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昊,薛曉燕
(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廣東 東莞 523326)
外科圍手術期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術野以及切口部位感染風險,若是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則可能引起院內感染,增加細菌耐藥性及治療難度,不利于預后與轉歸[1]。有相關報道表明,不合理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會增加患者的醫療費用和社會經濟壓力,且會導致藥物相關毒副作用發生率升高,進一步導致菌群失調,增加醫院感染率[2-3]。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抗菌藥物應用的合理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也是廣大醫務工作者以及患者共同關注的熱點。《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建議,醫療機構應加強針對圍手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管理,且以《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為標準,改善依賴抗菌藥物預防手術感染的現狀[4-5]。鑒于此,本文對某院外科圍手術期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的合理性進行分析,現做一介紹。
借助我院信息系統采集2019年7—12月Ⅰ類切口手術患者1 385例。其中,男833例,女552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38.42±10.73)歲;骨科405例,乳腺·甲狀腺外科348例,肝膽·疝外科140例,手足外科·燒傷科181例,眼科117例,胃腸肛門外科71例,泌尿外科40例,神經外科32例,其他51例。入選標準[6]:(1)于我院接受Ⅰ類切口手術治療;(2)入院前無感染;(3)病歷資料完整。剔除標準:(1)入院前患者正接受非指定抗菌藥物治療;(2)有此類抗菌藥物治療禁忌證者。受試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訂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采用我院自制的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對受試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記錄,包括年齡、性別、入院及出院時間、入院診斷、手術名稱、切口類別、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情況。(2)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受試者用藥情況,包括抗菌藥物名稱、規格、用法及用量、開始及結束用藥時間、病原菌培養以及藥敏試驗結果。
分析1 385例患者科室分布情況以及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率、療程合理率、手術切口感染率、無指征用藥率等。
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7]《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8]《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1年版)》[9]《處方管理辦法》[10]。
我院Ⅰ類切口手術主要涉及的科室包括骨科、乳腺·甲狀腺外科、手足外科·燒傷科、肝膽·疝外科、眼科、胃腸肛門外科、泌尿外科及神經外科等,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率為22.24%,以骨科、手足外科·燒傷科以及神經外科多見,眼科及泌尿外科的使用率均為0.00%,見表1。

表1 1 385例患者科室分布及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情況(n)
311例患者抗菌藥物品種選擇合理率、用藥時機合理率、療程合理率分別為99.04%、98.71%、99.04%,見表2。

表2 311例患者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合理性[n(%)]
311例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率為0.96%,見表3。

表3 311例患者手術切口感染情況
311例患者中無預防用藥指征使用抗菌藥者占1.61%,見表4。

表4 311例患者無預防用藥指征使用抗菌藥物情況
臨床上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時,應按照相應規定選擇藥物。比如預防術后切口感染,應首先考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較高敏感性的抗菌藥物;預防手術部位感染或(和)全身感染時,應綜合手術野以及潛在受污染的手術種類選用抗菌藥物[11-13]。總而言之,理想的圍手術期抗菌藥物必須具備以下優點[14-16]:高效的滅殺細菌能力,抗菌譜較廣,較強的組織滲透能力,有效殺菌濃度的持續時間較長,不良反應較少,價格低廉。
本研究發現,我院Ⅰ類切口手術患者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率最高的科室為骨科、手足外科·燒傷科以及神經外科。分析原因可能是上述科室開展的手術往往相對復雜,多有異物植入,手術時間相對較長,難度普遍較大,感染風險相對較高,為了最大程度預防醫院感染事件的發生,故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率較高。眼科以及泌尿外科Ⅰ類切口手術無異物植入,往往無需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
我院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品種選擇合理率、用藥時機合理率、療程合理率分別為99.04%、98.71%、99.04%。311例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率不足1%,充分說明我院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較高,能夠有效預防手術切口感染。然而,311例患者中無指征用藥率為1.61%,提示我院外科抗菌藥的應用仍存在不合理現象,考慮可能和部分醫師習慣經驗性用藥有關。
在預防性使用藥時間方面,少數患者術后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時間超過48 h。盡管目前臨床上普遍認為針對術后48 h無感染的切口無需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然而,仍有不少醫師經驗性用藥[17-18]。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措施達到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目的:(1)制定有效的藥事管理方案,以隨機抽查的方式每月調查一定數量的康復出院病例,評估其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2)加強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知識宣傳,規范臨床醫師用藥行為。(3)加強病原學送檢管理,提高標本采集正確率。(4)促進多學科醫務工作者溝通協作,逐步規范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
綜上所述,某院Ⅰ類切口圍手術期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的合理性較好,手術切口感染率較低。然而,在臨床工作中仍存在無預防用藥指征使用抗菌藥的情況,應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