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燕 吳 艷 雷佳芳
江西省兒童醫院骨科,江西南昌 330006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遠端內外髁上方發生骨折,一旦處理不當,就極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爪形手畸形或后遺肘內翻畸形[1]。在這種情況下,患兒及家屬因十分擔心預后,會產生焦慮不安、恐懼等負面心理反應,進而大大增加兒科護理的難度,影響預后效果[2]。選擇一種更為科學的方法來對患兒家屬實施心理干預是十分有必要的,用同伴教育方式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護理模式,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家屬進行心理護理,以期緩解患兒及家屬緊張、焦慮情緒,增強患兒接受治療的自信心,能夠有效提高家庭生活質量,提高患兒家屬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基于此,本研究選取在江西省兒童醫院接受治療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家屬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同伴教育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家屬心理干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8月在江西省兒童醫院接受治療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家屬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兒的住院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兒家屬30名。觀察組中,男17名,女13名;年齡30~45歲,平均(33.72±3.23)歲;受教育程度:高中學歷5名,專科學歷12名,本科學歷13名。對照組中,男18名,女12名;年齡31~44歲,平均(32.91±3.46)歲;受教育程度:高中學歷6名,專科學歷13名,本科學歷11名。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江西省兒童醫院骨科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兒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患兒骨折類型為肱骨髁上骨折的家屬;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表達能力清楚的家屬;③能使用微信平臺進行交流的家屬。排除標準:①患兒為多發性骨折的家屬;②中途退出的家屬。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只接受常規心理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住院期間的常規疾病健康宣教,讓患兒及家屬了解骨折的原因與護理等方面的知識,并叮囑其要積極主動的配合,以便實施長期規范化的護理,4周后進行隨訪。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實施同伴教育心理護理干預。首先,在本科室成立專門的同伴教育小組,由兩位護士參與并擔任組長,制訂出同伴教育的教育內容。其次,患兒家屬入組后,在接受常規教育的同時,護士即與其進行面對面的指導,以此來讓患者熟悉健康教育的內容,之后每天按照患兒病情及家屬掌握情況來開展宣教工作,宣教時間為15~30 min,在宣教過程中,患兒家屬可隨時詢問或終止宣教,宣教內容主要包括骨折基礎知識、早期功能鍛煉(圖文并茂)、運動指導、疼痛護理、心理干預,通過患兒家屬自己演示,護士手把手指導的形式,讓患兒家屬充分掌握要領并能熟練操作。①疼痛護理。在麻醉下固定復位后,采用鎮痛泵緩解患兒術后疼痛,并將患肢合理放置,防止患兒墜床二次受傷。分散患兒注意力,用玩具、閱讀、情景游戲等患兒感興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從而減輕痛苦,消除緊張害怕情緒;②心理護理。家屬與護理人員應該給予患兒更多的關愛與鼓勵,增加其安全感,消除其陌生感及心理防御,讓患兒勇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積極樂觀的對待住院期間生活;同時,待患兒病情好轉,可以將患兒集中在同一病房,組織其參與適量的集體活動,如分享玩具、畫畫等,創造輕松偷悅的環境,消除患兒的恐懼情緒;③運動指導。受疾病的疼痛、恐懼影響,患兒會產生較為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因此要叮囑父母不要過度的呵護與溺愛,明確告知其肢體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例如握拳、五指抓,二指捏,左右側屈運動、前屈背伸腕關節活動、收縮前臂肌肉活動等,以此來避免關節僵直不靈活、肌肉菱縮等并發癥的發生。最后,在每周三、五下午利用15~30 min的時間,護士召集每位入組的患兒家屬舉行見面會,使他們相互認識,面對面交談,增強同伴教育效果。另外,護士也要教會患兒家屬使用微信平臺,針對理解和接受能力較差的家屬,反復教育,直到患兒家屬可以掌握相關教育內容,促使每位患兒家屬之間能夠互相認識,并愉快交流、相互溝通、相互鼓勵、相互學習。4周后進行隨訪。
比較兩組患兒家屬的心理健康情況評分、生活質量評分、護理依從率與護理滿意度。①心理健康狀況: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評分。該量表共分為軀體化、精神病性、強迫癥狀、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偏執、恐怖9個因子,采用5級評分制對每個因子進行評分,1分表示無癥狀,2分表示輕度癥狀,3分表示中度癥狀,4分表示偏重癥狀,5分表示嚴重癥狀。②生活質量評分: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量表(WHOQOL-BREF)評定,該量表由生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心理領域與環境領域4個維度組成,每個維度的分值區間為0~10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患兒家屬的生活質量越好。③護理依從性:完全依從為幫助護士安撫患兒情緒,積極配合護士的護理工作;部分依從為協助護士安撫患兒情緒,但不完全配合護士的護理工作;不依從為既不協助護士安撫患兒情緒,也不積極配合護士的護理工作,總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④護理滿意度:在患兒出院前,護士給每位患兒家屬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并要求其認真填寫。該問卷共包括心理護理、基礎護理、疾病宣教與專業護理4部分,滿分為100分,分半信度值為0.879,Cronbach′s α系數為0.941。