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玲
摘 要:如今,社會發展腳步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生活壓力、學習壓力、工作壓力也是越來越大。在這種高壓的環境下,家長為了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對子女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導致小學生面對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甚至一些學生產生了心理問題。學校教育不能僅僅關注學生學習成績、學習習慣等,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且進行及時的疏導。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問題;心理疏導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8-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8.095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態,而且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健全安好的狀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關乎其品德與性格的養成,關乎其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因此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由于年齡小,小學生的心理調試能力較為薄弱,遇到壓力、挫折之后,常常無法宣泄,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能夠得到及時的疏導,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種成長;然而如果不能得到解決,一味地壓抑下去,則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養成。為此,文章將對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展開分析,并針對筆者在工作中的實踐,談一談如何疏導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分析
當前,經過觀察和調查研究,筆者發現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抗挫折能力差
當代小學生生活在一個和平、幸福的環境中,從小衣食無憂,備受父母呵護,尤其是很多獨生子女,很少經歷困苦、挫折和磨難,即便是遇到問題,也通常會有父母替他們解決,因此在抗挫折能力方面普遍較為薄弱,面對一些需要獨自面對的挫折時,則無所適從,甚至會自暴自棄。比如,在遇到考試成績下滑、班干部落選等問題時,一些學生內心情緒波動較大,甚至會一蹶不振。
(二)人際關系差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一個人的內心是一種滋養。但是如今很多的小學生,在人際關系處理方面非常薄弱,不善于與他人溝通,常常因為瑣事引發矛盾、沖突,而又缺乏應對矛盾、沖突的方法,因此常常會導致內心情緒的起伏、失落。
(三)焦慮
在小學階段,焦慮是非常常見的情緒問題。焦慮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人們內心的復雜的負性情感,在小學生身上也非常常見。一些學生因為焦慮而變得容易退縮、缺乏自信、過分敏感、優柔寡斷,性格脆弱等,需要引起重視。
二、如何疏導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在上文中,我們分析了小學生身上常常會存在的問題,其實這三個方面只是最為常見的,除此之外,不同性格的學生還存在著一些其他的心理問題。小學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識,也缺乏負面情緒自我紓解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和家長加以干預,為學生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講座,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的心理疏導作用,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調節,強化家校共育,共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通過多方面的努力,順利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為學生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講座
1.設置心理教育課程。當下,很少有小學專門開設心理教育課程,一般是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進行滲透,而很少開設單獨的心理教育內容的課程,因此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是非常欠缺的。為此,學校應該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價值,為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且配備專職的心理教育教師。如此,在課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傳授心理學健康知識,交流心理問題,逐漸培養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使他們以學到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調節技巧來對自己的心理問題進行自我紓解。當然,在課程中,教師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內心,方便教師開展工作。
2.開展心理教育講座。在每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傳授心理健康知識之余,學校還應該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邀請心理學專家學者,針對學生特定的心理問題,進行專題講座。比如,一年級新生入學的時候,學校可以組織新生入學心理教育講座,邀請幼小銜接方向的專家,為家長和學生講解一些幼小銜接方面的心理學內容,幫助新生快速適應小學生活,轉變學習心理,克服焦慮情緒。又比如,在疫情期間,學生會存在一些焦慮、煩躁、郁悶等心理狀態,學校可以針對疫情期間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開展相關的講座,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挫折、疾病和生命,使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積極心理。
(二)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的心理疏導作用
