。我國于2013年修訂的《商標法》其中對于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進行了規定,因著作權和商標權有諸多相似之處,故此對于著作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研究與探討也需要進一步深入,從而使知識產權制度不斷趨于完善,以此使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水平不斷提升。
1.2研究意義
從理論層面來看,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主要是以平衡當事人雙方利益為主要目的和原則,因此并不能起到威懾侵權行為人的作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優勢就在于它突破了這種只能平衡雙方利益的限制,研究該項制度可以使社會中各組織以及個人的行為更為規范,實施侵權損害賠償制度不僅可以維護法治社會的公正公平,同時對于實現知識產權制度協調統一也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著作權侵權案件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其違法成本過低,而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引入將會大大提高侵權行為的違法成本,因為該制度的威懾性較強,侵權行為人往往會因為害怕承擔過高的經濟責任而放棄侵權。此外,引入該項制度還能更好地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此處的損失不只是實際存在的物質損失,同時也包括因侵權行為給著作權人造成的精神損害。我國現行的補償性賠償制度不能做到這點,而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恰恰彌補了這一不足之處。故此,筆者認為引入著作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國著作權保護制度。
2.著作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概述
2.1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含義
懲罰性賠償是一種責任承擔方式,也被稱為示范性賠償或是報復性賠償,其具體是指由法院在案件受理過程中所判定的遠超于案件中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從我國最高院的相關司法解釋中可知,懲罰性賠償是超出著作權人所受到的實際損害的范圍,是法院受理案件后,在審理過程中由法官判決所確定的賠償金額。針對懲罰性賠償所具有的性質,大陸法系國家大多數認為其帶有公法的性質,我國學術界的觀點也是普遍認為懲罰性賠償具有公法性質,還有些學者認為該賠償方式容易造成“民刑混同”的情形。
2.2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作用
(1)懲罰性賠償具有懲罰功能。懲罰性賠償之所以用懲罰命名,要義就在于其具有“懲罰”功能,該制度的設置主要是為了防止未來有可能發生的侵權現象,但同時也具有補償的功能。侵權行為人之所以會冒險侵權,主要是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但是如果僅以補償性賠償為解決糾紛的方式,會造成侵權收益遠高于侵權人需要賠償的金額,施害者在衡量經濟價值過后,往往會因為利益的趨勢選擇鋌而走險繼續實施侵害行為,因此此類侵權案件才會呈現逐年增加的現象。懲罰性賠償會加重侵權人的賠償責任,最為直觀的就是會增加侵權人的賠償金額,這也會使侵權行為人不得不進行價值衡量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這正是懲罰性賠償所具有威懾作用的體現。
(2)懲罰性賠償具有激勵作用。懲罰性賠償同時還具有激勵著作權人維權的作用,適用補償性賠償制度對于著作權人的既得利益較低,在其衡量訴訟成本較高并且勝訴概率較低的情形下,很有可能會放棄通過司法程序維護其合法權益,如此一來將會造成相關法律不能發揮其應然效用,而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將會在著作權人可獲得的賠償金額上進行提升,能夠起到刺激著作權人維權的作用。不僅如此,還會激發社會公眾對于維護知識產權的熱情,指引更多的人積極的進行智力創作,推動創新型社會的發展。因此,懲罰性賠償制度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3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必要性
在互聯網新興產業領域此類侵權案件更是屢禁不止,著作權侵權案件頻繁發生,司法審判的壓力也與日俱增。但是我國針對保護著作權的相關法律并未進行十分完善的規定,著作權保護問題不僅要靠私法同時也需要公法的保護,我國公法對于著作權保護途徑可分為刑事手段和行政手段。從法律效果角度來看,讓侵權行為人承擔這兩種責任確實具有一定的震懾性,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局限性。首先,刑法和行政法對于著作權保護這一問題并未形成全面的規制與覆蓋,我國法律對于公法介入此類案件的范圍和條件采取了特殊的限制,目的在于防止公權力濫用,但這也難免使得刑法和行政法對于著作權侵權案件無法發揮相應的法律效果。其次,法律發揮效果的主要途徑在于法的執行,但是實踐中執法機關由于缺少專業性,面對各類錯綜復雜的侵權案件會陷入審判難的困境。因此,從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方面來看,具有嚴厲打擊性的公法是不可丟棄的途徑,要致力于形成公法私法共同維護著作權人權益的格局。
3.分析我國適用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現狀
3.1著作權侵權現狀
從我國各級法院公開的關于著作權侵權類案件數量來看,此類案件在司法實踐中所占比例逐年遞增,其中也包括越來越多的復雜疑難案件。《著作權法》實施以來,我國法院受理的此類案件高達48萬余件,受理數量居高不下。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侵權行為人可以輕易的利用信息技術所擁有的方便、迅速以及不易發現的特性,任意地侵犯他人的合法著作權。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給社會大眾帶來了生活的便利,同時也會成為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工具。在這種網絡數據環境下,侵權行為會變得不易確定,真正的侵權行為人也很難被確定,并且利用信息網絡進行侵權會使損害影響范圍難以控制,對著作權人所造成的損失也會超過傳統的侵權損害所造成的損失。因此,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我們需要對現有的制度進行改進或者規定新的制度,以此來解決現階段層出不窮的著作權侵權問題。
