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麟
摘 要:進入初中階段,學生的課業任務增多,加之面臨中考的壓力,每個學科的水平都會影響將來整體的發展。因此,在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采用科學的方法,為學生創設具體情境,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從不同角度詳細闡述了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思維
情境教學法是現階段很多初中語文教師比較喜歡使用的方法,因為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深刻了解語文知識。教師也應當注意到,要想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首先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優化自己的語文課堂。
比如在講解《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圖片的形式展現出冬天的情境,以這種情境教學的方式展開教學。然后教師播放關于冬天的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感受冬天的聲音,這樣學生在聽覺、視覺等的刺激下能夠身臨其境,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會引發自己的思考。當學生產生疑問時,教師再讓學生睜開眼睛,通過觀看動畫視頻讓學生真正體會濟南冬天的美景。通過這樣的情境設置,學生能夠深刻感受文章中語言的美,這樣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對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行培養,讓學生能夠在審美的過程中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初讀課文,體會一下作者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是一幅什么樣的美景,學生會迫不及待地打開書認認真真讀,用心去感受文章中的美麗景色。
一、散學生思路,促進語文思維
針對某些教師認為培養人文素養不重要的現象,相關初中學校應當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力求教師擁有足夠先進的教學理念。現階段初中學生使用的語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和地方相關部門共同商討制定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教師應當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課堂內容,深入挖掘教材,立足學生基本學情,有效拓寬學生思路,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思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而不是直接將知識告訴學生。
比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教師應當讓學生在講解前仔細地通讀文章,讓學生試著理解這篇文章的諷刺意味。從這篇文章的講解過程開始,教師都應當告知學生這是一篇童話故事的題材,從開始到結局讓學生加深對這種題材的理解。由于一個小孩子說了真話,展開線索,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力詢問故事會有怎樣的發展,讓學生先思考,隨后再進行講解。在這種引導過程中,教師不僅將教學內容展現給學生,同時也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成為學習的主體,帶入課堂中,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效率。學生在交流過程中也能培養自己的傾聽習慣,同時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都有所提升。然后教師可以邀請每個小組上臺展示自己的交流成果,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二、聯系生活具體情境,促進學生語文思維
語文教學的整體要求是在具體的情境中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教學,語文學科應當注重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依據此項內容展開教學。初中語文教師應當為學生建立知識與生活情境的聯系,為學生布置探索性、實踐性的作業,促使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能鍛煉自己的實際應用能力。在生活中讓學生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體會語文知識的使用價值,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文思維。
《背影》這篇文章,學生比較熟悉,教師在講解后可以布置一定的作業,比如觀察一下自己的父親背影是什么樣的。父親在不同的時期背影又有什么樣的特點。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溝通和交流,這樣的設計學生可以認真研究文章,也會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對自己父親的背影進行描述。通過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學生也能夠在實際生活當中更近距離地感知與父親的關系,并且加深對于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同時在自主動手解決的過程當中,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時,首先應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拋棄自己教學中的思維定式與框架,巧妙地使用多媒體等教輔工具,使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愉悅,激活學生的思維。語文教材結合生活實際完美地展現給學生,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在講解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究語文學習內容。將所學知識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的核心素養,從整體上獲得提高。
參考文獻:
王麗麗.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