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美 蘇瑞竹
(1.廣西民族大學圖書館 南寧 530006;2.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南寧 530006)
信息技術與知識經濟深入影響社會發展并賦予后者鮮明的現代性,圖書館也不例外。“第三空間”的概念由美國學者歐登伯格1989年在其《絕佳的地方》一書中首先提出,他認為家庭居住空間為第一空間,工作場所為第二空間,城市的咖啡廳、音樂廳、酒吧、公園、廣場、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為第三空間[1]。后來圖書館作為現代城市的“第三空間”慢慢成為共識,國際圖聯2009年年會的衛星會議也將主題明確定為“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2]。新加坡是一個崇尚閱讀的國度,讀者比例和人均年閱讀量一直保持在世界領先水平。新加坡圖書館作為傳播信息知識、鼓勵國民閱讀的重要場所日益成為新加坡現代都市人喜愛的“第三空間”,其空間的現代性特征十分突出,主要表現為空間構建特征、空間服務特征與空間人文特征。
跨界融合是跨越兩個以上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等范疇而產生的一個新行業、新領域、新模式、新風格等[3]。在萬物互聯、各行業邊界逐漸模糊的時代,跨界融合還是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發展模式。圖書館是社會的產物,其未來發展亟須對外開放、交流與合作,因而十分有必要進行跨界合作,以便吸納與整合社會資源,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讓自身發展與社會同步。新加坡圖書館在此方面表現十分突出,其空間構建成功實現了跨界融合,特別是與互聯網信息技術、文旅以及生態美學的融合。
將自身發展成一個智力城市一直是新加坡政府努力的目標,為此希望將其圖書館打造成知識經濟的承載體。大學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專業圖書館等各類圖書館構成了新加坡的圖書館系統。國家圖書館管理局(NLB)負責從宏觀上指導和監督圖書館建設,目標是通過圖書館網絡向社會提供可信、可訪問且能夠全球連接的圖書館服務與知識信息服務,從而提升新加坡國民閱讀與信息素養。2000年新加坡圖書館評估委員會明確提出,要提升國民吸收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為此新加坡政府以足夠的財政預算扶持圖書館網絡建設,將其列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由此可見,新加坡政府對圖書館的定位:不僅要提供一般性的社會服務,更要成為構建知識經濟的重要支撐。
知識經濟構建離不開互聯網信息技術,因而作為其重要支撐的圖書館的建設也必須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合。新加坡政府1996年就撥付10億新元用于發展公共圖書館,其中就包括強化信息技術應用。《2000年信息技術發展》和《2000年圖書館報告》都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網絡、只讀光盤等新科技來提高圖書館的自動化程度,從而建立無邊界且高速暢通的圖書館網絡。NLB的《2014/15年度報告》又提出,要利用先進的數碼設備吸引下一代讀者,給予他們新的圖書館體驗?!缎录悠聡覉D書館管理局2020年戰略規劃》強調要完善數字圖書館。為此,新加坡圖書館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系統”,非常重視電子化服務,力求讓任何能夠實現電子化的服務都通過電子方式來提供。新加坡圖書館的信息技術應用,還有信息技術外包,即積極借助各種社會力量,以市場為導向與商界建立密切聯系,把與信息技術服務有關的各種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包括文獻資源采訪、流通服務、編目業務、參考咨詢服務、加工業務、信息管理系統、網站建設、數據庫建設、數字化服務、資源檢索平臺建設、閱讀推廣服務等。