3.2適用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可能存在的問題
我國《著作權法》在解決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時仍然采取的是補償性賠償原則,該原則也稱“損害填平原則”,隨著社會的發展,僅憑該原則已經不能較好地解決實踐中發生的各類復雜疑難的知識產權侵權糾紛案件,在司法適用中也逐漸發現其不足之處。首先,在賠償數額計算方法上存在一定問題,在實踐適用中缺乏操作性。著作權人需要對侵權行為,其受到的實際損失承擔舉證責任,但在實踐過程中上述證據往往掌握在侵權行為人手中,著作權人因無法搜集完整的證據承擔不利的后果,即無法得到合理的賠償。其次,著作權人可獲得的賠償數額偏低,根據目前所顯示的數據可知,此類著作權侵權案件的賠償數額通常不超過10萬,法院依據“補償性原則”確定的賠償金額,很明顯不能完全填補著作權人所受損失。從根本來看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所適用的補償性賠償原則不但不能給予權利人充分的經濟補償,對于侵權行為也沒有起到威懾作用。
4.針對適用著作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建議
4.1明確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的關系
從我國現行《著作權法》所適用的損害賠償原則整體來看,可以歸結為兩種賠償方式:一種是以填平損害為主的補償性賠償原則,是以著作權人實際所受損失為賠償標準,另一種是當侵權行為嚴重損害權利人利益。情節嚴重且影響重大時,侵權人需要對權利人承擔超過實際造成的損害的賠償責任,也就是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這兩種制度各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如果用懲罰性賠償完全取代補償性賠償,則會出現明顯違背民法意思自治平等自由的原則,這也與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立法目的相違背。因此,明確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兩者的相關聯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4.2合理分配當事人雙方的舉證責任
對于在訴訟過程中由權利人承擔“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雖然我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對于該問題做出了相關解釋,但是在訴訟實踐過程中,著作權人因侵權行為所受到的損失,以及相關的關鍵性證據往往不易被權利人取得,如果權利人不能積極舉證依然要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因此,有不少學者指出這時可以使用證據披露制度,當權利人要求侵權人提供相關關鍵證據,而侵權人沒有合理理由并且拒絕提供,或者故意損害證據,偽造證據時,可以由法院直接推定該侵權人已經實施了侵權行為。《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中也明確表明贊同這一觀點,這極大程度地降低了著作權人的舉證難度。也有學者認為可以賦予法院釋明權,但是采用這一制度需要法官擁有相對高的專業能力和相應的職業素養,這就要求法官釋明其享有的權利時需要保持中立,也需要對證據的真偽進行準確的判斷。舉證責任的合理分配是提升此類侵權案件舉證效率的關鍵,可以更有效地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4.3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程序問題
我國目前司法實踐中并未完善懲罰性賠償的適用程序。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的程序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該制度的適用應依然采用不告不理原則,法院不能自行主動適用該原則,法院應始終保持中立的立場,但是上述內容已經闡述了法官可以主動釋明原告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其次,當原告只主張補償性賠償而并未提起懲罰性賠償時,在案件審理后當事人還能否另行提起懲罰性賠償訴訟的問題,筆者認為,兩種賠償制度均為同一個法律關系所形成,權利人只能在起訴過程中一并提出,由法院一并審理并裁判。
5.結語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僅僅采取填平原則來解決實務中各種復雜疑難的著作權侵權案件是遠遠不夠的。補償性賠償本身的缺陷因無法適用于錯綜復雜的網絡信息化時代,暴露出賠償金額過低,操作性不強的缺點,因此引入著作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引入該制度時,也要注意明確補償性賠償與懲罰性賠償制度之間的關系;在分配舉證責任時也要注意對權利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法官雖應保持中立但可以在符合條件的情形下行使釋明權,以此來保護著作權人的權益。針對引入著作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研究仍需更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在具體適用中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也需要不斷的調整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包紅光.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信息披露義務[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4(05):35-42.
[2]陳紫涵,劉潔,楊超,趙子娜.互聯網視閾下網絡著作權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20(26):21-22.
[3]蘇玲玲.我國網絡著作權侵權表現及保護規制研究[J].出版廣角,2020(14):40-42.
[4]王國柱.論著作權法對剽竊侵權的獨立規制[J].法商研究,2020,37(03):183-196.
作者簡介:由宗琦,女,吉林松原人,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
東北財經大學? ? 遼寧大連? ? 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