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強
摘 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指導工作,要按照新課改相關工作要求,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空間,轉變教學思路,突出學生在閱讀探究分析中的能動性、自主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閱讀學習需要選擇合適的讀物并發表個人的見解、分享學習經驗,整個閱讀課程就會變得豐富有趣,而教師與學生一起深入文本個性化解讀的過程,也使閱讀課程教學質量顯著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個性化解讀;質量管控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8-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8.069
關注學生在閱讀學習階段的個性化解讀要求,需要教師重視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引導,構建良好的課程教學氛圍。結合課程教學實踐要求,設置閱讀學習目標,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活動。教師要組織更為有效的課程教學活動,針對性地開展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幫助學生在實踐探索階段獲得新知,提升閱讀探究學習的有效性、可行性。
一、實現初中閱讀個性化解讀的關鍵作用
在語文閱讀教學指導階段,教師要幫助學生對閱讀學習有一個全面的認知與理解,在互動交流、信息共享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學習內容的探索分析。初中生的思維發展處于關鍵時期,閱讀學習不能局限于學生閱讀、教師講解、習題訓練這一基本形式,而應鼓勵學生深入自主探究環節,通過合作、互動的途徑全面參與閱讀學習活動。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基礎,但從長遠發展來看,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實現對閱讀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對以后的學習具有積極影響。
通過閱讀的個性化解讀,學生能夠有意識地進行學習思路、思想意識的轉變,對待閱讀學習探究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與認知。實踐證明,個性化閱讀也給學生提供了情感代入的機會,而以往閱讀質量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不足,注重閱讀技巧的應用而忽視個人情感思想的代入[1]。初中生在明確文章的體裁之后,有效代入自己的情感,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深入思索,利用不一樣的解讀方式方法,給學生帶來一種新奇的閱讀學習體驗。
二、利用個性化解讀提升初中閱讀教學質量的措施與方法
(一)幫助初中生積極參與閱讀探究環節
閱讀作為擴展知識水平的有效途徑,對不同作品的感悟、思索能夠實現思想啟迪以及鼓勵作用。在課程教學指導階段,教師要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實現對課程教學策略的優化改進,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如果學生在課程學習階段參與性不足,那么個性化解讀就會失去意義。
首先,教師需優化設置閱讀教學時間,深入探究影響閱讀教學效率的各類因素。所以,在對文本信息進行個性化解讀期間,教師要加強對閱讀教學時間的管控處理。教師首先要在學生預習階段,確定課堂學習主體,留給學生充足的探索分析時間和空間,這樣學生進行課程內容自主探究就會更有針對性。然后,要加強課堂互動交流,給學生提供深入思考探究的機會,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才能按照計劃目標有序地推進。
其次,幫助學生規劃閱讀學習時間之后,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閱讀學習體驗的引導。學生的生活環境、家庭背景、個人習慣、思想意識等存在一定的差異,由于生活經歷以及閱讀基礎差異較大,學生在個性化閱讀階段也存在較大的差距,有些學生存在閱讀障礙,而一些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早已開始國內外經典著作的閱讀。在這種情形之下,要想讓學生全面參與個性化解讀的過程,教師應該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分享經驗、交流看法的機會。無論學生對作品的解讀是深還是淺,都要給他們創造機會在共享階段發表個人的見解,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學習質量。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索分析,使學生在較為主動的行為意識中,獲得良好的閱讀學習體驗。此時學生對閱讀學習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與認識,經過積極的情感熏陶與情感表達,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思想啟迪,提升閱讀審美體驗。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體會快樂,珍視自己的閱讀學習感受,從而全身心地投入閱讀學習環節中。
(二)做好個性化解讀任務目標的優化設置
閱讀是學生心智共同發展的基本形式,經過對各種書面語言進行透徹性的研究分析,學生只有在產生良好的心靈、思維感知之后,才能深刻認識到客觀事物的發展情況,深入閱讀學習活動之中。所以,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指導階段,應該給學生留一定的思考探究任務,注重教學目標的優化設置與應用,使不同閱讀能力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建立開放、自由的課堂,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并分享自己所喜愛的讀物。按照個性化解讀的基本要求,在任務目標設置階段教師要做好對學生的過程性引導,也就是說按照閱讀材料的具體要求,將內容分成幾個不同的方面。比如說在《駱駝祥子》這一課程閱讀探究階段,對主人公形象的閱讀分析與研究,應結合文章中所提及的各個事件進行,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完成人物形象的討論與分析,發表個人的見解。學生共同參與學習過程,對作者的寫作風格以及文章的核心思想都會產生良好的認識。
