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鳳
【摘要】學生在小學期間會與教師有較多接觸,教師的教育會影響到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所以教師在工作期間需對學生開展德育,在日常的德育當中影響學生,促使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有進一步提高,使得學生能夠實現健康成長。但在新時代下,有許多教師缺乏有效措施來開展德育,這就需要教師積極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德育有效性,本文將針對此來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學生;德育;有效性
小學教育體系當中包含有德育這一重要內容,確保小學德育具有較高的效率與質量,能夠有利于學生構建正確的道德價值觀,給學生的生活與日后學習都產生正面影響。然而,目前小學德育教學還存在有不足之處,對德育效率造成影響,小學德育水平無法得到提高。小學教師需要結合新時代發展要求,制定有效的德育策略,對學生開展恰當的德育。
一、小學生接受德育的重要價值
第一,增加學生學習優勢。德育能夠為學生的品質發展提供幫助,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德育知識。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精力與機會觀察自身習慣問題,使得小學德育知識的教學成果有所保障。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優良的學習習慣,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會高很多,且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難度也會有所下降,學生對德育知識的學習自信心會有明顯提高。教師在班級中增強學生的德育教學,幫助學生解決生活與學習活動中碰到的難題,避免小問題發展成大問題,所以德育能夠促使學生形成優良的行為習慣與學習品質,使得學生能夠高效進行學習活動。
第二,促使學生個人品性得到發展。教師對學生實施德育,不但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還能夠讓學生形成優良的品性與道德品質。因學生在小學時期的年齡比較小,學生沒有足夠的定性來學習,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且學生的模仿能力比較強。教師做好德育工作,能夠為學生學習提供幫助。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遵守紀律,在學生面前做到以身作則,雖然可能有部分學生不能理解教師的行為,但學生會去模仿教師的行為,這就有利于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良好的行為舉止。小學德育能夠給學生成長方向提供指引,使得學生能夠構建起正確的價值觀。
二、目前小學德育的匱乏之處
第一,德育落于形式。盡管目前有多個小學院校均給予德育一定重視,且會運用多種方式來進行德育活動,但目前的德育活動出現形式化問題,教師在活動當中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沒能體現德育的價值。一般情況下,教師在進行德育活動前,會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學校中不同班級進行的德育活動有相同之處,這導致學校的德育活動過于老套,不能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不能得到良好塑造。雖然學生會參與到德育活動當中,但學生不能在活動中深刻理解德育知識,這使得德育知識沒有得到落實,從而給學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第二,缺乏合適的德育方法。教師沒有運用合理的方法來開展德育,一般情況下教師會借助名人故事案例來進行德育,但在此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這種情況下小學生無法感受到德育的樂趣,從而對德育知識學習失去興趣。同時有些德育知識不易理解,當教師生硬講解知識時,學生對知識是一知半解,這也導致德育效果下降。
第三,德育脫離實際。有部分教師認為德育需要在課堂上完成,雖然課堂德育具有一定成效,但其局限性較大。小學德育不應當只是借助德育課程,教師還要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德育,若德育完全脫離日常教學,則會導致德育內容有較大的抽象性,學生不能夠理解德育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所以教師的德育脫離實際,會給德育的良好開展造成阻礙。
三、增強德育有效性的策略
第一,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德育存在綜合性、復雜性的特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當提高師生互動頻率,以此來增強德育質量。首先,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將學生看做是德育的主體,在課堂教育當中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使得德育具有較高的有效性。教師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約束意識,在班級中創造團結互助的氣氛,幫助學生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與學習能力。由于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較深,以前教師一直是課堂德育的主導者,學生大多是在課堂教育中聽從教師的指令,這致使學生缺乏主動體驗感,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師需要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出創新,讓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得到有效呈現,增強學生在德育教學課堂中的學習體驗感。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創設合理的德育計劃,根據計劃來推進德育工作,讓德育活動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使得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感。
第二,借助故事與情感來深化德育。情感交流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情感交流能夠讓小學德育水平有一定提高。小學德育工作相對來說較為繁瑣,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情緒,會對小學德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造成阻礙,所以教師在德育工作當中需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能夠在班級中組織主題交流會,在交流會中掌握各個學生的情緒波動,對學生開展心理疏導。若有個別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教師能夠私下找學生談心,引導學生講訴自己的煩惱,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困難,使得學生心中苦惱可以煙消云散。同時教師能夠向班級學生講解優秀人物的事跡,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與學生互動,比如在講故事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向學生提問,讓學生思考人物為什么要這么做,經過學生的思考后,學生更容易理解故事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教師在工作當中有效激發小學生潛在的情感意識,能夠讓學生在教育中有美好體驗,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明顯提高。
第三,德育活動有效融合生活實踐。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德育觀念,教師能夠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發現與感悟德育知識,生活實踐能夠讓學生的品格得到有效鍛煉。教師需要借助生活教材,充分運用生活中的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新鮮事物,從事物中獲取情感體驗。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能夠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學習活動與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德育理論知識。例如,教師能夠指導學生回到家中,盡可能地承擔一部分家務,讓學生親自體驗父母的艱辛。同時,教師也能夠帶領學生到敬老院、孤兒院等地方,讓小學生可以真切感受到尊老愛幼的意義。此外,小學教師也能夠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為學生展示德育相關知識的圖像、視頻等資料,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學習到德育知識,不斷提高學生對德育的理性認知,使得學生的道德水平可以逐漸提高。
德育是小學時期的重要教育內容,教師在德育當中需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借助故事與情感來深化德育,結合生活實踐來開展德育,使得學生在經受德育后,其道德品質與學習能力都取得顯著提高,從而有利于學生成長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熊羅莉. 新時代下中小學德育的思索[J]. 散文百家,2019(7).
[2]鄧燕芳. 新時代下小學德育有效性的思考[J]. 好家長,2019(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