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蕓紫,張 華,謝 磊,徐正猛,徐國華,許 暉
(荊州農業科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世界上近50%的人口以水稻為主食[1]。水稻種植的過程中,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會造成農業面源污染[2]。如何協調環境保護和增產增收之間的關系,成為農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稻蝦共作模式應運而生。研究表明,稻蝦共作模式是生態農業模式的一種,利用水稻與小龍蝦的互作關系,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具有增糧、增肥、節地、節肥、節工和節資的特點,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新模式,具有發展前景[3,4]。劉全科等[5]研究表明,稻蝦共作對田間主要雜草稗、異型莎草、鴨舌草、陌上菜均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程建平等[6]研究表明,稻蝦共作條件下,土壤全磷含量、脲酶活性與有機碳含量呈顯著正相關。
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發展,荊州市蝦稻生產發展迅猛,2018年面積達17.13萬hm2,為穩定糧食生產、確保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佀國涵等[7]對產期監測的研究發現,相對于中稻單作模式,長期稻蝦共作模式顯著提高了0~40 cm土層有機碳、全鉀和堿解氮含量。郭燦等[8]研究表明,通過對中稻單作模式和稻蝦共作模式試驗調查,發現相比中稻單作模式,稻蝦共作模式影響二化螟的發育進度,且能降低二化螟對水稻的危害。為了促進荊州市稻田綜合種養的可持續發展,針對荊州市稻蝦田生產發展的特點,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一季中稻的蝦稻品種對提高稻蝦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和蝦稻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試驗共采用20個水稻品種,分別為巨豐優1號、美豐絲苗、粵優絲苗、R-2、銀兩優851、荊楚優148、玖兩優黃華占、五優308、安徽1號、蝦稻1號、R-18、桃優香占、福稻88、R-328、黃華占、Y兩優911、福建1號、珍香優9號、豐優9號、新兩優188。
試驗地點位于荊州農業科學院科研示范基地,排灌方便,土壤類型為潴育型水稻土,肥力較高,地力較均勻,排灌設施良好。試驗前土壤養分測試結果為:pH 7.6,有機質含量23.63 g/kg,堿解氮156.31 mg/kg,速效磷8.94 mg/kg,速效鉀152.10 mg/kg。
20個品種采用小區對比種植,每小區按50 m×10 m的規格種植,在同一田塊隨機排列,小區之間間隔50 cm,互不影響。參試品種6月25日統一播種,試驗實行統一專人管理,統一規格直播,統一施肥和病蟲害防治。完熟考種、實收計產。
蝦稻田小區的一側開挖長2.0~3.0 m、深0.8~1.0 m的蝦溝,水稻全生育期內水分管理按常規方式進行,非稻季則處于覆水狀態,進行小龍蝦養殖。6月上旬捕撈成蝦完畢,待幼蝦遷入蝦溝,6月20日左右整田水分管理準備直播。
水稻收獲前7 d左右曬田,保持田間濕潤;水稻收獲后及時復水田間水位保持50~60 cm,稻草全量還田,為冬季蝦苗提供養料。所有小區采用綠色防控方式防治病蟲害,后期未施用任何化學農藥[9]。
生育期是評價品種能否作為水稻安全種植的關鍵指標之一[10]。在6月25日直播,從表1中可以看出,20個水稻品種中R-328生育期最長,為123 d,蝦稻1號最短,為105 d,比對照黃華占短2 d。與對照黃華占生育期相當(3 d以內)的品種有桃優香占、Y兩優911、玖兩優黃華占、巨豐優1號、五優308、銀兩優851、新兩優188、安徽1號、福建1號、蝦稻1號共10個品種,其余9個品種均比對照長3 d以上。特別是R-328、珍香優9號、R-2、美豐絲苗直到10月下旬以后才成熟,生育期明顯較長,根據近2年氣候因素在江漢平原作為蝦稻種植,風險較大。
