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穎君
(廣東黃埔衛生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720)
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強調以人為本,要求護士有較高的人文素質。目前有關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較多,但是大部分是針對本科和大專護生,以調查其人文素質狀況為主。中職護生是護士隊伍的生力軍,其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本研究旨在調查中職護理教學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為有效落實中職護生人文素質教育、使護理教育回歸本真提供參考依據。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廣東黃埔衛生職業技術學校2017級、2018級、2019級351名中職護生作為調查對象,所有受調查的護生均知悉本研究目的,并自愿參與調查。
在廣泛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自制“中等職業學校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問卷”,內容涉及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知和態度、對專業課程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評價和需求、人文關懷能力評定。其中,人文關懷能力評定采用許娟[1]翻譯的關懷能力量表(CAI),包括認知、勇氣和耐心3個維度37個條目。總分37~259分,得分>220.30分說明關懷能力強,203.10~220.30分說明關懷能力中等,<203.10分說明關懷能力差。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4,各維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70~0.81,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 0.86。
通過問卷星平臺編制問卷,生成二維碼發到班級微信群。說明填寫要求并強調不計入學習成績,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當場提交。
問卷星平臺自動采集數據,使用SPSS 2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表示,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51份,剔除無效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38份,有效回收率為96.3%。調查對象的性別、年級、擔任職務、專業興趣等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中職護生基本情況(n=338)
2.2.1對人文素質的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對于人文精神、人文素質、人文教育這些概念,35.8%的護生表示“聽說過,且清楚”,58.9%的護生表示“聽說過,但不太清楚”,5.3%的護生表示“沒聽說過”。本調查中68.1%的護生同意“護士的人文素質與技能水平一樣重要”,12.7%的不置可否,19.2%的表示不同意。
2.2.2 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態度 本研究中,對于“是否有必要加強中職護生人文素質教育”,87.3%的護生持積極態度,認為有必要。對于“對中職護生人文素質影響最大的因素”,54.1%的護生選擇教師的言傳身教,20.1%的選擇校園文化,25.7%的選擇社會實踐。當問到“你認為最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應該是什么樣的”時,79.6%的護生認為是尊重、愛護、關心學生,8.9%的認為是多才多藝、能說會道,11.5%的認為是教學能力強、有成就。
2.3.1 對專業課程融入人文知識的評價 教師在向護生傳授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應將人文素質培養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環節[2]。對于“你認為目前專業課程融入人文知識的程度”這一問題,72.5%的護生表示還可以,17.2%的護生表示有點多,10.4%的護生表示有點少。護生對學校目前專業課程中融入人文知識情況較為滿意的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見表2)。

表2 中職護生對專業課程融入人文知識的滿意情況(可多選)
2.3.2 對專業課程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需求 表3顯示,絕大多數護生認為在專業課程中融入的人文知識應該包括思想政治、愛國主義、職業素養、責任擔當等,護生還認為講授人文知識時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其中交互式、啟發式和小組探討教學方法受學生喜歡。

表3 中職護生對專業課程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需求(可多選)
護生關懷能力量表總分為(182.64±22.58)分,其中3.6%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強,17.5%的處于中等,79.0%的較差。各維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認知、勇氣、耐心,且均低于國內常模[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中職護生關懷能力量表得分情況(±s,分)

表4 中職護生關懷能力量表得分情況(±s,分)
維度 國內常模(n=8 574)73.22±9.82 59.31±10.43 58.51±6.17 191.04±19.49調查對象(n=338)t值P值認知勇氣耐心總分70.82±11.97 56.14±11.75 55.68±8.11 182.64±22.58-3.689-4.956-6.419-6.837 0.000 0.000 0.000 0.000
研究結果表明,雖然我校絕大部分中職護生能充分認識到提高人文素質的必要性,但目前人文素質教育和人文關懷能力培養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脫離,教師水平良莠不齊、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未重視關懷能力培養。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以促使中職護理教學更好地融入人文素質教育。
中職護生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療衛生事業的生力軍,承擔著大量臨床工作,提高其人文素質是提升護理質量的需要。因此,中職護理教學應轉變傳統“重技能輕人文”的理念,在專業課程中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2],真正做到立德樹人。開展“課程人文”是順應現代醫院對于護理人才的需求,也是提升護理人才綜合水平的重要措施。
教師是人文知識的傳授者,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教師的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4]。學校要加強師資建設,在教師評價體系中體現對人文素質的要求。同時,一名優秀的教師也應不斷提升自身人文素質,注重人文科學與醫學的交叉學習,將人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人文精神,成為學科融合型教師。
人文素質作為個體的基本品質,強調知行合一[5]。故授課時要避免單向灌輸,注重互動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讓人文教育更具感染力和有效性。例如,可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相關事跡與專業授課內容相結合,通過目標教學、案例分析、小組合作、情景模擬、社會實踐等手段來強化護生的人文素質,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實現對生命個體的人文關懷是現代醫學和護理學發展對醫務人員的要求,醫學生關懷能力對于其人文素質的培養有重要影響。本調查顯示中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不強,與鄧思慧[6]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要注重人文關懷教育,培育關懷能力。在校期間是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可從校園文化、師生關系、專業認知等方面讓其充分理解人文關懷的內涵,形成關懷意識,不斷提升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中職護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兼具專業素養和人文素質的護理人才已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趨勢。作為護理教育者,我們應進一步探討如何在中職護理專業課程教學中有效融入人文素質教育,以提高護生的整體素質,適應社會和護理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