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俊午 蔣夏鳴
摘 ? 要: 高校圖書館開展入館教育是發揮教輔職能的集中體現。本文分析了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入館教育的現狀,探討了一些不足之處,提出了入館教育方式方法和機制問題的改進思路,旨在明確高校圖書館在學校的定位,更好地發揮圖書館服務育人的職能。
關鍵詞: 圖書館 ? 入館教育 ? 大學生
高校圖書館的本質屬性是為讀者提供文獻服務和情報服務,是學校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機構。作為讀者學習、交流的主要場所,其在大學生求學經歷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對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圖書館又是廣大學子的第二課堂,具有靈活性、自主性、創造性等特點,如何向讀者推廣圖書館的海量文獻資源,使之能夠被讀者廣泛利用,入館教育尤為重要。入館教育能夠充分體現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不但能使廣大學子熟悉和了解圖書館所收藏的文獻資源,而且能培養和增強大學生利用文獻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進一步拉近讀者與圖書館的距離。
1上海杉達學院新生入館教育現狀
1.1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的基本情況。
上海杉達學院是于1992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部分教授發起創辦的全日制民辦大學。1992年8月,經上海市高等教育局批準籌辦,1994年2月,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準正式建校;2002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設置為上海市第一所民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同年,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杉達學院圖書館由金海校區圖書館和嘉善校區圖書館兩個館組成,分別在2013年和2014年先后進行了改建,圖書館逐漸由傳統圖書館向現代圖書館過渡,不同于傳統圖書館“重藏輕用”的狀況,改建后的圖書館集藏、借、閱、網于一體,不僅收藏了海量的文獻資源,還注重打造舒適的閱讀空間。至2020年10月,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的實際使用面積達到2.24萬平方米,收藏的紙質圖書有158余萬冊,中外文全文數據庫17個。
1.2入館教育的必要性。
上海杉達學院實行“2+2”和“1+3”的教學模式,即所有大一新生都將在浙江省嘉善校區學習生活一年,部分專業學習生活兩年,之后再前往上海浦東校區繼續學習深造,因此,嘉善校區作為大一新生大學生涯的始發站,圖書館自然而然地承擔起每年約4000名大一新生的入館教育工作,使大學生會用圖書館、勤用圖書館,將圖書館變成大學生求學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因為學校教學模式的特殊性,學生們必須逐漸適應往返嘉善和上海兩校區,為此,兩個校區的圖書館在裝修風格上盡可能保證一致,兩館在文獻資源的選擇和讀者服務方面都盡可能相一致,所以,入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是為了讓學生消除因為轉移校區而帶來的陌生感。
高校學生來自全國不同的地區,許多欠發達地區的中學并沒有設置圖書館,這一現象會導致大一新生對學校圖書館所提供的各項服務知之甚少。即便在一些發達地區的中學設有圖書館,也會因為中學時期學業繁重,大部分學生認為課堂教育已經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的知識需求,導致學生對圖書館并無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組織集中的入館教育有利于培養圖書館讀者群,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1.3目前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的方式。
1.3.1線上推廣
通過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等交互平臺開展線上入館教育,注重向大學生宣講圖書館的義務和讀者權益,讓大學生了解圖書館的各項服務和舉辦的主題活動,諸如“教師薦書——大一必備學習寶典”“大學生必讀好書推薦”等,同時將大學生在使用圖書館時可能遇到的問題,用短視頻的形式在交互平臺上滾動,以此向讀者展示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的館舍環境和收藏的文獻資源。定時利用“問卷星”投票平臺制作有獎問卷,收集大學生使用圖書館時最關注的問題,使圖書館能夠及時掌握讀者的需求,在為讀者解惑的同時,進一步幫助圖書館完善讀者服務工作和文獻服務工作。
1.3.2線下體驗
在大一新生剛剛到校時,線下入館教育主要由工作人員組織讀者分批分次參觀圖書館,使之進一步了解館舍的布局、館藏資源分布、可供使用的設備等。學生對于圖書館文獻的依賴度隨著上課和作業任務明顯提高,因此,使他們掌握最基本的文獻檢索方法,如何從圖書館海量文獻中檢索所需的文獻就是入館教育的目的之一。針對此情況,嘉善校區圖書館制作了圖書查詢指南的宣傳卡供讀者取閱,按宣傳卡內的操作提示,能利用圖書館配備的圖書定位系統找到所需文獻。
1.3.3組織講座
在入館教育階段,圖書館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也很難在短時間內使每一位讀者掌握使用圖書館文獻資源的技巧,需要利用講座形式對一些讀者進行補充教育。目前杉達學院圖書館的做法是利用每學期初的行政部門見面會,以此為契機,將入館教育融入其中,準確地向讀者介紹館舍設施和布局、文獻資源建設和利用及圖書館的特色。同時,圖書館在學校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幫助下,為每個班級舉辦一次入館教育講座,介紹圖書館的情況。
1.4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新生入學教育取得的實際成效。
1.4.1成為大一新生自主學習的首選場所
經過改造的現代圖書館為讀者創造了舒適的閱讀環境,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已實現校園網全覆蓋,并且面向師生免費使用,館內現有公用電腦近200臺,同樣免費使用。在帶領新生讀者參觀圖書館后,日均入館人數維持在1200人左右,尤其在課余時間,圖書館經常座無虛席。成為新生們學習、討論的首選場所及除了教室以外的第二課堂。
1.4.2圖書館資源得到廣泛利用
通過對圖書查詢指南的普及,借閱量在短期內出現劇烈增長,圖書流通量變大。借閱量最大的圖書主要集中在與公共課程相關的H語言文字類、O數理科學與化學類及休閑閱讀方面的I文學類、K歷史和地理類。