幾十年來,新加坡圖書館大力融合互聯網信息技術,以致知識信息數據量倍增,大數據信息獲取路徑暢通無阻,這不僅促進了科技與人文的交融,加速了數字化圖書館空間時代的到來,為讀者創造了更現代、更人性化的閱讀體驗,還改善了傳統服務方式,突破了服務瓶頸,從而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換言之,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合,不僅使新加坡圖書館形成了世界級先進的現代化服務系統,給其館藏資源總量、文獻開放水平、現代設備配置以及管理理念、運作規程等帶來了革命性變化,還讓其在城市“第三空間”構建中產生巨大吸引力,成為現代都市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場所。
在多元化社會中,圖書館發展亟需彼此合作并與外界建立伙伴關系。2018年國際圖聯主席會議發布全球視野報告,強調圖書館有必要與社會其他力量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新加坡圖書館在這一方面堪稱典范。新加坡NLB在20世紀90年代就把公共圖書館歸入購物中心體系,將旅游六要素“住、食、行、游、購、娛”納入圖書館服務的總體規劃與布局中,從而實現與文旅相融合,以便以市場為導向與商界和社區建立密切聯系,不斷激發圖書館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一融合的典型就是國家圖書館在購物商城設立社區分館,即所謂的“Mall圖書館”。新加坡公共圖書館27家總、分館中有14家建在繁華商業購物中心,交通都非常便利,有地鐵、輕軌、公交等到達[4]139。
Mall圖書館的設立符合新加坡國情,因為新加坡是島國和城市國家,是全球重要的商業中心之一,各區域商業布局科學且嚴謹,都將購物中心作為主要商業匯集地,并要求有市民中心、商務辦公、醫療中心、圖書館等配套服務設施[5]。在“文旅融合”的理念下圖書館與購物、餐飲、娛樂、旅游融為一體,不僅成為國民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在城市“第三空間”建構中逐漸成為旅游景點,從而促進與拉動經濟發展。此外,Mall圖書館的設立還能助推全民閱讀的風氣。
商業中心舒適優雅的消費環境和現代時尚的高端體驗,讓公眾愿意經常光顧,這有效保證了進入Mall圖書館的讀者量。同時,Mall圖書館為吸引讀者、提升民眾的文化體驗,針對不同社會群體提供各種個性化服務,滿足讀者社會文化教育、休閑娛樂、交流分享、自我實現等多種需求,踐行從“以書為本”向“以人為本”的服務方式轉變。兩者相加使得Mall圖書館與讀者的接觸機會大為增加。據統計,Mall圖書館運行效能在公共圖書館中名列前茅,以19%的館舍面積實現了40%以上的接待人次和借閱冊次[4]140??梢哉f商業中心的位置優勢、人口優勢與店鋪吸引力實現了圖書館績效的最大化。同時,Mall圖書館的設立不僅拉動了國家經濟發展,還提升了國民文化素質,使得圖書館價值的轉化變得更加真實,更具普適性。
新加坡圖書館作為城市“第三空間”,其空間設計不僅體現出東南亞熱帶建筑風格的獨特性,還充分運用生態美學設計理念,體現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間的和諧。正如新加坡國家圖書館設計師楊經文所說:“生態設計不僅從技術角度來研究如何摒棄一種物質或體系,從而使其有利于另一種物質或體系,更是研究我們人類社會和建成環境怎樣形成一個整體并且成為地球生命中的有益部分?!盵6]
生態美學不僅強調人和環境的平衡與共生,還注重主體和客體潛能的自由與和諧發展,從而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新加坡圖書館“以人為本”“讀者至上”的服務宗旨與人文關懷和生態美學的理念相契合,不僅做到了物質環境的和諧,還達到了整個生態場的和諧。新加坡圖書館作為城市“第三空間”,注重空間功能設計與空間布局,整個空間生態場呈現出科學性、合理性、和諧性與舒適性,利于讀者知識的交流與分享。
新加坡圖書館空間構建與生態美學融合,明顯借助了“設計思維”的運用。“設計思維”乃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教育、商業等諸多領域且“以人為本”的設計方式。新加坡圖書館“設計思維”的運用,最突出的特點是將“以讀者為中心”貫穿其產品與服務設計[7]4。NLB的《2010/2011年度報告》強調,圖書館既要提升物理建筑功能以配合社區學習與社會交流,也要建設特色空間來滿足不同需求[8]。新加坡圖書館以空間設計重塑空間服務,盡量滿足讀者各類需求,從而構建讀者與圖書館和諧相處的空間生態場。圖書館還重視通過空間環境的創建,諸如自然景觀、色彩、家具、陳設等的靈活運用,給予讀者美好的空間體驗。為此,國家圖書館因其“有機物與無機物結合”的生態設計理念而榮獲多項綠色建筑認證,其中烏節圖書館榮獲總統設計獎。
