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張 曄,劉俊艷
(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烏魯木齊 830000)
產業扶貧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以貧困地區特色自然資源為基礎,以產業規劃、產業選擇、產業發展為核心,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扶持政策為支撐,以貧困人口脫貧增收、貧困地區區域經濟增強為目的的扶貧方式。
張琦等[1]結合中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當前的發展狀況,從經濟增長綠化度、資源環境保護度、社會保障程度、減貧和脫貧成效4個維度構建綠色減貧成效指數,對各連片特困地區的綠色減貧成效進行評價分析。張正堯等[2]利用國家統計局、國務院扶貧辦的相關數據,建立農業產業扶貧評價指標模型,對產業扶貧成效進行定量分析。毛婧瑤等[3]以武陵山貧困片區為研究區域,構建扶貧成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并通過綜合評價法計算2010—2012年各區縣3期扶貧成效綜合指數,在扶貧成效評價結果的基礎上運用空間自相關方法進行空間格局分析,探究武陵山區近年來扶貧成效空間格局特征及成因。蔣輝等[4]以湖北省來鳳縣后壩村為個案,通過農戶視角對生計資本改善、可行能力改善、經濟脆弱性改善、經濟包容性改善、地理資本改善、社會排斥降低狀況等方面的扶貧政策成效進行感知性評價。封二英等[5]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從可持續性、經濟發展、人文社會發展和效率4個維度,構建大數據技術下精準扶貧成效評價指標體系。沈建勇等[6]采用海南省18個市縣的調研數據,運用Logit模型實證檢驗精準扶貧的成效。黃強等[7]將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生活水平、基礎設施和減貧效果5個方面作為江西省精準扶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計算各準則層的扶貧績效測度值,衡量江西省精準扶貧績效情況。王華書[8]運用Logit回歸模型,對影響產業扶貧項目實施成效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指出農戶通過產業扶貧實現增收的概率及對產業扶貧的滿意度受個體特征、資源稟賦、產業組織模式的影響。石丹等[9]利用多維貧困框架設計多維貧困指標體系,對多維貧困狀況進行測度和分解,并分析和評價精準扶貧的工作成效。
綜上所述,針對扶貧成效評價方面的研究較多,但從農戶視角出發的研究相對較少。作為開發式扶貧的重要模式,產業扶貧的主要目標是使貧困戶獲得可持續的生計能力,它有別于一般的產業發展,不僅關注產業本身,更關注產業對貧困人口的帶動作用,即產業的益貧性,這種益貧性是實現長效脫貧機制的決定因素。因此,來自于農戶的一手數據更能反映產業扶貧的實際成效。本研究以新疆深度貧困縣S縣為研究區域,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產業扶貧實施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基于農戶視角進行問卷調查,獲得S縣298份貧困戶的基礎數據,并從收入、能力、機會和幫扶4個方面對該縣產業扶貧實施成效進行評價。
2016年以來,新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特別是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大力實施特色產業提升工程,完善產業扶貧政策和產業扶貧機制,著力夯實南疆4地州脫貧攻堅的產業基礎,取得明顯成效。
S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20年全縣98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已脫貧貧困戶25 349戶99 093人,貧困發生率從40%下降至0,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近年來,S縣緊緊抓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機遇,通過地理位置優勢,重點扶持特色種植、優質林果、畜禽養殖和庭院經濟等產業發展壯大,大力實施“產業帶就業,促脫貧保穩定”工程,實現以業穩人和持續增收。
本研究通過對S縣建制村抽樣進行問卷調查,收集所需要的數據,對數據進行統計整理并加以分析。此次調查以S縣開展產業扶貧工作后貧困戶的情況為依據,綜合考慮貧困村各因素,采取簡單隨機抽樣方法,選取7個貧困村共發放調查問卷320份,回收問卷309份,有效問卷298份,有效率93.13%。調查問題涵蓋家庭基本情況、家庭生產、經濟收入、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生活環境、對產業扶貧的了解與評價等內容。
本研究在參考郭建宇[10]關于農業產業化效果評價體系和楊照等[11]產業精準扶貧評價體系的基礎上,結合S縣產業扶貧相關政策文件的要求,剔除冗余指標,增加幫扶指標,初步構建包括收入、能力、機會及幫扶4個方面的產業扶貧實施成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德爾菲法向自治區扶貧辦專家、新疆農業大學教授及S縣相關部門領導進行意見征詢,最終確定由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構成的產業扶貧實施成效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產業扶貧實施成效評價指標體系
2.3.1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將產業扶貧實施成效評價指標體系自上而下分層,上層受下層影響,層內各因素基本上相對獨立。最上層為目標層,即產業扶貧實施成效評價指標體系;中間層為準則層,分為收入、能力、機會、幫扶4個方面;最后為指標層,共有12個評價指標。
2.3.2 構造判斷矩陣 采用1~9比例標度法對每一層的評價指標進行兩兩比較,以A表示目標,Ui、Uj(i,j=1,2,…,n)表示因素,Uij表示Ui對Uj的相對重要性數值,組成A-U的判斷矩陣P。