其中,>90分表示滿意,80~90分表示較滿意,<80分表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家屬的強迫癥狀、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因子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家屬的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因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兒家屬心理健康情況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兒家屬心理健康情況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軀體化 強迫癥狀 人際關系敏感 抑郁 焦慮 敵對 恐怖 偏執 精神病性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30 30 1.58±0.39 1.82±0.38 2.141 0.019 1.74±0.45 1.81±0.46 0.596 0.554 1.73±0.41 1.97±0.43 2.213 0.031 1.76±0.33 1.97±0.28 2.658 0.010 1.73±0.41 1.93±0.28 2.206 0.031 1.62±0.38 1.63±0.42 0.097 0.923 1.45±0.31 1.67±0.39 2.419 0.019 1.45±0.23 1.46±0.18 0.188 0.852 1.33±0.12 1.32±0.16 0.274 0.785
觀察組患兒家屬的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兒家屬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兒家屬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社會關系領域 環境領域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30 30 87.45±8.28 80.08±7.54 3.605 0.001 86.88±8.22 78.73±7.33 4.053 0.000 87.17±8.25 79.28±7.46 3.885 0.000 85.48±8.46 77.93±7.86 3.581 0.001
觀察組患兒家屬的護理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總依從率的比較[n(%)]
觀察組患兒家屬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n(%)]
肱骨髁上骨折多見于小兒群體當中,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可引起缺血性肌攣縮或肘內外翻畸形。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家屬因過度擔心患兒預后,極易產生人際關系緊張、抑郁、焦慮等較為明顯的負性情緒[3-4]。同時,由于兒科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家屬心理狀態對患兒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家庭作為主要的支持系統,對患兒心理及其身體的康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6]。在這種情況下,護士除了要配合醫師對患兒實施治療與護理工作外,還應該充分重視家屬的心理狀況。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多數情況下都是由護士對家屬實施健康宣教,而家屬多處于被動式接受知識的狀態,會大大降低健康宣教的效果,影響家屬的心理干預效果[7-8]。同伴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健康教育行為,主要是指因某些原因,使具有共同語言的人一起分享行為技能、觀念或者是信息的教育模式,且該種模式在糖尿病、艾滋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患者的臨床應用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降低其心理焦慮水平[9-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家屬的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等心理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基于同伴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干預可以明顯改善患兒家屬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分析其原因如下:在常規健康宣教中,不是所有患兒的家屬均會積極配合護士的健康教育活動,再加上部分家屬對于患兒疾病的認知存在一定的誤差,且宣教時間較為緊張,因此患兒家屬整體的參與度并不高,且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負性情緒,大大降低患兒的護理依從性與家屬的護理滿意度[17]。而同伴教育則可以大大提升患兒家屬的參與度,這主要是因為同伴教育對象的需求與經歷十分相似,可以共同探討肱骨髁上骨折的相關問題,充分提高同伴教育對象的參與度,有效促進健康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同伴教育還能夠讓患兒家屬掌握更多與肱骨髁上骨折相關的知識與預后情況,從而消除其焦慮與緊張等心理問題[11-13]。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兒家屬的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家屬的護理總依從率與護理總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家屬實施同伴教育心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其家庭生活質量,提升患兒家屬的護理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通過分析研究可知,同伴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為患兒家屬提供相互溝通病情、分享經驗的機會,增強醫患之間、患者與患者之間的交流,同時也能夠不斷提升患兒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幫助患兒及家屬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14-16],改善其生活質量,提升患兒及家屬的護理依從性與滿意度。
綜上所述,采用同伴教育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家屬實施心理干預的效果顯著,不僅可以消除患兒家屬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改善其生活質量,同時也能夠提高患兒及家屬的護理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