因此新加坡圖書館體現出人—自然—環境平衡與共生的生態美學理念,充滿著人文關懷。在這種理念下建設的充滿科學性、現代性、和諧性、舒適性的圖書館空間環境生態場,有助于現代讀者主體潛能的自由發展,也使圖書館自身的發展更具活力與可持續性。
S. E. Montgomery和J. Miller提出,高校圖書館建筑的核心作用將體現在其作為“第三空間”為用戶的合作學習、社區互動等提供場所[9]。中國學者吳建中主張對圖書館進行空間重塑以便將其打造為匯集學習、交流、研討、創新乃至娛樂的場所[10]。在新加坡,在跨界融合的大趨勢下,新技術、文化旅游、生態美學等眾多領域聯合,驅動著圖書館的空間再造,包括實體空間再造和虛擬空間再造,使其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成為充滿多種符號象征的空間??臻g再造讓新加坡圖書館成為為國民提供知識服務、資源共享、社交娛樂和文化傳承的空間,體現出第三代圖書館注重信息交流和共享的特色。空間再造已成為當代新加坡圖書館發展的主基調,具體呈現為空間類型多元化、空間環境人性化、空間設施數字化、虛擬空間泛在化等。
圖書館應有足夠的空間來實施其戰略規劃以及符合地方或國家標準的全套服務,也應有多樣化的空間來提供一系列服務以滿足社區所有群體和個人的需要[11]。2005年美國首次提出將“信息共享空間”轉型為“學習共享空間”,之后“知識共享空間”“創客空間”“研究共享空間”等各類空間形態陸續被提出,圖書館建設不斷出現新的空間類型。新加坡積極實施全國圖書館戰略規劃,圖書館建設立足空間發展,圖書館空間構建涵蓋了上述各種空間形態,以實現服務重塑,為各種群體提供相應及多樣化的服務,建設滿足讀者需求的和諧生態場。如烏蘭圖書館的兒童館,設置出兒童夢幻閱讀區、兒童創意區、世界之窗、親子閱讀區和神話故事區,各區都自成特色[12]70。國家圖書館總館的青少年館為青少年展現個性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間。濱海表演藝術圖書館設計有四個主題空間進行表演藝術的展示,以吸引讀者關注。高校圖書館則注重學習空間的打造,滿足讀者學習過程中對空間的個性化需求。

表1 新加坡圖書館空間類型及功能
新加坡圖書館的空間環境總體上呈現出人性化特色,讓技術的應用圍繞人的需求來展開。其空間既有平面的,又有立體的;既有靜止的,又有靈動的;既有單層次的,又有復合性的,并通過各種處理手段,達到文化與藝術、傳統與現代、開放與包容的高度統一,給讀者愉悅的感官體驗和享受,讓讀者領略到現代圖書館館舍文化建設的國際性與前沿性。

表2 新加坡圖書館的空間環境與處理方式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總館的主樓高16層,設計有玻璃幕墻、風洞和高天花板,采光與通風效果良好;樓層天臺上建有多個空中花園,既美化環境,又能起到降溫作用;內部環境在布景層次、展線迂回方面也都極盡人性化設計。車牛水圖書館寬闊的穹頂上嵌著玻璃,可采自然光,愜意舒適。濱海表演藝術圖書館每個空間分區都自成特色,特別是電影和音樂收藏區,有柔和的燈光通過鏡子和聚光燈增添氣氛。南洋理工大學圖書館十分注重讀者的視覺體驗,著力為讀者建設動態的空間環境[13]??傮w而言,如表2所示,新加坡圖書館的空間環境設計充滿了人性化考量。
數字化空間服務,如人工智能(AI)、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信息共享(IC)、智能交互技術(IIT)等,利用網絡包容、無限、開放等特性使得空間不再靜止與封閉,而是多維空間相互轉換、交流與融合,實現多層次、多功能空間交流,從而擴充圖書館空間服務的容量。
在新加坡,數字化空間服務已成為圖書館發展的方向。如表3所示,新加坡圖書館某種程度上均配備了諸多數字化軟硬件空間設施。諸如虛擬現實技術,它通過建立虛擬物體或空間,進入人們的感知并對感知進行重構,進而模糊現實與虛擬的邊界。新加坡圖書館引入這一技術以對其物理空間進行改造,滿足用戶的更高需求。各個圖書館對數字化設施的具體應用各具特色。諸如烏蘭圖書館,不僅設有銀發族資訊中心,還配有各種運用數字化與網絡化科技而建設的創意中心[12]74。諸如義順圖書館,其數字閱讀空間設置有掛壁交互式屏幕以及個人學習艙,讀者通過后者可以訪問全球海量資源。

表3 新加坡圖書館數字化的軟硬件空間設施
