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丹丹 ,梁立波 *,趙 娟 ,王 晨 ,陶思怡 ,劉 偉 ,孫明雷 ,宋韋劍 ,薛羽芯
(1.哈爾濱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2.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黑龍江 大慶 163319;3.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人民醫院,山東 青島 266000)
人際關系是大學時期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影響[1]。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存在不同程度的個體或群體差異[2]。這種差異的出現,表面來看可能受大學生個體應對方式差異的影響,而深層次可能受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3]。有研究表明,性別差異是大學生產生人際關系困擾和人際信任差異的重要因素[4]。但是,當前對于人際關系的研究中,多數從個體差異、家庭教育差異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需要進一步豐富性別視角下的人際關系狀況研究。因此,本研究將分析性別視角下人際關系狀況的差異及原因,為人際關系的研究提供實證基礎。
根據研究目的,于2019年4月通過問卷星開展網絡調查,共發放問卷528份,以答題時間低于120秒以下、不符合人群、出現2處邏輯錯誤為剔除標準,剔除無效問卷16份,回收有效問卷512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6.97%。
本研究采用自主開發的量表,以羅杰斯人際關系理論、符號互動論和社會交換理論等為量表的制訂提供理論支持,利用頭腦風暴法、專題小組討論法形成初始量表,經專家咨詢確定量表內容。
量表一共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社會人口學信息,包括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年級、所處學校類型等;第二部分為大學生人際關系狀況測量量表,量表包括幫助與尊重、理解、溝通與互動、信任與共情4個維度、20個條目;第三部分為大學生人際關系狀況的影響因素,包括社會層面、學校層面、家庭層面和個人層面4方面;第四部分為大學生自我效能測量量表。本文將重點對量表的前兩個部分進行分析。采用克朗巴哈系數法和分半信度兩種方法對該量表進行信效度檢驗,結果顯示,總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數和分半信度分別為0.726和0.624。
為方便差異性比較,將人際關系具體條目選項進行二分類:選項“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記為不符合,選項“非常符合”“符合”記為符合。將負向問題正向化。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大學生的社會人口學特征進行描述性分析,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性別與大學生人際關系量表的總得分/各維度得分差異,將t檢驗結果進行得分五分制標化分析各維度之間得分差異,使用卡方檢驗分析性別與大學生人際關系量表各條目差異。在卡方檢驗和t檢驗中,檢驗水準為P<0.05。
調查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分布如表1所示,男生171人(33.4%),女生341人(66.6%)。本科學歷436人(85.2%),本科以上學歷76人(14.8%)。三年級及以下309人(60.4%),四年級及以上203人(39.6%)。年齡23歲及以下435人(85.0%),23歲以上77人(15.0%)。醫學院校學生有368(71.9%),其他院校學生 144人(28.1%),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特征[n(%)]
結果顯示,在被調查對象中,女生人際關系總體得分高于男生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男生和女生在幫助與尊重維度、理解維度存在顯著性差異,女生在幫助與尊重、理解維度得分均高于男生。
表2 大學生人際關系量表的總分與維度分的不同性別的t檢驗及得分標化(±s,分)

表2 大學生人際關系量表的總分與維度分的不同性別的t檢驗及得分標化(±s,分)
性別 理解 溝通與互動 總分72.54±10.61 75.37±9.28 3.67±0.53 3.77±0.46-2.972 0.003 n 幫助與尊重24.91±4.84 25.93±3.83 3.56±0.69 3.70±0.55-2.420 0.016信任與共情男女171 341 23.01±4.24 24.96±4.61 13.75±2.96 14.25±2.60 11.91±2.16 12.18±1.64標化后得分男女t值P值171 341 3.70±0.77 3.84±0.71-2.574 0.010 3.44±0.74 3.56±0.65-1.863 0.063 3.97±0.72 4.06±0.55-1.405 0.161
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在人際關系量表4個維度的20個條目中,男生和女生在10個條目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3。

表3 大學生人際關系量表的具體條目的卡方檢驗[n(%)]
性別差異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產生一定影響,主要是生理、社會性別角色的作用[1]。在生理因素方面,男生和女生在腦生理結構方面存在差異,女生的“情緒腦”可能使女生在情緒調節上具有一定的優勢[5],從而影響人際關系。另外,女生具有一定的語言天賦,語言表達的流暢性和清晰度較高,使女生的待人接物和人際交往更加流暢,有助于促進良性溝通[6]。在社會因素方面,受性別角色影響,男女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女生的性格傾向于細致、敏感、含蓄、情緒體驗深刻[7]、社會化[8],男生的性格傾向于理智、大膽[7],性格因素使得女生心思細膩、處事靈活,更能體會他人情感,與他人產生共鳴[9-11],使得女生更容易獲得他人信任與好感[5]。因此,多種因素導致男生和女生出現人際關系方面的差異。
女生對于幫助與尊重行為表現的自評高于男生,性別角色期待導致了這種差異。受社會文化和傳統性別觀念影響,家庭、社會以及大學生自身對男女生性別角色的期待存在差異,對于女生是以關注關系為中心的期待[12]。同時,大學生對當前的性別角色具有較高的認同度,并產生與之相符合的行為[13]。所以,女生注重人際關系,增加與周圍人交往的頻率和親密性。在這種情景之下遇到問題時,女生傾向于通過人際互動從而獲得幫助[14],所以女生易于受到他人的幫助與支持。同時,受交際特質的影響,女生逐漸學會分析和理解他人的行為,感受他人的心理狀態和內心世界,產生較強的共情能力[15],更容易對他人的不幸經歷產生共情反應,從而提供幫助。另外,注重人際關系者,會在與人交往中關注他人,平等待人,讓對方感受到信任、安全感和尊重[16]。所以,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幫助和尊重他人。因此,男女生性別角色期待的不同導致幫助和尊重行為的差異。
女生在相互理解上好于男生,這種差異與情緒表達和調節方式有關。在與同學進行交流和交往的過程中,女生會選擇相對積極的情緒表達和調節方式[17]。這種積極的情緒表達和調節方式使女生在溝通中更加注重與他人情感交流的過程,會進行合理、適當的情感表達[18]。合理、有效的情緒表達可以減少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障礙與誤解,使雙方的交流更加順暢、有效[19]。另外,合理、有效的情緒表達也能夠使個體較好地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從而換位思考,達到相互理解[20]。所以,女生更容易與同學達到相互理解的狀態,情緒表達和調節方式選擇的性別差異會對大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產生影響。
性別差異無論對大學生整體人際關系狀況,還是幫助與尊重、理解等方面均產生一定的影響,女生的人際關系狀況好于男生。但是,這種差異不僅僅是在大學期間形成并顯現,早期的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同樣產生作用。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改善從早期的家庭教育、社會傳統的性別觀念和角色期待到最后大學教育方式等方面進行。在家庭教育層面,對子女的教育上,采取符合雙性化行為的教育和引導方式,避免因單一的角色期待導致的子女行為選擇偏差對于人際關系的影響。在社會環境上,逐漸改變傳統的性別觀念和性別角色的期待,鼓勵角色的雙性化。從學校層面來講,一方面,引導學生采用積極的情緒表達和調節方式,避免因缺乏情感交流導致的溝通不暢和人際誤解。另一方面,尊重和理解性別差異,關注由于性別差異產生的影響,實施個性化和層次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