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任何一個人若要系統學習或者掌握專門性的知識,通讀該領域的優秀教材(教科書)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是全面掌握一門知識的快捷方式。尤其對于當今跨學科專業自學的讀者而言,深入閱讀公認的優秀教材和經典教材,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被業內公認的經典教材,往往由權威專家學者領銜編寫,這些教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針對出現的問題不斷進行修訂和完善,不斷再版,成為專門知識領域公認的權威。
換言之,一部優秀的人文社科類教材,凝聚著一批優秀學者幾年乃至幾十年的努力。諸如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張岱年等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朱紹候等主編的《中國古代史》、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葉朗撰寫的《中國美學史大綱》、薄松年主編的《中國美術簡史》、徐新主編的《西方文化史》等,在其各自的專業領域,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子。
優秀的教材何以具有魅力?教材的主編為名家學者是一個原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這些教材的視野宏闊、知識體系嚴謹,內容敘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外,優秀的教材不僅僅是流于一般知識內容的泛泛介紹,同樣有其鮮明的專業立場、觀點和結論。再則,優秀教材兼顧了專業性和普及性,讀起來朗朗上口。比如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四冊教材文筆優美,閱讀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優秀的教材,和學者的學術著作存在區別,教材突出的是專業的寬口徑、通識性、基礎性,是大學生步入專業之門的“敲門磚”。而學術著作,主要是專家學者對某一領域知識的專門問題“挖深井”,進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深入閱讀優秀教材,對于跨學科自學的讀者而言益處頗多。在大學生日常的學習中,老師們總是鼓勵學生們要認真通讀優秀教材,強調整體性地了解學科專業“全景圖”。針對大學生閱讀優秀經典教材碎片化的現狀,筆者近期線上線下進行了調研。根據部分“雙一流”高校圖書館2020年底發布的借閱數據發現,《明朝那些事兒》《射雕英雄傳》《平凡的世界》《解憂雜貨店》《挪威的森林》等書籍的借閱率位居前十,遺憾的是其中沒有一本優秀人文社科教材,其借閱率連前50都沒有擠進。
筆者通過微信軟件,設置教材閱讀的隨機調查問卷。百余名受訪大學生中,其中三個數據值得重視:82%的大學生沒有通讀過本學科專業的優秀教材,有的認為以后也不會通讀;75%的大學生對優秀教材的閱讀提不起興趣;85%的大學生認為通讀教材浪費時間,考試也考不了那么多,只要把老師劃的考點范圍搞定就可以了。這表明,對于部分學生而言,那些優秀的教材,只是應付考試的工具,他們根本就沒有用心去體會優秀教材好在哪、為什么好。另外,現在電子課件大行其道,電子課件把教材中的重要內容、考點進行歸納和提煉。如此一來,優秀教材最終淪為考試的一種輔助資料。誠然,教材與考試不可分割,但是完全服務于考試的閱讀風氣,就值得深思。
部分大學生對于優秀教材的這些態度,超乎了筆者的預料。就高校而言,從教務管理到授課的老師,無不重視教材的編寫,教材建設已納入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當然,推出一本優秀的教材,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的積淀,需要讀者的檢閱。例如朱紹候等主編的《中國古代史》,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由全國歷史學精英云集一處傾心編纂,初版后又根據高校師生的意見不斷修訂。直至現在,該教材一版再版,已經推出第五版,教材主編、副主編和編者,換了幾代學人。可是伴隨著歲月的流逝,該教材不但沒有湮沒在書海之中,而是更加彰顯其經典的能量。
優秀的教材,對于初涉專業殿堂的讀者而言,客觀上能發揮其專業知識學習的“導航”作用,對于培植一個人的專業志向、促其觸類旁通更是意義深遠。活躍于當代文學研究界的一批學者,其20世紀80年代上大學時,對游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唐弢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王朝聞主編的《美學概論》等教材,不僅熟讀且能信手拈來。不得不說,優秀的教材,對于讀者而言能就某專業角度促其強基固本、吐故納新。也許有人會說,學者的優秀專著更有看點,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是,對于剛剛步入學科專業殿堂的讀者來說,通讀教材能夠在宏觀層面促進其對該專業的學習把握得更為到位。
那么,該如何通讀優秀教材?每個人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不同,其答案也不盡相同。總體上講,就是精讀與通讀相結合、讀與思交融并進。筆者認為,為了提高教材的閱讀和學習效率,核心是要樹立問題意識。
這里還是以《中國文化概論》為例。首先,在閱讀該教材之前,要自問:同類的教材有哪些,不同教材的特點是什么。學習中國文化,不能隨便挑選一本教材倉促地學,要慎重挑選教材。教材反映的是授課教師的水準,有的授課教師從個人利益出發,強烈推薦自己編寫的教材,這到底是對是錯?其實只要全然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考量,一切不言自明。教材選準了、選對了,才能確保讀者后期的學習效果,否則,一本平庸的教材,會挫傷讀者學習的積極性。其次,閱讀教材時要善于思考:中國文化是什么?中國文化精神有哪些?這些問題雖然寬泛,但是疑問在腦海中時常浮現,在教材閱讀與學習中就不會被書本牽著走,學起來便能夠做到收放自如。再次,是要弄清楚教材中知識體系的重點和難點,重點何以成為重點,難點究竟難在何處?往往教材中指出的疑難問題,正是讀者深入鉆研的新起點。最后,要重視教材每一章節中總結性的文字,這些總結文字往往代表著教材編寫者的學術主張和觀點,是教材中的精華所在,也是每一章節中的“點睛之筆”。
而今,我們處于信息化水平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對于學科專業知識的獲取越來越便利。作為跨學科的讀者而言,為了奠定扎實的學科專業基礎,要重視學科專業領域優秀教材的深入閱讀。筆者相信,只要靜下心來,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與優秀教材對話“共舞”,不但能激發您對學科專業的熱情和興趣,還能培養您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吃得起閱讀的苦,方能品味到掌握知識的甜。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于優秀的、經典教材的學習和閱讀,永不過時。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