除了前述物理空間、有形空間的再造,新加坡圖書館還以新媒體為服務媒介,構架“泛在化”閱讀空間,將圖書館建成“無圍墻”的開放式虛擬空間,讓圖書館資源真正“活”起來。在這種虛擬空間里可以實現跨地域、跨時空對圖書館信息資源進行采集、使用和管理。首先,通過網絡技術、通信技術、云端技術等構建具有學習資源、學習工具和服務體系的虛擬學習空間,讓學習方式在空間里發生轉變。虛擬學習空間功能強大,不僅配置專業資源,還嵌入服務團隊,能為創新提供多元、能動、跨界支撐。其次,加入互聯互通的共享平臺。隨著Web2.0、SNS(圖書館知識社區)及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加入虛擬的“一站式”聯盟服務是圖書館滿足用戶服務需求、拓展服務空間的途徑之一。圖書館可以借助網絡,將物理空間中來自不同組織與不同地區的專家學者和參考咨詢館員與用戶建立連接,形成一個互聯互通的、良性互助的虛擬空間。最后,搭建數字媒體融合平臺。圖書館可借助大眾社交媒體來實現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交流或者為志趣相投的用戶搭建共享平臺。
挪威著名建筑師諾伯格·舒爾茨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一書中提出了場所精神理論,認為場所精神是場所可被人感知的典型氣氛,是一個場所的象征和靈魂,關注場所與場所中人的體驗之間的關系,強調人對環境的“方向感”和“認同感”與“歸屬感”[14]?!胺较蚋小敝赶颉拔以谀睦铩?,主要指空間性。“認同感”指向“我是否接受這里”,“歸屬感”指向“我是否屬于這里”,二者均包含文化性與社會性。因而場所精神的建立乃是從物境到情境,從“我在哪里”“我是否接受這里”到“我是否屬于這里”哲學高度的層層深入和升華。新加坡圖書館空間的人文特征突出體現在其對場所精神的追求,具體體現于對讀者“方向感”“認同感”“歸屬感”的形塑。
場所中人的“方向感”可謂之為存在感與場所感或場景感,表達“我知道我在這里”這樣一種情感體驗。新加坡圖書館對讀者“方向感”的形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選址的講究和熱帶風情的獨特性。要吸引讀者,選址的講究顯得非常重要。不便利的交通或者偏離市民活動的區域,往往會消減讀者前往圖書館的熱情。新加坡圖書館的選址多在地鐵站附近或商業中心與鬧市區,人流量大且出行便捷,能為讀者提供最大的交通便利。這樣的地理位置可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有利于服務對象覆蓋社會各群體。新加坡圖書館外觀設計也極具特色。新加坡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綠色植物,其圖書館往往將綠化空間融入外觀建筑設計中,運用平臺花園、屋頂綠化、陽臺綠化等方式營造出鮮明的熱帶海洋性風情特色,吸引讀者前往。新加坡圖書館的外在造型藝術也獨具匠心,諸如國家圖書館新館的“泡沫”型屋頂,璧山圖書館將突出的彩色玻璃壁龕或吊艙懸凸在建筑物的主立面和中庭。
第二,空間的多元性和布局的合理性。新加坡圖書館根據現代讀者的不同需求,積極進行館舍的空間構建,按年齡、主題、學科、群體等設計不同的功能區域,包括“學習”“創新”“娛樂”等,且這些空間區域在整體上又實現了和諧,形成一個整體,讀者置身其中能夠深刻地認知其是學習中心、信息中心與休閑中心,各個區域發揮其不同的功能。
第三,環境設計的人文性和藝術性。圖書館是信息服務和文化交流中心,通過環境設計和建筑形態語言能傳遞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場所情境,讀者置身其中能感受其營造的氛圍,既能獲取知識,又能得到休閑體驗。新加坡烏蘭圖書館優雅的內部環境設計,盛港圖書館的海洋風設計,烏節圖書館的館內設計等,均是如此。
讀者的“認同感”,主要表現在跟圖書館互動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便利、舒適與親切,自己的理念、情感、行為、信仰、需求與思維方式能夠與圖書館產生共鳴,且自然地意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對圖書館產生依賴和情感歸屬,從而自發、自愿、持續地利用圖書館。新加坡多元文化共生共融,對圖書館產生“認同感”的群體非常廣泛,遍布社會各族群和階層,各類群體在圖書館都能找到情感共鳴。讓他們產生共鳴的正是地方史料、歷史文獻、歷史影像、社會經濟狀況、發展歷程、政策法規、風土人情、文化教育等豐富的館藏資源。各個圖書館各具特色,如新加坡國家圖書館,不僅規模與設施位居東南亞之最,其東南亞圖書收藏與亞洲少兒圖書收藏也獨具特色。
