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如 李雅睿 肖瓊瓊
(1.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410001;湖南女子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410004)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習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提出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服裝設計的藝術實踐中,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出發點,傳統文化元素為設計支點,將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手工藝,賦予新的生命力。
傳統手工藝品往往承載著各民族人民上百年乃至千年的審美理念、生活方式以及倫理觀念。侗族《遠祖歌》里唱到:“魚股做梭織花錦,骨針用來縫衣裳”。侗族人民通過手口心傳,創造出令人驚艷的生活藝術品。細密的經偉下,蘊含著一個民族的信仰、情感以及史詩般的發展歷程。
侗族織錦2007年被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間傳統工藝品中的一塊瑰寶。它區別與其他民族織錦的文化特點。比如造型上,它既寫實又夸張、紋樣上抽象與具象共存、色彩上富貴與素美相應,侗族織錦同時具備了實用價值與文化價值。
侗族織錦的文化內涵是值得現代服裝設計師們去挖掘的,因為侗族織錦有著一種非常原始的文化及藝術美感。通過對侗族織錦圖案的研究,可以發現侗族織錦圖案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不管是從織錦圖案的文化意義層面上來說,還是從織錦圖案的手工藝表現手法和顏色搭配方面來說,對于服裝設計師,都是非常珍貴的“頓悟”及“靈感”的來源之一。當下,民族元素融合進現代服裝設計,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用大量的圖案來記載生活與自然。織錦圖案是他們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這一,是侗族兩千年的民族信仰和藝術審美素養的亮點。
侗錦的圖案大多數是由抽象的點、線、面融合構成的,是記錄侗族人民生活的“無字史書”。有著它獨特的文化故事。侗錦視覺效果簡單、美觀,與當代裝飾風味頗為相近。在整體構圖上,布置精密、重點突出,且視覺樣式相對多變,包含了植物、山水、動物、人物、幾何紋樣等。每一類又細化成多種不同造型的紋樣,例如蜘蛛紋、太陽紋等蘊含趨吉避兇、解災納福之意;雁紋、鳥紋、黃瓜籽紋樣寓意五谷豐登、幸福健康;人形紋、雙馬頭紋、戰馬紋、竹根花紋則是具有故事性的紋樣,不同的紋樣有著不同的吉祥寓意,體現出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讓后人們從紋樣中了解先輩們的生活習慣、民間文化和民間習俗。比如太陽紋象征著吉祥和陽光,侗族人民認為太陽、月亮、星星等都代表著自然界中最高尚的神靈,能夠保佑侗族人民健康、吉祥。所以侗族人民通常將太陽、月亮這樣的圖案編織在織錦上。將織錦做成服飾給家人穿戴,以此可以得到神靈的庇護,這是侗族人民的信仰。圖形與語義相結合,傳達出他們的故事與情感,反映侗族人們心中神態化后的形象,構成了侗族新的審美趣味。
侗族人民在記錄生活場景和自然景觀通常運用變化性的圖案。侗族人民把農作物的顆粒感覺、植物的紋理、太陽的形狀、鳥的外形等,通過對圖案的簡化,最終形成侗錦獨特的民族文化。從侗族織錦圖案紋樣排列上看,侗族人習慣將各種花、鳥、魚、蟲放置在圓形或方形圖案中,侗錦圖案中。圓形象征著上天,太陽是天的代表,方形象征大地。這些圖案組合所傳達的情感及背后寓意無形中就成為了侗民們記載和抒發情感的“文字”(如圖1所示)。

圖1
侗族織錦圖案的構圖方式嚴謹,分別是幾何形骨架內織自然紋樣的四次連續和幾何形構成的二次連續結構。這兩種構圖方式通常是將一個完整的紋樣向四個方向重復排列形成一種組合形式。圖案生動有節奏感,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
