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金南路小學 王 翠
當下,小學教育正在進行改革,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信息化社會的形成,小學數學教育也進入了信息化時代,更高科技、更豐富的教學技術和方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和家長應該把握機遇,注重運用信息技術這一輔助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數學課堂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信息化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信息技術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但當前仍然存在一些教學問題,阻礙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我國西部地區的小學教育中,由于師資、條件等教學資源與發達地區還存在差距,教學水平整體較低,如不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練習題目、教學用具,造成教學質量與城市差距較大。在我國西藏、青海的貧困地區,由于教育資源貧瘠,學生不能接觸到最前沿的知識資源,甚至與鄰近的省份都存在差距。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應當注重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尤其是要使教學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做到知識對等、教育智慧化,提高數學教學的信息化水平。
學生對于信息技術十分感興趣,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特點出發,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信息化水平。教師可以從課前備課環節入手,即在備課環節對教學內容進行透徹分析,理清知識脈絡及教學重難點,并根據學情預判學生學習中的易混點。為突破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及易混點,教師需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制作微課,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重難點與易混點。例如,在“三角形面積計算”相關知識的預習環節,教師借助微課,先從計算四邊形的面積入手,指導學生用四邊形小紙板進行操作探究,有的學生通過對小紙板的分割與拼接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又如,在“無限循環小數”相關知識的預習環節,教師在微課上舉例讓學生計算,從而讓學生明確了無限循環小數的概念,并找出其特點。預習中,學生發現的問題還可以帶到課堂上進行互動探究,從而提高學生聽課的針對性。
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下,數學內容可以通過動畫、視頻、圖片、動態文字等形式呈現,可以有效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知識了解不多,很難實現自己的教學設想。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堅持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數學教學。網絡信息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各大網站、微信公眾號、信息技術教學平臺等進行學習,學習后要善于在教學中運用相關知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如果單憑課本上例題中的靜態圖形指導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學生理解難度較高。而運用幾何畫板這個信息技術軟件使圖形動態化,就能促進學生的理解。教學前,筆者先在網絡上學習幾何畫板的操作,在教學時運用旋轉、拉伸等操作,使圖形發生移動或變形,在課堂上運用時,學生的學習興致極高,既節省了課堂時間,也強化了教學的直觀性,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師只有善于在教學實踐中運用信息技術,才能更好地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不但能夠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還能優化課堂教學。如現在大多數小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都引入了scratch編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將scratch應用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提高知識的形象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如在學習“平移與旋轉”相關知識時,學生對于平移了幾個格子或者平移的重疊相關問題理解困難,任憑教師不厭其煩地講解,很多學生就是不懂。如下圖,大多數同學認為平移了兩格,把兩個圖形移動后相隔的距離誤認為是移動距離,產生這樣的錯誤,是因為教學中對圖形缺乏動態演示,使學生產生了誤解。因此,教師運用 Scratch ,用色彩明顯的動態圖來做移動,移一個格子就讓學生數一個格子,這樣學生就很好地掌握了平移的特點,以后遇到平移的圖形再也不會發生錯誤了。

此外,教師還要積極研究信息技術的使用規律,信息技術是數學教學的輔助手段,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要適度,要促進學生合作互動,如果滿堂運用信息技術,而缺少學生的自主與合作學習,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降低。所以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能無節制地濫用,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認知規律,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
在今后的小學數學課程教育中,提高教師對信息化課程的掌握水平、加強學校對信息化設備的投入力度,并且學習先進地區的教學模式,一定能夠逐漸實現數學教育的全民信息化,實現教學質量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