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鎮(zhèn)濱江初級中學 陳書洪
數學是一門注重思維形成的學科。初中生在學習中往往更偏好形象直觀的知識呈現形式。生活化思維教學是加強初中生形象思維的一種有效方式。生活化方式既有利于學生輕松理解數學概念、公式、定理,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尋找解題思維的切入點,達成解題目標,還有利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教學目的。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如何更好地實施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呢?
生活化教學有利于使數學學習更貼近生活,讓學習聯系實際,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這需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和善于挖掘的思維,發(fā)現和挖掘生活中的各種教學素材,利用這些素材充分引導學生密切聯系數學學習與生活,并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生活化的數學教學素材有很多,如經濟發(fā)展數據、各種體育比賽的積分計算、各種工程工期、各種商品價格計算、行程問題計算等。如在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可以通過歐洲杯或世界杯足球比賽中凈勝球的計算方法對有理數加法法則進行研究。我們可以讓學生將贏球記作“+”,將輸球記作“-”,比如某隊贏了2個球,就記作“+2”,輸了兩個球,就記作“-2”。如英國隊與法國隊進行比賽,英國隊在上半場贏了兩個球,到了下半場則輸了一個球,那么英國隊在這場比賽中就贏了1球,具體可以用這樣的式子表示:(+2)+(-1)=+1。此時,我們可以繼續(xù)呈現其他球隊的比賽結果,引導學生討論、分析,進而總結出有理數加法法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中要盡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切入,引導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因此,數學教學也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盡量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設置成形象化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不但能迅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以更好的狀態(tài)參與課堂學習。例如,在講授“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時,我們可以先呈現兩幅比例大小不同的同地點地圖,引導學生發(fā)現兩幅地圖之間的關系及其形狀特性的異同,然后請學生分別在兩幅地圖上找出相同的三個地點,并將三個地點連接成三角形,再提出問題:這兩個三角形存在什么關系?形狀特性方面存在哪些異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測量、計算等方法思考三角形中對應邊與對應角的關系,最終生成“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的結論,由此引出相似三角形的定義。數學教學中可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地方有很多,我們要加強鉆研和挖掘。通過這種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研究有趣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生活化學習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生活化學習既能適應初中生的心智特點,又符合初中生的學習規(guī)律,更符合初中生數學學習的需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要根植促進學生生命健康成長和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多運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解決生活化的數學問題,開展生活化的數學訓練。這樣,學生就能在形象思維、生動活潑的情境以及趣味盎然的問題的引導下不斷提升學習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