在對閱讀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有機會進行思維碰撞。為確保閱讀教學活動能夠達成目標要求,創建閱讀教學情境實為良策。情境與基礎知識融合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潛力,為個性化解讀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2]。教師在創建教學情境期間,要通過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參與閱讀解析過程這一基本途徑,讓學生在情境的影響之下,對閱讀材料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與理解。作者在進行文字表述期間,本身就會陷入自己所創設的情境之中,而學生在情境中受到啟迪,走進閱讀內容之中產生深切的感受,后續圍繞閱讀材料所發表的見解才會更加深刻而全面。
(三)個性化解讀氛圍的優化建立
閱讀課程教學能否按照計劃目標推進,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是否能夠按照計劃目標進行,都離不開良好的閱讀學習氛圍的支持。試想,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效果不佳,那么閱讀教學就會陷入一種僵化模式,學生只是一篇一篇地閱讀,能夠獲得的閱讀學習收獲自然是十分有限的。為確保學生深入閱讀并將課程內容內化應用,教師要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使教師與學生平等、自由地進行課堂互動交流。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閱讀探究問題以及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等形式,有序開展班級閱讀探究分析活動。通過全面性的互動交流,實現和諧課堂的構建,提升閱讀教學水平。
教師在閱讀教學指導階段,應該幫助學生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觀念,學生只有認識到教師與自己始終處于一種平等交流的狀態,才能在課堂交流階段面臨問題時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將問題設計作為基礎,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教師要針對個性化解讀階段存在的矛盾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探討。當發現學生在互動交流階段出現與教學目標存在分歧的思想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觀點展示臺”這一環節,讓學生表達個人的思想觀點,鼓勵更多的學生發出不一樣的聲音,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得到滿足。可見,教師要樹立學生的課堂學習平等意識,給學生提供一個“大課堂聊天”的機會,讓每個人都能將自己閱讀材料的見解表述出來。每個學生都愿意分享個性化的學習體驗,課堂參與性顯著增強。教師對班級學生的共同關注,能夠使每個人都成為獨立的個體,教學活動更為平等自由。學生有發表個人見解以及質疑他人觀點的權利,課堂教學活動更為靈活有趣。
(四)通過細讀的形式深化個性化解讀的價值
教師在現代化的閱讀教學指導階段,將閱讀材料的價值與作用全面展現出來,所涉及的內容包含寫作、德育、技巧等諸多方面,學生通過細讀文本信息之后,了解了作者的寫作風格以及表達技巧,也會主動思索如何在語言表達、寫作階段巧妙運用精美的文字、縝密的邏輯[2]。初中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嚴格甄選之后收錄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生活實踐經驗與思維理解能力都運用到課程學習階段,此時的閱讀探究就不會局限于讀音、識字等方面,學生也能找到有效的閱讀學習方法。閱讀材料中有關于人物、景物的描寫,都有自身的特點,人物命運或喜或悲,能夠成為啟迪學生寫作思想的有效條件。尤其是一些富有時代性的作家,如魯迅、老舍、蕭紅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教師在分析這些作品時,都會結合社會背景,講求某些場景等的還原,這些內容經過個性化的解讀能為初中生的人格培養奠定基礎。
教師作為課程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在推進個性化解讀的過程中,需要把握教學時機,實現“推波助瀾”的基本目標。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之下積極地參與閱讀交流活動,教師發表個人見解,學生也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種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之中,學生經過教師的啟迪能夠對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教師的發言對學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導作用,每個學生都能把握住閱讀學習的關鍵要素,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收獲。初中生大膽發表個人的見解,無論是對文章中的句子、段落,還是對作者意圖的解析,都能夠在反復的品析中不斷深化。這樣的個性化解讀學習方式,也是落實學生循序漸進閱讀的有效措施。課堂上依托文本信息內容開展的討論分析熱烈、真誠,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閱讀學習的快樂。
三、結語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指導階段,教師要把控好初中生的閱讀學習需要,探索有效應用個性化解讀的措施和方法,使學生全面參與互動過程。在閱讀教學指導階段,教師要幫助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探索分析,提出疑惑并大膽發表個人的見解,這樣一來,每一位學生都能認識到閱讀對自身發展進步的重要影響與意義,在課堂教學互動階段不僅能夠有效掌握閱讀知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語文課程學習水平全面增強。
參考文獻:
[1]周蓉.利用個性化解讀來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7(8):45.
[2]洪國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框架下研究性學習的一點嘗試與思考[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