很多學校都設有心理咨詢室,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卻形同虛設。其實,小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是非常普遍的,而迫于父母和教師的權威,他們很少愿意向父母、教師傾訴,而是會壓抑于內心深處,不斷地積累,為其生活和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此,學校方面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在校園里設置心理咨詢室。具體來說,設立心理咨詢室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安排專職的心理咨詢教師,幫助學生排解心理問題。一些學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咨詢室,但是很多都是由各科任課教師或班主任兼任的,且并非科班出身,也無心理咨詢師的認證,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難以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咨詢。為此,學校應該改變這一理念,為學生安排專職的心理咨詢教師,不斷提升心理咨詢教師的專業素養,為學生提供更加細致、專業的心理疏導。
2.堅持保密原則。對于來訪的學生,心理咨詢室應該堅持保密的原則,將學生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的個案記錄、測驗資料、信件、錄音錄像等資料妥善保存,不可外泄。
3.營造寬松的咨詢氛圍。學生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只有敞開心扉,才能使心理咨詢教師更好地了解自己,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但是很多時候學生在咨詢過程中往往會具有一些壓力,或者羞于開口。為此,心理咨詢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咨詢氛圍,比如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擺放一些綠植,用非常輕柔的語氣、溫柔的眼神使學生放下戒備。
4.以共情打開學生心扉,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一些教師或者家長認為小學生“少年不識愁滋味”,即便是產生了心理問題,也是幼稚的、不值一提的。漸漸地,學生不再向教師、家長敞開心扉。其實,心理問題的疏導最為關鍵的原則是傾聽和共情。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應該認真傾聽,詳細記錄,給予正面的回應,并且積極地進行共情,對其表示理解和尊重。這樣一來,小學生會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與此同時,心理咨詢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給予他們合理的可操作性的意見,引導他們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從而提高他們自我開導、自我調節的能力,獲得更好更快樂的生活和學習。
(三)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調節
心理問題出現以后,通過教師、家長等外界的干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疏導和解決,但是并非每一個心理問題都能夠得到教師、家長及時的疏導,也并非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向他人傾訴。這就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情緒自我調節的能力。具體來說,自我調節可以有如下幾種方式。
1.積極的心理暗示。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的方法,比如自我鼓勵、自我肯定、用語言增強自信等。
2.通過寫日記進行傾訴與宣泄。學生產生了諸如嫉妒、失落、焦慮等情緒后,可以通過日記來宣泄,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達到問題剖析、情緒平緩等目的,有利于學生更坦然地面對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
3.通過不斷充電進行抗挫折能力的提升。小學生抗挫折能力較弱,一方面是由于小學生的人生經歷比較平穩,很少遇到大風大浪,遭遇挫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小學生缺乏知識儲備和應對能力,為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閱讀(尤其是名人傳記)、多聽名人講座等,更多地積累應對挫折的經驗,增強知識儲備,提升心理素質,克服心理障礙。
(四)強化家校共育,共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系等,都會影響子女日后的心理和情緒發展。因此,學生所遇到的心理問題,也無法與家庭完全脫離開。比如,有的學生易焦慮,尤其是在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總會非常痛苦、焦慮、恐懼,這與父母片面強調子女的學習成績、父母的焦慮情緒有著極大的關聯。如果父母能夠看淡考試成績,不因為一次的考試失利而對子女訓斥、挖苦或者是表現出失望情緒,那么學生自然也不會產生極其強烈的焦慮情緒。為此,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要不斷強化家校共育,做好家長工作,鼓勵家長多陪陪子女,減輕對子女的施壓,為子女營造浪漫溫馨的家庭環境。家庭對于孩子來說,就是根對于大樹的給養。家庭和睦、有愛、自由、民主,那么孩子便能夠從中獲得愛的給養,能夠樂觀、善良、陽光、自信,也就能夠更為從容地面對心理問題。
比如,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了問題,父母應該更多地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與子女回顧事情的來龍去脈,探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并且一起尋找解決方案。在父母的鼓勵下,孩子充滿了信心,積極地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解決所出現的心理問題。
此外,任課教師、班主任也應該強化自身教育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學習,自修《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情緒控制的理論和方法》等課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加以引導。
三、結語
德國教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對于小學生的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智育,更是要在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走進學生的內心,用愛、理解、尊重和關懷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消除心理障礙,健康、陽光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娟.淺談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新教育時代(學生版),2018(1).
[2]丁化.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9).
[3]劉娜.現階段小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問題及應對方法[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8(4).
[4]陳婷.小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