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蕾
(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5)
在高等院校入學率不斷升高、大學生“就業難”的大背景下,面向基層就業成為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方向[1-3]。我國醫學教育體系中,三年制專科教育培養的醫學生在當前及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是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力軍[4]。但是,由于大學生基層就業、服務意識不強,就業期望值過高,導致基層醫療單位“有崗無人”,畢業生“無崗待業”現象十分嚴重。雖然市場對護理專業人才需求旺盛,為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但是我國基層護理人員的數量和質量還有待提升。因此,深入開展針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基層就業現狀的調查,尋找影響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因素,對建立引導和鼓勵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的長效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調查對象為我校高職護理專業2017級10個班458名畢業生,其中432名畢業生參與了此次調查,參與率為94.32%。所有調查對象均已修完全部理論課程,參加過見習、實習,達到學校要求,能夠準時畢業。
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江蘇護理職業學院護理專業畢業生基層就業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擇業觀、對基層的認知情況、基層就業傾向及影響因素、對學校的評價等幾個方面。筆者于2020年7月通過專業問卷調查平臺(問卷星)對我校護理專業畢業生進行調查,然后對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432名畢業生參與此次調查,其中男生80人(18.52%),女生 352人(81.48%);家庭所在地為城鎮的學生 138人(31.94%),農村的294人(68.06%)。

表1 被調查者的擇業觀
調查發現,2020屆畢業生對就業前景態度樂觀的占18.98%,一般的占43.29%,不樂觀的占37.73%。81.02%的畢業生認識到目前就業形勢嚴峻,這也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他們能夠面對現實,降低要求,選擇基層醫療單位就業。對于擇業時最看重的因素,排名前3位的是工資待遇、就業地區以及個人發展空間,相對不注重的是專業對口、社會地位等方面。57.15%的學生求職時會聽父母的意見,說明絕大部分學生就業時很在乎家人的態度,家庭的支持與否起到了關鍵作用。對于月薪問題,選擇>3 000~4 000元的畢業生最多,占44.68%,選擇1 000~2 000元的僅占11.11%。基層單位工資較低,而畢業生就業時最看重的就是工資待遇,如果政府能夠提高基層單位的工資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其到基層就業。

表2 對基層的認知情況
在對基層的認知方面,只有少數學生了解基層醫療單位的情況以及國家引導醫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絕大部分學生對基層醫療單位的情況并不了解,對國家引導醫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了解更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到基層就業。29.17%的學生認為到基層就業社會地位一般,只有13.19%的學生認為很有地位,57.64%的學生認為沒有地位,這也提示我們平時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主動服務基層的意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于通過何種渠道了解基層就業相關政策,大多數學生選擇新聞媒體、就業指導課程或同學交流,分別占43.29%、32.64%、13.42%。對于現有的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選擇人數最多的依然是提高待遇、給予物質保障這一項,占50.46%。

表3 基層就業傾向及其影響因素
在就業地區的選擇上,學生更傾向于大中城市,對基層不感興趣。本次調查發現,67.83%的學生傾向于在大中城市和縣城工作,僅有7.87%的學生選擇在鄉村工作。對于是否愿意到基層單位就業,23.84%的學生表示不愿意,32.87%的學生表示愿意,還有43.29%的學生看情況而定,這說明如果能夠改善基層工作環境,執行各項優惠政策,會有更多學生選擇去基層就業。對于為什么會選擇到基層就業,大多數學生表示有利于今后發展,其次是可以實現人生價值,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還有的學生認為就業形勢嚴峻,把基層就業當作“二次就業”的跳板。基層單位待遇差,生活質量不高;職業發展不明朗;保障體制不健全為影響畢業生基層就業的主要因素。

表4 對學校的評價
僅有20.14%的學生認為學校政策宣傳力度較大,79.86%的學生認為學校宣傳力度不夠,在引導和鼓勵大學生服務基層方面的投入還需增加。33.56%的學生認為在校所學知識與基層工作聯系緊密,66.44%的學生認為聯系不夠緊密,應加強實踐技能訓練。擇業過程中學生最希望學校提供就業信息,最感興趣的就業指導方式是經驗交流。如果學校能夠邀請在基層工作的同行到校與畢業生分享求職經驗,介紹基層醫療機構的相關信息、工作性質、工作任務等,對畢業生而言則更有意義,也會吸引更多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人才缺乏是我國基層醫療衛生系統長期存在的問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一問題一直未得到及時解決。通過對我校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基層就業情況調查分析發現,影響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因素是多方面、多樣化的。促進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必須通過政府、學校、基層單位、家長、畢業生本人幾方面密切配合,良性互動。
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宏觀調控,加快落實一些操作性強、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基層服務優惠政策,構建完善的基層就業補償機制和宣傳機制,鼓勵并促進畢業生到基層醫療單位工作。調查發現,畢業生就業時,比較關注工資待遇,有的傾向于個人發展,有的在乎社會地位。大多數畢業生對國家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態度是積極的。所以,可適當提高基層單位的工資及福利待遇,提供進修和交流學習的機會等,以此激發畢業生基層就業熱情,讓他們看到基層也有發展空間和晉升機會。
工資低,生活質量不高,職業發展不明朗,保障體制不健全是導致畢業生不愿意到基層就業的主要原因。因此,基層單位要改善軟硬件條件,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用人機制,提供對外交流與學習的機會,加強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使畢業生有晉升空間,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可以通過一系列考核機制擇優選調基層人員向上一級單位晉升,上一級醫療單位也必須從基層單位選調人員,為畢業生設計職業發展路徑,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護理專業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轉變教學模式,優化課程體系,制訂滿足基層衛生人才需求的培養方案,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推進基層就業指導工作,與基層醫療單位積極溝通,組織開展相關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解基層的機會,加深其對基層衛生工作的認識,對自身進行合理定位,避免因不了解而錯失就業機會。
絕大部分畢業生求職時會聽從父母的意見,父母的支持會堅定他們去基層就業的信心。因此,父母要轉變思想,摒棄傳統就業觀念,認清就業形勢,改變對基層的看法。子女有基層就業意愿,父母不應該阻攔,要幫助其認清就業形勢,分析基層就業的利弊,鼓勵他們到基層就業。
畢業生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素養與人際交往、團結合作、環境適應、人際溝通能力,利用寒暑假去基層醫療機構實踐,加深對基層醫療機構的認識,了解基層就業政策,樹立正確就業觀,堅定去基層就業的決心。
促進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需要政府、基層單位、學校、家庭及學生本人多方配合,從基層單位的需求出發,從畢業生的利益出發,全方位、多角度地創造條件,解決問題,才能真正使更多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走向基層,減輕基層醫療人才匱乏的壓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