總的來說,侗錦圖案主要是上下依次分布、主次分明,通過點、線、面的組合排列形式,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裝飾效果。
李廣元在《東方色彩研究》中寫道:“中國民間色彩多用極色,黑白、大紅大綠。越是純粹就越使人感到悅目,以達到引人注目的效果”。侗錦就習慣用大紅大綠、黑白等對比強烈的配色方式,既給人喜慶、歡快、吉祥的感受,同時也展現出侗族人民別樣的民族風貌。
在色彩的分類上,侗族織錦分為素錦、彩錦兩種。素錦圖案分黑、白兩色,突顯大方而莊重,主要是用作老人的壽毯、祭祀掛單、祭師披的法毯;而彩錦圖案選擇多種顏色鮮艷棉線編織,色彩明艷、用色面積小,視覺上和諧又搶眼。一般用于制作衣裙、床單、門簾、香囊、頭帕、披肩、背篼等。侗錦圖案在著色上力求精純,在色彩搭配上常用到相鄰配色、互補配色,具有少數民族傳統用色的特點(如圖2所示)。

圖2
隨著服裝業的不斷發展,現代服裝已經成為物質文明層面的載體之一。服裝更多的是在展現一種個性、理念甚至文化,因而眾多的服裝設計師在服裝設計中引入了非遺藝術元素,追求這種獨特的藝術文化價值,使服裝產生藝術效應及文化效應。侗族是一個擁有古老文化的民族,其織錦圖案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那么,現代服裝設計都在探討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侗錦圖案的閃光點,并將這種古老的非遺技藝與現代服裝設計加以融合。
從侗錦圖案的圖形構造形態看,侗錦幾何化的圖案,以經緯交織的形態表現,經過抽象化、幾何化,使侗錦的構造形態充滿了設計意蘊,更有裝飾欣賞性。而服裝的造型美,也正是運用了形式美法則,將點線面、體組合成有機造型的過程,這與現代服飾美感“不謀而合”。設計師可以根據侗族織錦的紋樣特點去做設計,比如可以將頭帕做成裙子,織錦圖案正好裝飾了裙擺;或者將背帶拼接在衣身或者袖子上;將兒童圍兜做成復古風服裝的云肩等等。可以結合服裝款式結構的千變萬化,設計成曲面或者曲線的圖案裝飾形式。
侗族織錦的圖案主題豐富多樣,色彩運用大膽新穎,可以和現代服裝進行有機融合。在服裝色彩的運用上,可以用到侗族織錦圖案常用的配色,比如藍配玫紅、紅配綠、黃配紅配藍等。同時在配色的面積上,要有考究,從圖案、色彩、工藝、款式上綜合考慮,設計出既具有民族古典氣息又具有現代時尚感的服裝。侗族織錦圖案紋路精美、主紋突出、織物花紋等特色,可以大面積運用于服裝的前片或者后背。那些充滿故事、姿態各異、民族味十足的創意性圖案將會給現代服裝帶來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又如將小面積的動物織錦圖案運用于現在服裝的門襟、口袋、袖口、下擺等處的設計上,可謂是點睛之筆,生動活潑,體現出民族特色。
因此,針對侗族織錦的服裝設計,可以深刻尋找侗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切合點和思維共性,使創新的服裝設計能超越服裝產品本身的價值,汲取少數民族的文化營養,在服裝制式上超越傳統的產品意義,將傳統的侗族民族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將侗族織錦圖案應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中,不僅要保有侗錦圖案的特色,還需要進行形式上的創新。需要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學習侗族織錦圖案的文化內涵和色彩搭配的方式,并將侗錦圖案的織造技術、外觀特色、紋樣語義等記錄整理,這樣才能準確地將侗族織錦的精髓,巧妙地運用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才能在侗族織錦文化中加以創新,才能將侗族織錦文化完好保留的同時得到更好的傳承,才能將侗族文化的美與現代服飾進行融合再創造,將侗族織錦的藝術、美感、實用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現代服裝上。讓侗族織錦活起來,織錦藝術就才能生生不息,讓侗族織錦文化在現代服裝的發展大趨勢中散發其獨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