2.3.3 層次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根據判斷矩陣,求出其最大特征根λmax所對應的特征向量W。公式如下:

所求特征向量W經歸一化處理,即為各評價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就是權重分配。所得到的權重分配是否合理,還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檢驗使用如下公式:

其中,CR為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率;CI為判斷矩陣的一般一致性指標。它由下式給出:

RI為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隨機一致性指標RI的數值見表2。

表2 隨機一致性指標RI的數值
當判斷矩陣P的CR<0.1或λmax=n,CI=0時,認為P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需調整P中的元素,以使其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2.3.4 計算權重 判斷矩陣計算結果顯示,12個評價指標經一致性檢驗后CR均小于0.1,表明各判斷矩陣具有較好的一致性,且通過一致性檢驗。各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如表3所示。通過計算得到各指標權重,如表4所示。
根據問卷數據中各指標答案的所占比例,對每個選項賦分,從5~1分依次降低。用各選項的頻率乘以相應的賦分,累加并乘以該指標層權重,即為該項指標的最終得分,以此類推得到12個指標層的分數;準則層分數即為所包含的指標得分相加,以此類推得到4個準則層的分數;將4個準則層的分數分別乘以相應權重后累加,即為目標層的分數,具體評分標準如表5所示。結合問卷中數據給出了各項指標的評分,具體得分情況如表6所示。綜合分析來看,S縣的產業扶貧實施成效評價為良好,其中,幫扶方面評價很好,機會方面評價較高,收入方面和能力方面還需加強。