1.4.3建立了人數龐大的讀者群
在移動閱讀普及化的背景下,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讀者服務平臺上線,將檢索、續借、掛失等服務,包括借閱規則、開放時間等入館教育內容等都集中在微信公眾號中。通過公眾號,信息可以直接傳達到每個用戶的手機終端,極大地提高傳播效率,降低了傳播成本。這種近乎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既幫助圖書館了解讀者的想法和需求,又讓讀者了解并參與圖書館的管理,吸引了一大批讀者成為公眾號用戶,為圖書館建立起人數龐大的讀者群。
2.上海杉達學院新生入館教育存在的問題
2.1教育模式單一,趨于形式化。
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曾定制了印有文獻檢索指南的圓珠筆及宣傳卡,在新生報到日發放,在前期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到后期會發現仍然有許多讀者不知道如何查找使用。這樣的模式偏向于消極式的等待服務,趨于形式化。形式缺乏亮點難以吸引讀者眼球,導致普及性不夠。短期內雖然借閱量明顯增長,但是這些圖書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歸還圖書館,讀者雖然掌握查詢資源的方法,但是缺乏篩選和甄別技能,不能精準找到真正需要的資源,授人以魚但沒有授人以漁。
2.2周期短,未能常態化。
新生報到初期,由圖書館館員開展信息素養課程等入館教育活動,但是因為學生剛剛進入大學,對于專業尚未有清楚的認識,再加上不懂如何主動獲取所需知識,短短一次教育并不能給大部分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入館教育活動未能成系列化、常態化。類似活動主要集中在新生報到的九月至十月期間,往往到了第二學期入館教育就沒有了完善的長期計劃,稍顯停滯。
2.3缺乏多部門聯動機制。
缺少與學校兄弟部門,如團委、學生處等的聯系,入館教育和推廣出口少。如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活動由各部門各自開展,各成一派。盡管這些活動有各自側重的主題和特色,但由于各主辦部門的專業性不同,活動的影響力比較局限又互相交叉,如圖書館與團委同時開展“微書評”大賽,圖書館更注重專業性,團委更注重趣味性。
3.完善上海杉達學院新生入館教育的幾點建議
3.1創新教育模式。
“填鴨式”教育對于讀者來說是索然無味的,教育內容很快就會被遺忘。一些薦書活動中的內容是館員自認為讀者需要的,讀者看不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導致薦書活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入館教育模式應該更具趣味性,盡管傳統的實地教育、講座等效果不盡如人意,但并不能完全放棄,在此基礎上可以多利用科技手段和網絡優勢,比如圖書館公眾號、手機圖書館等,豐富入館教育的途徑。也可設計網上問卷測評,聽取讀者對入館教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開展主題月活動、主題書展,如紅色書籍展、地方特色文獻書展等。設立獎項,評選榜樣,激勵讀者進入圖書館、使用圖書館,如閱讀之星評選、微書評評比等。線上線下結合,以圖書館特色為切入點,形成特點鮮明的入館教育形式,引導學生使用圖書館,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教育模式要隨讀者的變化不斷更新,更多地傾聽讀者的需求,了解讀者的特點。
3.2時刻與讀者溝通,形成常態化工作。
按照往常在新生報到后短期內完成入館教育的工作,很容易造成未來工作的重復性。通過對往年入館教育工作的總結,我們發現在新生報到初期,讀者最關心的是館藏資源的分布和開放時間等基礎問題,在報道后的兩個月左右,讀者會向館員提出更多的檢索需求及關于電子資源的咨詢。入館教育不應僅在新生入學最初的階段,而應作為一項長期工作,貫穿學生整個大學求學時期。明確并豐富入館教育內容,分為前期、中期、后期,合理層次化教育內容,由簡入繁、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用多種手段始終與讀者保持溝通,線下面對面,線上公眾號,將入館教育工作納入常態化工作。
3.3多部門聯動,研究讀者所需,滿足讀者所求。
與兄弟部門聯系,尋求他們的幫助,有效加強新生入學教育工作,與團委或學生社團合作舉辦讀書節活動,更清楚地了解讀者的喜好,舉辦讀者喜聞樂見的活動,知識性得以滿足的同時更具趣味性,使活動更受讀者歡迎。尋求學生處的幫助,招募一定數量的志愿者,參與到圖書館的日常工作中,經過館員的專業培訓后上崗,可以在公共場合向來訪人員介紹圖書館,或在個人生活中為身邊的讀者答疑解惑,為圖書館反饋來自師生的意見和建議,使圖書館與讀者聯系更緊密,進一步增設學生與圖書館聯系的渠道。
4.結語
入館教育要與時俱進,找準當代大學生對圖書館的需求,及時調整入館教育形式,加大入館教育力度,發揮好圖書館的主要職能,承擔服務育人的職責,利用圖書館海量的文獻資源,幫助大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進一步增強自主學習能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吳惠茹.基于體驗式學習的高校圖書館入館教育新模式[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21(02):74-78.
[2]王倩,劉翔,黃志強.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平臺的研究和建設[J].圖書館學研究,2010(04):18-21.
[3]陳靖,鄭宏.普通高校新生入館教育方法新探[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23):95-98+52.
[4]廖麗艷.高校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J].晉圖學刊,2009(04):39-41+52.
[5]劉湘雯.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與高校圖書館的作用[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2(02):85-88.
[6]宋迎瑞.高校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的現狀與改進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0,40(09):66-67+82.
[7]陳愛秋.基于混合式學習的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的設計與實踐[J].科技資訊,2020,18(14):178-179.
[8]馬花如.高校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模式探析——以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0,38(03):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