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華飛
湖南省郴州市第四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湖南郴州 423000
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后會出現肝區疼痛、腹脹以及納差等癥狀,若不能及時進行治療,待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會引起腹部腫塊、黃疸以及下肢水腫等癥狀,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目前,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以及介入治療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即肝葉切除術,這種方法在治療早期肝癌上取得較為良好的效果,但部分中晚期肝癌單一手術治療效果欠佳[2-3]。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腹腔鏡與微波消融治療方式逐漸步入人們的視野。研究顯示,在手術切除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腹腔鏡與微波消融對肝癌患者進行治療,在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作用[4]。鑒于此,本研究對腹腔鏡下微波消融聯合手術切除治療肝癌的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6月郴州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56例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單純手術組(28例)和微波消融聯合手術組(28例)。單純手術組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30~70歲,平均(50.51±2.84)歲;腫瘤直徑2~4 cm,平均(3.24±0.85)cm;病程1~9年,平均(4.54±0.23)年;疾病類型:原發性肝癌16例、繼發性肝癌12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12例、B級10例、C級6例。微波消融聯合手術組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30~68歲,平均(49.87±2.14)歲;腫瘤直徑2~4.5 cm,平均(3.54±0.11)cm;病程1~10年,平均(4.65±0.16)年;疾病類型:原發性肝癌15例、繼發性肝癌13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13例、B級10例、C級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郴州市第四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經MRI、CT、活檢診斷,符合肝癌相關診斷標準[5],確診為肝癌患者;②患者精氣神良好,醫患溝通良好。
排除標準[6]:①依從性較差者;②凝血功能異常者;③心、腦、肺、腎功能異常者;④肝癌發生轉移者;⑤對治療耐受力較差者。
單純手術組采取腹腔鏡聯合手術切除治療。讓患者采取仰臥位,微微抬高患者的頭部,采用氣管插管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麻醉后在臍部上緣1 cm出作弧形切口,并穿刺氣腹針為患者建立人工氣腹,氣腹壓力保持在12~14 mmHg,置入腹腔鏡后探查患者的腹腔情況,根據病變位置置入3~4個Trocar,經5~12 mm戳卡置入手術器械,術中采用超聲刀切斷肝臟周圍韌帶,游離肝臟,使肝癌病灶充分暴露出來,在距腫瘤邊緣1~2 cm的地方做預切線,通過超聲刀小口壓榨的方式將肝組織分離,若遇到膽管、血管等,使用hemolok夾閉,肝蒂、肝右或肝左靜脈等可使用切割吻合器予以離斷,直到預切肝完全離斷,預切肝裝入標本袋。殘肝斷面使用雙極電凝進行止血,必要時4-0 Prolene縫扎止血,擴大劍突下穿刺孔或從下腹正中另開小口取出瘤體,放置引流管后縫合傷口即可。
微波消融聯合手術組采取腹腔鏡下微波消融聯合手術切除(肝葉切除)治療。儀器選擇微波消融治療儀(南京長城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8221 0706),體位、麻醉以及氣腹建立等操作與單純手術組一致,對患者的腹腔情況進行探查后,采用超聲探頭確認病灶的位置、大小,并使用電凝鉤在肝臟表面標記腫瘤范圍,隨后在腫瘤組織中央刺入微波針,功率調整為50~60 W,單次消融時間為5~10 min,消融范圍主要包括病變組織以及周圍1 cm內的正常肝組織,治療結束后及時退出微波針,在腫瘤邊緣靠近肝包膜的位置再次啟動微波電源,進行固化處理,避免出血,固化時間約為2~3 min。微波消融結束后在腫瘤邊緣標記預切線,進行手術切除,手術方法和術后處理方法與單純手術組一致。
兩組術后隨訪30 d。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以及手術時間等手術相關指標。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水平。主要包括谷丙轉氨酶(ALT),正常值范圍9~50 U/L以及谷草轉氨酶(AST),正常值范圍15~40 U/L。③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消化道出血以及腹水等。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微波消融聯合手術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單純手術組,手術時間短于單純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單純手術組微波消融聯合手術組t值P值28 28 300.243±40.345 132.314±20.616 19.613<0.01 230.327±30.326 170.318±15.462 9.328<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ALT、AS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ALT、AST水平低于治療前,且微波消融聯合手術組低于單純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的比較(U/L,±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的比較(U/L,±s)
組別 ALT術前 術后 t值 P值AST術前 術后 t值 P值單純手術組(n=28)微波消融聯合手術組(n=28)t值P值165.146±60.142 152.641±60.743 0.774>0.05 125.317±30.543 75.247±20.145 7.241<0.05 3.125 6.399<0.05<0.05 200.147±80.146 190.244±80.249 0.462>0.05 98.142±35.243 65.14±20.36 4.290<0.05 6.165 7.996<0.05<0.05
微波消融聯合手術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單純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由于肝癌的早期癥狀無特異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達到中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治療難度增加,導致單一的手術治療達不到預期效果[9]。
微波消融是一種利用高頻電磁波讓腫瘤組織中的極性分組高速震蕩、摩擦,產生高熱,致使組織蛋白壞死,達到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10]。微波消融具有方便、創傷性小、術后恢復速度快等特點,可直達病灶區域進行根治,可完全清除微小病灶細胞[11]。超聲引導下經皮下經肝穿刺微波消融術治療肝臟內腫瘤效果較好,具有實時顯像、準確度高及輕便靈活特點,但對于突出肝臟表面及靠近腹腔內臟的腫瘤,會被肺氣和腸氣遮擋,極易造成穿刺定位不準確、不能完全消融的情況,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率[12]。研究顯示,腹腔鏡下進行微波消融聯合手術切除治療肝癌,可有效解決上述難題[13]。腹腔鏡下微波消融聯合手術切除治療的優勢具有以下幾點:①腹腔鏡下可完全暴露腫瘤的位置,清晰地看到腫瘤與周邊組織的關系,借助腹腔鏡器械可將腫瘤與周邊組織分離,避免在切除腫瘤時損害到膈肌和胃腸道[14];②在腹腔鏡直視下,可保證消融治療針穿刺定位準確,進一步提高監測治療范圍與效果的可靠性,且該方法不會凝固太多周圍正常組織,在凝固壞死的腫瘤組織后,會在原位產生一種抗原,能夠刺激機體的免疫,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機體的免疫能力,改善患者的肝功能[15];③微波消融的固化帶為1 cm左右,在治療時不會對固化帶以外的肝臟組織造成損害,且在腹腔鏡下進行手術,可準確定位腫瘤的位置,擴寬手術視野,在切除腫瘤時不會對周圍的大血管造成損害,術中出血量較少,有利于減少手術時間[16]。
本研究中,微波消融聯合手術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單純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腹腔鏡下微波消融聯合手術切除治療肝癌患者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在切除腫瘤時可降低對周圍臟器組織的損傷,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治療前,兩組患者的ALT、AS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ALT、AST水平低于治療前,且微波消融聯合手術組低于單純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使用腹腔鏡下微波消融聯合手術切除的方式對肝癌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降低肝功能衰竭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微波消融聯合手術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單純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波消融聯合手術組手術時間短于單純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使用腹腔鏡下微波消融聯合手術切除的方式對肝癌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加快手術的進程,縮短手術時間。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下微波消融聯合手術切除治療的方式對肝癌患者進行治療,可發揮出巨大的協同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同時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