20個水稻品種中株高變幅為69.3~105.4 cm,以荊楚優148最高,粵優絲苗最矮。穗粒結構中穗長19.0~28.0 cm,以Y兩優911最長,巨豐優1號最短。每穗總粒數為108~290粒,以R-328最多,荊楚優148最少。結實率為30.0%~90.7%,以荊楚優148最高,R-328最低。千粒重以豐優9號最重,為29.9 g,福建1號最輕,為19.4 g。

表1 2019年稻蝦連(共)作水稻品種篩選試驗生育期和經濟性狀比較
由表2可知,對照黃華占的產量為7 903.50 kg/hm2,位居11,比對照增產的品種產量由高到低依次是粵優絲苗、玖兩優黃華占、R-2、桃優香占、五優308、福建1號、Y兩優911、安徽1號、福稻88、荊楚優148、巨豐優1號、蝦稻1號、銀兩優851。各參試品種的實收產量以粵優絲苗最高,為9 604.50 kg/hm2,以R-328最低,為6 202.50 kg/hm2,相差3 402.00 kg/hm2,差異明顯。
采用統一取樣和檢測方法對20個水稻品種的米質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各水稻品種的品質存在差異,其中,黃華占、珍香優9號、福稻88、R-18、R-328、R-2、粵優絲苗6個雜交品種米質均未達到國家優質級別。桃優香占、Y兩優911、玖兩優黃華占、五優308、銀兩優851、美豐絲苗、豐優9號、新兩優188和福建1號9個品種達到國家優質3級。巨豐優1號、蝦稻1號、荊楚優148和安徽1號4個品種達到國家優質2級。
由表2可知,各水稻品種之間的感稻曲病存在差異。未發生稻曲病的僅有4個品種,即桃優香占、蝦稻1號、新兩優188和安徽1號,其他16個品種有不同輕重的稻曲病發生,其中R-2、粵優絲苗和美豐絲苗3個品種重發生,R-18、R-328、黃華占和福建1號4個品種中等發生,其余品種皆輕發生。
由表2可知,各水稻品種之間的抗倒伏存在差異,其中,直立的品質僅有6個,即珍香優9號、福稻88、R-2、桃優香占、蝦稻1號、新兩優188。8個品種發生倒伏,即黃華占、粵優絲苗、玖兩優黃華占、巨豐優1號、五優308、荊楚優148、美豐絲苗和豐優9號。

表2 2019年稻蝦(共)作水稻品種篩選試驗產量、品質及農藝性狀比較
通過對20個水稻品種作蝦稻試驗比較,結合各品種生育期、產量、農藝性狀、品種綜合抗性和特性等各方面來看,福稻88、桃優香占、Y兩優911、蝦稻1號、銀兩優851、新兩優188、安徽1號、福建1號共8個品種產量高、生育期適中、綜合特性較好可作為蝦稻品種在江漢平原種植[11]。在生產管理上,黃華占、銀兩優851、安徽1號、福建1號4個品種在種植期間要注意及時曬田,防止倒伏。新兩優188產量比黃華占產量略低,但該品種在該區域種植未出現倒伏、未發生稻曲病,抗性高、品質優,可作為打造高檔蝦稻品牌發展。粵優絲苗、美豐絲苗在試驗點均出現嚴重倒伏、發生重度稻曲病不適合作為蝦稻品種種植。結合荊州市歷年8月出現連續高溫天氣,與常規稻田種植相比蝦稻田灌水時間長,因此,玖兩優黃華占、巨豐優1號、五優308、荊楚優148容易倒伏的4個品種不宜作為蝦稻主推品種。珍香優9號、R-18、R-328產量過低的3個品種也不宜作為蝦稻主推品種。
稻蝦綜合種養“稻-漁”模式作為湖北省高效栽培的一種主要模式,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廣與扶持。發展稻蝦模式是通過稻蝦共生提高稻田效益、提升稻米品質、減少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之一[12]。荊州市自2010年蝦稻面積由7.35萬hm2發展到現在的16.93萬hm2。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同時也是符合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原則和實現“一村一品”品牌創建的要求,是湖北省水稻多功能生產和推進糧食生產的供給側改革的一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