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娜 傅丹嫻
廣東省普寧華僑醫院內科,廣東普寧 515300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具有創傷小、療效佳、住院時間短等優勢,已成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療方法[1-2]。PCI術后需要長期規律服藥,服藥依從性差是導致不良心臟事件的主要危險因素[3-5]。患者心臟功能的康復與其生活方式也具有密切關系[6]。因此,加強PCI術后患者的健康教育,尤其是針對患者出院后的有效延續健康指導,是改善康復效果的重要保障。常規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以院內指導為主,院外應用較受限,且其方式較為單一,患者的學習效果欠佳。回饋教學法是指向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后,先讓患者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宣教內容,護士再根據患者的表述情況反復指導,促進患者更好地掌握宣教內容。作為近年來熱門的健康教育方式,目前回饋教學法已廣泛地應用于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并被證實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7-8]。本研究選取在普寧華僑醫院住院治療并行PCI術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圖文宣教結合回饋教學法在PCI術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6月在普寧華僑醫院住院治療并行PCI術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4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23例;年齡31~71歲,平均(54.29±7.82)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或中專22例,大專及以上11例;ST段抬高25例,非ST段抬高29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25例;年齡29~74歲,平均(53.48±8.16)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或中專23例,大專及以上12例;ST段抬高28例,非ST段抬高2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確診為急性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PCI治療的患者;②患者年齡18~80歲,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③患者未合并其他重要臟器損傷、腫瘤或精神疾病;④患者意識清楚,無語言交流和視力障礙。排除標準:①PCI治療失敗的患者;②術后發生惡性心率失常的患者。
1.2.1 對照組 干預時間自患者PCI術后病情穩定后至出院后3個月。術后病情穩定后按常規健康教育方式即口頭床旁宣教、出院前集中PPT教學等方式進行健康宣教,宣教內容主要包括PCI相關治療、護理知識、用藥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情緒調適、生活方式指導等。患者出院后進行每月2次的常規電話隨訪。
1.2.2 觀察組 干預時間自患者PCI術后病情穩定后至出院后3個月。采取圖文宣教結合回饋教學法進行健康指導,具體措施如下。①編制圖文并茂、直觀易懂的宣教手冊,文字清晰,內容包括PCI術前術后注意事項;出院后用藥、隨訪及生活方式指導;出院后自我管理指導等。②進行回饋式教學:在患者病情穩定后發放上述圖文手冊,并由責任護士帶領家屬與患者共同學習,每天學習2次,每次20 min左右。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后,請患者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宣教內容,護士根據患者的回答和家屬的補充評估其對宣教內容的掌握程度,并及時指導患者和家屬存在理解偏差的內容,直至患者和家屬全部掌握。③出院后隨訪:出院時將圖文手冊交給患者,并囑咐患者保證每天不低于10 min的閱讀,做好閱讀計劃,每周需完成1次整本圖文手冊的閱讀。護士每2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隨訪時除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服藥情況外,還要讓患者對已掌握的內容進行復述,護士通過講解、提問等方式幫助患者再次梳理存在理解偏差的內容,直至患者掌握。
出院3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PCI術后相關知識得分、心絞痛發生率及再次住院率。①服藥依從性:采用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MMAS-4)[9]評估,該量表共4個條目,4個問題的回答均為“否”時表示依從,有1個或以上問題回答為“是”則表示不依從。本研究中MMAS-4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18。②PCI術后相關知識得分:采用自行編制的PCI術后相關知識問卷調查患者對PCI術后用藥、生活方式、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掌握程度進行評估,共20個條目,各條目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別賦予1~5分,總分2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PCI術后相關知識掌握得越好。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24。③采用隨訪期間心絞痛發作率和再次住院率評估患者的康復情況:心絞痛發生率=心絞痛發生例數/總例數×100%;再次住院率=再次住院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后,對照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服藥依從性的比較[n(%)]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PCI術后相關知識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PCI術后相關知識得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PCI術后相關知識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CI術后相關知識得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CI術后相關知識得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
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心絞痛發生率和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絞痛發生率和再次住院率的比較[n(%)]
服藥依從性主要受患者對醫務人員權威的接納度、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等影響[10-11]。服藥依從性直接影響著疾病的治療效果,提高PCI術后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可以降低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效改善預后[12]。出院后脫離醫護人員的直接督促,患者服藥依從性會隨著出院時間的延長而逐漸降低[13]。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圖文宣教結合回饋教學法能夠有效提高PCI術后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這與孫萍等[14]的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是圖文宣教的形式更能夠引起患者的學習興趣,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健康教育的內容;回饋教學法的形式進一步加深了患者對規律服藥重要性的認知,提高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更積極主動地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出院后通過電話隨訪建立了醫護患三方友好溝通的平臺,增強了醫患溝通,并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權威性的認可,進而提高了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PCI術后需要長期服藥,漫長的治療過程需要患者對PCI術后相關知識有正確的理解和認知,才能避免負性情緒和行為的產生[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PCI術后相關知識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表明圖文宣教結合回饋教學法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對PCI術后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這與李永潔等[17]對糖尿病足患者的研究結果相似。有研究表明,按照傳統健康教育方法,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會忘記40%~80%的信息,且沒有忘記的信息中有一半是不準確的[7]。本研究中通過圖文宣教和回饋教學法相結合的方法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健康教育,通過圖文宣教,相比于傳統口頭宣教,保證了宣教內容的正確性、易獲取性和可理解性;通過回饋式教學法的形式,護士可通過患者的表述有效評估其掌握情況,并及時糾正其錯誤理解,使得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PCI術后相關知識。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心絞痛發生率和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圖文宣教結合回饋教學法能夠有效改善PCI術后患者的康復效果。研究表明,PCI術后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及其服藥依從性對其術后康復效果至關重要[18-19]。本研究中通過圖文宣教結合回饋教學法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和服藥依從性,使患者能夠更好地適應PCI術后的日常生活,在飲食、活動、用藥、情緒方面都能夠較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和調節,從而促進了康復效果,有效降低了心絞痛發生率和再次住院率,減輕了疾病造成的身心負擔。
綜上所述,圖文宣教結合回饋教學法能夠有效改善PCI術后患者的服藥依從性,促進患者更好地掌握PCI術后相關知識,進而改善康復效果。該方法能有效保障健康教育在院外的開展,為探索PCI患者出院后的優質延續護理方案提供了一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