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若鶯,蔣樹青,陳 菲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護士是強調與人溝通的職業,高素質的護理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精湛的技能,更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在當今醫療環境復雜、護患關系緊張的形勢下,護士人文素質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國家的棟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對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自己[1]。當前在西方實用主義思潮的沖擊下,在重知識技能、輕人文素質培養的教育大環境下,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漠視傳統文化的現象日益嚴重。2014年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強調傳統文化教育在整個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建構與傳承創新。近年來各地各級教育部門相繼出臺重要文件,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鑒于此,本文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護理專業特點,分析優質護理文化對培育優秀護理人才、構建和諧護患關系的重要意義,通過對高職護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人文素質,為臨床培養更具人文關懷能力的護理人員。
隨機整群抽取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2016級2、3班共91人作為研究對象,男生5人,女生86人。其中2班47名護生作為試驗組,3班44名護生作為對照組,兩組性別、年齡、戶籍、政治面貌、家庭成員職業及文化水平等一般人口學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試驗組進行為期一年的與護理專業融合的傳統文化教育,對照組進行常規德育(即德育課程、班會課等),比較兩組人文素質的變化。
2.2.1 成立傳統文化教育小組 為保證教育方案的嚴格實施,專門成立傳統文化教育小組。該小組由研究者負責,包括專業課教師、班主任、德育課教師、相關社團指導教師、團委教師等。小組成員集體討論,參加培訓學習,根據高職護生的文化基礎及認知規律,形成與護理專業融合的傳統文化教育方案。
2.2.2 具體實施(1)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豐富班級環境建設的文化內涵,張貼我國各時期名醫畫像、名言警句、護生書畫作品等,并定期在自習課、班會課誦讀經典,在傳統節日舉辦活動,使護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3]。(2)開設傳統文化通識課程[4]。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選修課和在線通識課程,指導護生學習傳統文化讀本,并與思政課程相互滲透,將經史子集、倫理道德、醫學人文百科等內容與德育、思政相關內容相結合,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道德觀培養護生的人文精神。(3)豐富護理專業課程內涵。深入挖掘各課程蘊含的人文教育資源,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護理專業課程,培養護生的醫德、人道主義精神、職業責任感、仁愛慈悲精神以及基本職業能力,如護患溝通技巧、問題處理能力、心理素質等。(4)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5]。定期對教師隊伍進行傳統文化知識及人文素質提升方面的培訓,組內專業課及德育課教師、班主任、分管護生工作的教師集體學習、培訓、備課等,提高自身學識水平和人文素養,以德樹人,以良好的師德熏陶護生。(5)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及課外實踐活動。請校外相關領域學者、專家為護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專題講座、人文教學等。針對本地歷史積淀及專業特色,組織護生參觀文化古跡、展覽等,切身體會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同時,定期組織護生在養老服務中心、護理院等機構開展志愿服務,在校內相關社團活動、競賽、班會課中學習并展示傳統文化。(6)傳統文化網絡學習。教師引導護生關注傳統文化學習平臺、公眾號等,向護生推送相關內容,并組織學習心得分享活動。
采用張溫溫[6]編制的“護生人文素質調查問卷”評價兩組護生干預前后人文素質的變化情況。該問卷參照王小麗等[7]構建的人文素質指標體系,結合護生情況進行設計,包括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法律素質、審美素質和心理素質5個維度23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完全符合、比較符合、不確定、不太符合、不符合 5 個選項分別賦分 5、4、3、2、1 分,總分 115 分,得分越高代表人文素質越高。量表總體Cronbach’α系數為0.888,各維度 Cronbach’α 系數分別為 0.703、0.731、0.732、0.760和0.834,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
于2019年2月(干預前)、2020年1月(干預后)分兩次由研究者統一指導護生填寫量表,比較兩組人文素質水平的變化。量表當場填寫收回,由研究人員檢查,避免漏項。干預前后各發放量表91份,均有效,有效率為100.00%。
運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資料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采用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

表1 干預前護生人文素質調查問卷得分情況(M±SD,分)

表2 干預前后兩組護生人文素質調查問卷得分情況(M±SD,分)
表1顯示,本研究中91名高職護生人文素質水平總體比較樂觀,這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8],其中道德素質維度得分居各維度之首,說明絕大多數護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具有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標準。護士職業具有特殊性,正確的道德信念和標準對其工作行為有重要的引導和規范作用,對處理護患關系和醫護關系、弘揚救死扶傷和大醫精誠的思想有深遠意義,從而能推動醫學院校及醫療機構的精神文明建設[9-10]。由此可見,我國長久以來對大學生進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及近年來開展的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成效顯著。但同時高職護生文化素質和審美素質維度得分相對較低,這與課程設置及護生個體緊密相關。護生課業負擔重,占據了大部分時間,文化及美育課程并未實質性開展起來,且相關師資力量也較為不足。此外,目前大部分護生存在實用主義思潮和學習功利化傾向[11],在選擇知識時以“物化”等顯性價值標準衡量,一味追求成績、專業知識技能,忽視了個人知識素養、文化素質、審美水平的提升。因此,在課程設置中應加強公共知識及古今中外文化教育,適當增加醫學人文及美育課程課時,尤其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豐富護生的人文知識,認識到人的本質,從而培養悲天憫人的情懷,提升自身素質[12]。
表2顯示,干預后試驗組在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維度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護生人文素質培養有促進作用。傳統文化與專業課程相融合,打破了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的界限,護生在學習傳統經典過程中,經過教師和專家解讀引導、通識課程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等,對傳統文化的精髓有了深入理解,進一步增強了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將救死扶傷作為護理行業道德標準的意識,在護理工作中既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又具有慎獨、愛傷、關愛的人文精神。同時,在傳統文化學習中,生死觀教育對護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及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有明顯作用[13]。護士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職業,工作壓力大,且工作中時常面對生死,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對護理工作者尤為重要。傳統文化中“珍惜、尊重、敬畏生命”“正視死亡”等觀念深深影響著護生的心理,從而促進其心理素質的不斷提升。
然而,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法律素質和審美素質兩個維度得分較干預前及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可能與相關課程課時及實踐活動偏少有關。本研究對象為高職護理專業三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護理禮儀、護理美學、法律基礎等課程,在干預過程中只是通過宣教、講座等形式在具體規范層面開展活動,護生并未理解其內涵,從而在現實生活中無法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在護理工作中未能遵守美學要求展現儀表美、形象美、操作美。因此,在今后的干預過程中,要加強上述兩方面的教育,依據國家對高校美育工作的要求[14],適當增加相關課程,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提升護生的法律意識和應用能力,以及護理審美水平和美學修養[15]。
本研究在教育模式、過程實施、評價等方面盡量周密設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五年制高職護生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學習主動性不足,部分護生對傳統文化學習興趣不高,導致人文素質提升效果不明顯;另一方面,我們首次嘗試系統性的傳統文化教育,專業課教師僅通過短暫培訓學習即開展干預,且教師團隊人員較復雜,缺乏經驗指導和有效合作,影響了干預效果。鑒于此,要根據相關專家的指導意見,全面完善傳統文化教育方案,形成模式體系,并嘗試在其他年級(尤其是低年級推廣應用,從而全面提升高職護生的人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