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翠萍,朱竹青,張玉紅,馬 娜,覺安卓瑪,仁青玉珍
(1.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2.林芝市人民醫院,西藏 林芝 860000)
西藏對口招生是內地職業院校幫扶西藏職業教育緊跟全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我院自2018年起,對口招收西藏中職護理專業學生,進校后再接受3年高等職業教育。為有效銜接西藏中職階段和內地高職階段的實踐教學內容,我院組織教師深入拉薩市第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山南市第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日喀則職業技術學校等中職學校,以及昌都市人民醫院、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山南市人民醫院、江孜縣人民醫院等二級以上醫院展開調研,綜合分析西藏中職教學與人才需求情況。調研結果顯示,西藏中職教育的課程體系不夠完善,未能按照護理崗位要求進行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不對接,由于實訓基地不健全,造成學生理論基礎不扎實,專業技能缺乏。為培養符合西藏自治區需要的技術技能型護理人才,護理團隊積極構建符合西藏學生實際情況的中高職銜接護理專業“三三三”實踐教學體系,編寫立體模塊化工作手冊式實踐教材,開展模塊化實踐教學,以期提高實踐教學內容的針對性、適用性和有效性。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護理人才成長規律,創設“三模塊”課程,分別為基礎技能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和技術應用模塊,使西藏中高職銜接護理專業實踐教學內容與護理崗位職能、學生實際情況相符。
1.1.1 依據崗位需求和學生實際情況,優化“三模塊”內容 藏族學生在語言、文化、溝通等方面與內地學生存在一定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護理專業技能的學習,因此,基礎技能模塊除常規醫學基礎課程外,還增加了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護理學導論、護理心理學等課程,以彌補學生溝通、理解力的不足,按專業課學習要求設置,以“必需、夠用”為度,適當兼顧學生職業發展需要進行教學改革。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團隊成員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明確基礎醫學課程與護理專業課程之間的技能銜接點,按護理專業教學要求優化基礎醫學實驗項目,促進學生理解醫學基礎知識,初步建立整體護理觀,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與醫學基本操作技能[1]。
在專業技能模塊,除內科護理技術、外科護理技術、婦產科護理技術、兒科護理技術等常規護理技能外,還根據藏醫特色增加了藏醫特色護理課程。
調研發現,70%的藏蘇中高職銜接學生在中職階段未上過護理實踐課程,且不同地區的操作規范不統一,甚至存在錯誤。因此,基礎技能模塊、專業技能模塊的實踐教學以補充和糾正為主,對于學生都學過的實踐項目采用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探究補思”強化學生??谱o理技能。
在學生掌握了基礎技能模塊和專業技能模塊實踐教學內容之后,開發以案例為載體,融基礎護理、內科護理、外科護理、急救護理等??谱o理內容于一體的綜合實訓項目,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通過頂崗實習、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服務,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提高整體護理能力,提升職業素養。
在“三模塊”遞進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構建中,以基本技能為基礎,專業技能為重點,注重技術應用能力培養(見圖1)。制定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計劃、實踐考核標準,明確學生學什么、怎么學、達到什么標準等。

圖1 “三模塊”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及教學安排
1.1.2 構建教學資源庫 構建包含基礎技能模塊、專業技能模塊、技術應用模塊的護理專業實踐教學資源庫,包括校本教材、教學課件、技能習題、素材案例、護理操作視頻、臨床見習和頂崗實習大綱等資源。其中,護理專業團隊編寫的“案例導入—學習目標—學習前測—學習過程—學習資料—學習后測”(COPPMP)立體模塊化工作手冊式實踐教材是一大特色。
基于能力本位思想和真實情境教學原則,推進“三課堂”聯動,使西藏中高職銜接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與護理工作過程、學生學習特點相符。
第一課堂:基礎技能模塊實驗和專業技能模塊實訓主要在第一課堂完成,解決實踐技能“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的問題,使學生獲得專業認知和職業核心能力。
第二課堂:包括護理管理部預約訓練、課外自主練習、技能競賽、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專業技能模塊可在第二課堂完成,培養職業情感。
第三課堂:包括入學初期的認識實習,第2、3學期的臨床見習和第5、6學期的頂崗實習。學生掌握技術應用模塊課程內容后,通過第三課堂學習,提高整體護理能力及護理崗位勝任力,強化職業技能,提升職業素質。
把實踐教學內容貫穿于“三課堂”之中(見圖2)。不同環節的實踐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滿足社會、行業、企業需要。

圖2 實踐教學環節體系
通過護理專業??茖W歷證書與護士執業資格證(西藏自治區護士執業資格證、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證)、母嬰護理“1+X”職業技能等級證內涵的銜接,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融通,增強學生獨立從事護理崗位工作的能力,基于高職教育特點和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求,實現“三證”融通,使西藏中高職銜接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標準與護理職業標準、學生就業崗位要求相符。
(1)將護士職業標準、母嬰護理“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實踐教學課程標準,實現社會發展目標、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發展目標相融合。
(2)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母嬰護理“1+X”職業技能等級考試要求融入實踐課程考核,對學生從事護理職業所應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做出客觀評價。
(3)將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標準、母嬰護理“1+X”職業技能等級考核標準和護理專業教學標準融入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創設實現“三證”融通的物質環境與條件。
COPPMP立體模塊化工作手冊式實踐教材是護理專業教學團隊以建構主義理論和有效教學理論為指導編寫的特色校本教材,以該教材為載體,護理專業教學團隊積極探索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學、做、評”一體模塊化實踐教學模式。
每個任務模塊的教學實施分為“六步走”(見圖3)。(1)案例導入:以臨床真實典型案例導入,提出工作(學習)任務,任務的分解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最后完成一項完整的技能操作。(2)學習目標: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確定素質、知識、能力三維目標,明確學生應該達到的標準。(3)學習前測:課前,教師將完成任務所需的學習資料、課程思政內容及測試內容上傳到智慧職教學習平臺,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相關內容的學習,在此基礎上進行學前測試,教師通過評閱,了解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和困惑點。(4)學習過程:此環節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小組合作,根據考核要求完成技能評價。評價方式除自評外,還包括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整個學習過程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理念。通過實踐,學生鞏固了理論知識,強化了職業技能,構建了知識體系,獲得了職業認知。(5)學習資料:教師將操作練習所需的學習資料分類匯總并上傳智慧職教平臺,便于學生自主學習。(6)學習后測:學生完成任務模塊內容的學習后,在智慧職教平臺進行知識和技能測試,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

圖3 COPPMP模塊化教學實施
COPPMP模塊化教學把教學場所由線下拓展到線上,教學時間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教學空間由校內擴展到校外,實現線下線上混合、課內課外融合、校內校外結合,有效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提升了學生職業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