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摘 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文化素質,更要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進而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當下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容易出現多種心理問題,這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本文立足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以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心理健康;中學教育;學生素養;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6-01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62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構成學生德育的重要內容,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相輔相成,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學生的心理還不夠成熟,成長過程中容易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不良影響,以致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消沉、自卑、孤獨、攻擊、焦慮、抑郁等,這嚴重制約了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一些鄉鎮的父母進入城市,不得不將孩子留在農村,這些留守學生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溫情陪伴,更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因此,中學教育階段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措施,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陽光的心理,培養健全的人格。
一、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和原因分析
(一)常見心理問題
中學階段是學生從懵懂走向獨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自身生理特點、外界因素的制約,有時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
1.過度敏感。一些學生常常因為情緒比較激動、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等現象,導致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極易受到外界干擾,從而產生情緒反應過激的現象,對教師和家長的批評過分在意,以至于產生情緒低落、自暴自棄等現象。
2.逆反心理。這是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心理問題,學生在強烈的逆反心理影響下,經常出現多疑、孤僻、暴力和偏執的性格,如果放任下去,就會導致學生在逆反心理作用下產生病態心理,甚至出現犯罪心理問題。
3.社交恐懼。一些中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常常對群體活動拒之千里,無法與其他學生正常相處,不能融入集中之中,常常產生被冷落、孤立的現象。
4.自卑與傲慢。一些學生對自己的認知不夠全面、科學,在對自己進行評價的時候,常常出現評價過低或過高的現象,出現自卑或傲慢的心理,對日常學習或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5.學習焦慮。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觀察能力低、語言表達能力弱、計算能力差等因素的制約,常常出現學習困難、學習焦慮的心理問題,甚至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學情緒,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正常學習[1]。
(二)原因分析
研究發現,導致中學生出現各種不良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家庭因素。在中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尤為重要,是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但就當前的家庭教育來說,一些家長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不當,一味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部分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采用嘲諷、謾罵的形式,致使學生在學習和成長中產生了嚴重的逆反心理。一些地方的學校中有很多學生處于留守狀態,缺乏家長的陪伴和教育,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苦惱無處傾訴,容易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
2.學校的教育因素。學校是對學生實施教育的重要場所,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在當前的高中教學中,一些教師片面追求升學率,將學生的成績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在學習壓力下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另外,學生在學校生活中,還會因為部分教師對自己的行為舉止和品德修養不夠重視,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多種心理問題。
3.社會因素。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不良成長環境、社會消極文化等因素的制約,產生多種心理問題。同時,部分學生由于處于青春期這一特殊階段,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也會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產生各種心理問題[2],這些都需要引起重視。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策略分析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增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在開展中學人才培養時,必須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學校的日常教育中,給學生構建一個積極樂觀的教育環境,引導學生在良好的學校教育環境中,逐漸形成健康陽光的心理;另一方面,學校在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還要開設相應的心理輔導課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增設相關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引領學生在相關理論知識、常見心理問題的討論過程中,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并逐漸改變不良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需要說明的是,學校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必須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遵循科學性、實用性的原則下,精心設置心理健康課程,使其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適應,進而促使學生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學中實現全面發展[3]。
(二)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強化心理健康教育
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學校作為實施心理教育的重要場所,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不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具體來說,學校在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全體性原則。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以“提升學生心理素質、開發學生心理潛能”為主要教育目標,面向全體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差異性原則。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學生也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考慮學生的獨特性,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篩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調整和優化心理健康教學手段,不斷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3.活動性原則。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逐漸改變單純的理論教育,而以活動為載體,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發展性原則。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立足學生發展現狀,并結合學生的長期發展,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進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4]。
(三)多方位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1.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對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環境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舒適愉悅的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受到熏陶,逐漸形成健康心理。
2.開設心理咨詢室,加強個體輔導。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自身、外界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常常出現各種心理問題。面對這一現狀,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咨詢室,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進行疏導、解決,逐漸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陽光的心理。
3.設立熱線信箱。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立足學生成長中常見的心理問題,設立熱線信箱,針對學生成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
4.滲透到實踐活動中。在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學校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教育,還要設置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緩解自身的學習生活壓力,并逐漸形成健康陽光的心理品質。具體來說,在開展心理健康活動的時候,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幫困扶貧活動、軍事夏令營活動、歌詠比賽和書畫展覽等,促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展示自我、發展個性,并逐漸形成健康心理。
5.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學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學時,無須將其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而是結合班級日常教學,將其滲透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進而促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四)加強學生自我調控,引導學生有效調節自己的情緒
中學生正處于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并且精力旺盛、充滿活力、情緒變化強烈、非常容易沖動,無法理性控制情緒,在日常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容易出現感情用事的現象,這嚴重制約了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在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加強學生的自我調控,引導學生反省自己、認清自己,及時對心理狀態進行調整,從而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五)加強和家庭之間的聯系,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相關研究顯示,家庭教育模式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如果父母長期體罰孩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而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正確、恰當,則會引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況。因此,在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認識到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加強學校和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使家長認識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進而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同時,學校還要通過開設家長講堂等途徑,幫助家長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措施,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全面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當前中學教育的關鍵點。因此,學校和教師必須對當前中學生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和產生原因進行分析,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不斷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巖.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心理月刊,2019(24):55.
[2]吳京俊.心理咨詢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探討[J].科技視界,2019(36):318.
[3]梁海巍,岳宗德.關于中學生心理課堂教學有效開展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9(88):223.
[4]魏力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學咨詢,2019(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