表3 各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

表4 產業扶貧實施成效評價指標體系權重匯總

表5 評分標準

表6 產業扶貧實施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得分情況
3.2.1 收入方面 收入指標評價得分為3.379 8,在準則層的4個指標中分數最低,在產業扶貧實施成效中收入的提高不是很明顯,這和農戶的受教育水平、參與度有著密切聯系。目前,S縣產業覆蓋率很高,但農戶參與產業扶貧的積極性比較低。通過數據分析,農戶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小學及以下的占65.10%,初中占32.55%,職校、中專及高中只占2.35%。雖然農戶對產業政策的知曉程度達94.30%,但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來自政府宣傳,產業扶貧項目一般是政府主導且全程參與,農戶由于參與意識不強、自身能力不足而過于依賴政府。
3.2.2 能力方面 能力指標評價得分為3.434 0,在準則層的4個指標中排名第三。通過數據分析,技能培訓方面74.83%的農戶認為有效果,但由于文化程度較低、學習缺乏主動性、一些培訓與貧困戶的培訓需求不一致等,使部分貧困戶對培訓效果并不滿意,這也說明在因人施策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另外,在南疆尤其像S縣這樣的深度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勞動力文化程度較低、國語水平不高、缺乏提高技能主動性,參與技能培訓的人數多且培訓周期短,基層培訓部門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因人施策,與農戶的培訓需求不一致,使得技能培訓的實效性不顯著。
3.2.3 機會方面 機會指標評價得分為3.952 0,在準則層的4個指標中排名第一,主要包括政府補貼增長程度、小額信貸意愿、基礎設施改善度、土地流轉意愿4個指標。種植、養殖補貼方面的完成情況非常好,國家為使貧困戶不因缺乏資金影響自身發展,出臺了許多向貧困戶開放貸款的政策,讓符合小額扶貧信貸申請條件的貧困戶有更多的機會獲得發展,S縣超過1/2的農戶有意愿申請小額扶貧信貸。產業發展與基礎設施相關,91.61%的農戶認為產業扶貧以來基礎設施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S縣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較好。但調研中也發現,農戶對合作社、種(養)殖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沒有清晰的認識,部分農戶不清楚自己是否加入合作社,靠村委來協助農戶與合作社或種(養)殖大戶的關系;合作社、種(養)殖大戶的發展也沒有規模化,整體管理、產品經營銷售、帶領貧困農戶持續增收等還有一定的困難;為貧困農戶提供的工作機會大多是短期兼職工作,無法給予貧困農戶持續發展的崗位。另外,合作社缺少規劃、管理人才,在合作社工作的管理人員文化水平較低。
3.2.4 幫扶方面 幫扶指標評價得分為3.889 0,在準則層的4個指標中排名第二。可以看出,S縣在幫扶方面工作做得很好,貧困戶對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和幫扶責任人的滿意度很高。政府幫扶滿意度方面主要是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S縣的駐村工作隊堅持每周入戶,詳細掌握所包戶的基本情況、脫貧路徑以及項目實施進度,所以貧困戶對政府的幫扶評價很高。幫扶責任人在生活方面給予貧困戶很大的幫助,但礙于自身工作性質,相較于政府來說,貧困戶對幫扶責任人的滿意度會低一些。
對合作社來說,主要是通過發放紅利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目前大部分的合作社與貧困戶互動較少,貧困戶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活動的積極性較低,部分農戶不了解合作社的經營發展情況,有些農戶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經加入合作社。目前,主要的產業扶貧模式是“企業+合作社+貧困戶”,貧困戶通過小規模的土地流轉或體力勞動加入專業合作社,但對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和運作情況缺乏監督,他們一般都會追求風險最小化、利益穩定化而選擇不參與。
本研究選擇新疆S縣的產業扶貧來進行探討,以收入、能力、機會、幫扶為準則層建立產業扶貧實施成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評價S縣產業扶貧實施成效,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S縣產業扶貧的精準性奠定基礎,具體結論如下。
第一,S縣產業扶貧實施成效為良好。本研究采用德爾菲法選取評價指標,運用邁實軟件建立S縣產業扶貧實施成效評價模型,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計算權重與得分。從計算結果來看,收入得分為3.379 8,能力得分為3.434 0,機會得分為3.952 0,幫扶得分為3.889 0,綜合得分為3.524 0。其中幫扶方面評價很好,機會方面評價較高,收入方面和能力方面還需加強。
第二,基于S縣產業扶貧的現狀,利用問卷調查數據,實證分析提出需要改進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農戶參與扶貧項目的自主性不高,S縣產業覆蓋率很高,但農戶參與產業扶貧的積極性較低;技能培訓的精準性與實效性不強,像S縣這樣的深度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勞動力文化程度較低、國語水平不高,對培訓技能掌握不到位,使得技能培訓的實效性不顯著;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不強,S縣每個貧困村至少有一個合作社,但帶領貧困農戶持續增收還有一定的困難;當前產業扶貧中出現扶貧不精準、脫貧不顯著等問題,這主要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
本研究針對S縣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S縣產業扶貧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要激發農戶參與意識。首先,增強觀念意識的改變,持續在轉變思想上用勁,激勵農戶參與產業扶貧,樹立勤勞致富的觀念。其次,村委會引導農戶參與產業扶貧政策的實施和管理,鼓勵農戶參與產業扶貧活動,讓農戶切身感受到產業扶貧的發展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最后,完善參與組織機制,充分發揮農戶在產業扶貧活動中的發言權和決策權,加強農戶間的協商,并積極采納建設性意見,充分發揮農戶的主體地位。
二要提高技能培訓實效。S縣作為南疆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農戶普遍以務農為生,首先要通過大量的宣傳教育,使農戶了解技能培訓對家庭生產生活的好處,調動農戶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技術培訓中。其次,要給予農戶符合本地產業規劃、滿足區域要求和適應農戶日常生產方式的針對培訓與指導。要推廣適合S縣產業發展的技能培訓,與S縣的特色種植、優質林果、畜禽養殖等產業項目結合,使農戶學到的技術可以運用到實際需要當中。最后,提高培訓的實效性,建立相應的培訓對象檔案信息庫和動態管理機制,根據S縣各村農戶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分階段采取邊學邊做的方法,提升農戶的技能使用效率。
三要建立扶貧合作機制。S縣要在當地培育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合作社,貧困農戶可以通過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優勢、風險應對能力來規避市場風險與自然風險,盡可能地讓龍頭企業與合作社領導、帶動貧困農戶穩定脫貧和持續增收。打好優質林果、特色種植、畜禽養殖3張牌,不斷提升農產品品質。結合鄉村振興,引進農產品規模生產、加工銷售等企業,支持衛星工廠、良繁中心、保鮮庫、合作社等產業支撐和長遠受益項目,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穩定增加種養殖收入。政府和企業通過增加農戶參與渠道、提供就業和培訓機會、保障農戶利益的方式,激勵農戶以不同方式參與產業扶貧,增進貧困農戶與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交流,促進多元主體間的合作。
四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建立多種符合S縣自身產業發展模式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政府、貧困戶、企業、產業等主體進行有效互動,使貧困農戶與其他利益主體的利益聯結密切相關,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和經濟收入。除此以外,持續完善種銷合作產業鏈,推廣“電商+消費扶貧”,加大線上線下農產品銷售力度。發揮好園區公司作用,借助廣州援疆、中國電信定點幫扶優勢,積極爭取在S縣設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分中心,建立穩定的采購合作和供銷關系。
五要注重扶貧后續發展。產業扶貧是一項復雜、持續的工程,要確保貧困人口在脫貧之后還能夠得到后續的制度保障和相應的產業扶貧政策支持,就要對產業扶貧過程及后續發展進行監督管理,建設產業扶貧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