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迫切而又必要的。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接觸和學習中國畫這門國粹藝術,做到有效的傳承。本文就實際教學中的現狀,對兒童如何接觸及傳承中國畫,做了一部分現狀分析與方法總結。
關鍵詞:兒童;中國畫;接觸;傳承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繪畫,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和發展,極具民族風格和特征,博大而精深,是我們國家的國粹藝術,中國畫的重要性及其影響不需贅述。在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思想指導下,目前來說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迫切而又必要的。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從小接觸和學習中國畫能夠有效地提高孩子對國畫的理解和認知。下面就教材的課程設計情況及校園實際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思考如何順利引導兒童開展對中國畫的有效接觸和學習,做一定的方法和總結,激發兒童熱愛中國畫,從而加強傳承度。
新課改下的小學美術課程的設置和編排,體現了編者的匠心獨運。中國畫課程在整個小學美術課本中,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占比。以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2013版為例,在一二年級段,由于學生的年齡過于低幼,部分課程設計上只穿插了少量的中國畫作品用于欣賞和比較。在三年級的下冊第一課《水墨游戲》中,學生才開始真正接觸學習中國畫,然后是四年級上冊的《彩墨世界》,再往后就是五、六年級的課程中,均安排了一課的花鳥、山水、人物及工筆的內容。由于中國畫的學習,在材料準備、學習環境和氛圍上都要求頗高,課程編排中的學習題材和內容,相對而言也比較緊湊和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就要研究如何讓小學生對中國畫有個系統的學習,拓寬學生對中國畫的接觸面,要積極探索教育與傳承的路徑與方法非常必要。因為沒有接近,沒有接觸,就談不上喜歡,更談不上傳承。
在系統學習中國畫過程中,趣味性的初步學習與接觸尤為重要。三年級課本中的《水墨游戲》就是一個很好的課程設計參考。該課列設計理念是,要多鼓勵學生去自由的涂抹,在涂抹這種游戲形式下,觀察毛筆在宣紙上會留下什么變化,嘗試對執筆姿勢的改變和轉換,用墨色沾不同量的水,體會在紙上產生什么不一樣的效果,這些充滿趣味的嘗試性學習,都會不斷激發學生去主動探究。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讓學生去玩水墨、戲水墨,熟悉水墨,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就會樂意用水墨的形式來畫。再在玩的過程里,給與一定的技能輔助指導。如畫瓶花題材,就可以指導“破墨”的技巧。先用濃墨或顏色畫各種不同的線條,再用淡墨、水或顏色點在畫的中間,利用墨中含有水分的張力以及宣紙獨有的特性,畫面會呈現出非常漂亮的肌理效果,水分量多量少,筆在紙面上停留時間長短不同,藝術效果也會更豐富。學生在玩在畫的過程中,亦體會到水墨畫中水分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自然地學習了中國畫中用墨的一些基本方法。在用筆的技巧訓練上,初接觸時,要體驗柔軟的毛筆在宣紙上的順暢感。至于中、側鋒這些太過專業的名詞要放在具體的教學中領會,學生才能更易于接受。例如,教畫竹竿,就要把毛筆筆頭側躺去畫,表現竹竿立體的感覺。畫竹節,把毛筆頭立起來去勾線,這一側一立就體會到了中側鋒。通過幾次練習并舉一反三,學生就能逐步掌握中、側鋒用筆,也感受了用用筆的各種方法,其靈活多樣的特點。學習過程中,教師的示范也非常重要,在講授一些技法的同時,教師示范調制墨色的濃淡,行筆方向,這樣結合講解就形象直觀了,學生就易模仿掌握。在國畫內容的選擇表達上,要教兒童喜歡畫的題材,例如擬人化的動物,一般來說兒童都非常熟悉和喜愛,因為它們更有特點,有生氣,有神彩,兒童喜歡將它們比作朋友,比做自己。所以了解兒童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打破常規,不要總把成人那套畫花鳥、山水、人物等內容及技法原封不動地搬來強化教學,不能把他們教成小大人。強制性的機械灌輸或貼張“面皮”,只會令兒童抵觸反感,到最后反而沒了學習的興致,敬而遠之。所以從動物開始,以畫小動物為主,兼畫小花、小草,可以與兒童自主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是練筆、練墨的極好選擇。兒童筆下的世界,正是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表達,對此我們應該給與表揚和稱贊。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畫時間的持續,只要興趣不減,孩子總會越畫越好。總會愛上水墨淋漓中那一點朱砂的生動。另外也要注重對優秀作品的欣賞,開拓眼界。中國畫其實是很重形式的藝術,欣賞中國畫,除去他的文學性,更重要的是他的形式。不能說但凡是涉及到藝術欣賞了,就以“深刻的內涵”,“背后的文化”,“表達了某某感情,藝術家的某某境遇”,“畫里的故事”之類的方向靠。“梅蘭竹菊”各自代表了啥,蒼鷹有某某含義,山水畫說作者胸襟如何如何,或是不得志啊,或是超脫俗世啊等等。不要用這種審美的取向,來框定孩子們欣賞。帶他們欣賞中國畫可以更多的從構圖、筆墨上去領會。不要太過強調中國畫的文脈氣息,太深厚了會磨滅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反而像齊白石這樣的大家作品就更能接近些,是普通人也是能欣賞的。
因接近而接觸、因喜歡而熱愛。喚醒兒童血脈中的民族文化價值理念基因,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和路徑,更進一步去探究、感悟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和文化韻味,尋找我們自己的根與魂。煌煌幾千年的民族歷史長河中,可以濡養人精氣神的文化文明遺珠俯拾即是,接近了,接觸過,才談得上傳承。
參考文獻:
[1]朱國華? 《潑墨成趣——鳥瞰的藝術》(G)少兒美術2007-09-115.
[2]薛文? 《美術教材解讀》(J)新浪博客2015-04-21.
[3]金偉民 《給美術教科書編者提幾點建議》(N)美術報 2017-04-17.
[4]李倩 殷叢叢 《淺談小學美術教育的特點和教學方法》(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
[5]吳金鳳 《小學美術課程中的國畫教學》(G)讀天下? 2019-07.
[6]子午 《先有接觸,才談得上傳承》(N)廣西日報2019-12-24.
作者簡介:黃曉琴(1975-),女 ,漢族 ,安徽巢湖人, 一級教師,本科畢業,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城南小學, 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