除館藏資源外,新加坡圖書館還通過組建各種極富創意的俱樂部來吸引各類人群,如宏茂橋圖書館出租車司機讀書俱樂部、璧山圖書館年長者圖書俱樂部、大巴窯圖書館城市寫作俱樂部等。新加坡圖書館完全不限制讀者身份、地位與年齡,以吸引各階層民眾參加,體現出博大的社會關懷和巨大的文化引導力量。與此相對應,新加坡人崇尚閱讀。NLB于2005年首次發起的全民閱讀活動“讀吧! 新加坡”,參與人數很快由2005年的1.39萬人增至2007年的2.4萬人[15]。2006年新加坡圖書館的到訪人次達3 738萬,圖書借閱量達2 884萬冊,即平均每個新加坡人一年到圖書館借書達到7本[16]。截至2017年底,新加坡公共圖書館共有240萬注冊會員,占其總人口564萬的將近一半[17]。
不論是自上而下發起的閱讀活動,還是人們的日常閱讀行為,都表明新加坡圖書館被公眾認可度極高。圖書館逐漸成為人們釋放自我與相互交流的社交場所,彼此情感的聯系紐帶,能給人們帶來共鳴性情感氛圍與體驗。
作為一個多元族群國家,新加坡主要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與歐亞人4大族群,有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和英語4種通用語言,政府的核心政策之一就是促進族群和諧。為此NLB的使命是注重全民性、平等性氛圍的營造,讓群體真正找到文化“歸屬感”和精神家園,力促多元族群融合與共同發展,最終建成一個知識水平高且全民參與的社會[7]2。新加坡的圖書館事業不斷被知名雜志報道,并多次奪得國內外大獎。NLB因此被授予新加坡最高勛銜“公共服務獎章”。
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是新加坡加強國家(民族)認同、深化國民與國家(民族)聯系的重要舉措。圖書館作為文化機構,承擔著為全社會整合、保存和傳播文化和記憶的職能。新加坡圖書館的館藏和服務體現著族群和諧政策以及全民性、平等性氛圍的營造。新加坡圖書館收藏與4大族群相對應的4種語言的圖書,其中英語書籍較多,而另3種語言的書籍所占比例基本與其族群人口比例相一致[18]。為了族群融合,新加坡圖書館平均選擇各族群的讀本進行推薦,2013年組織甄選出4種語言共32本圖書推薦給國民閱讀。圖書館分別為兒童、少年、青年和成人這4類年齡人群甄選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代表性作者以及他們的書籍[19]。這種推廣涵蓋了所有讀者,推廣定位準確,實現了“為讀者找書,為讀者找合適的書”這樣一種高級導讀。
新加坡圖書館堅持“以人為本”,將人放在中心地位,做到關愛人、發展人。這一方面體現在其便民服務的精神,即讓圖書館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體現在讀者閱讀體驗和閱讀享受的開發與構建中。圖書館以全優的服務讓讀者在其空間中突破自然屬性的“地緣”,形成文化屬性的“趣緣”和“共感”,從而重構彼此間深層的社會交往,進而找到歸屬感,因而反過來將其視為最重要的精神家園。
在政府的正確引導和大力扶持下,新加坡圖書館建設全球領先。新加坡圖書館通過跨界融合、空間再造等舉措積極構建其空間與服務,一方面實現審美設計與服務內涵的高度統一,激發出現代圖書館獨特的場所精神。另一方面,圖書館建設的成功也勢必會給新加坡城市公共空間、文化體系、經濟發展帶來巨大且積極的聯動效應。因為作為城市“第三空間”存在的圖書館是新加坡城市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載體,其場所精神的營造本質上是城市場所精神的營造,有助于提升新加坡城市空間的精神價值。圖書館具有聚集、輻射等功能,是新加坡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有助于新加坡城市空間的文化滲透也賦予了后者文化價值,有助于新加坡文化體系的構建。圖書館可帶來文化消費,這不僅有助于實現文化附加價值,還能促進城市商業、教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有助于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因此,新加坡圖書館建設與其經濟、文化建設相輔相成,堪稱典范。
(來稿時間: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