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菁 劉鋒

在構建江陰特質“大格局教育”的宏偉藍圖引領下,在江陰市“發展教師、提高質量”工作目標的指導下,江陰市實施“一核兩翼”教研模式,營造“課堂為本、科研引領、評價激勵”的教研氛圍,提升教研質量,助推教師發展。
一、“一核兩翼”內涵
針對江陰市以往教師群體存在不同學段及城鄉與學校相對獨立,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發展呈平行的問題,江陰市組合學科教研員、學科中心組、名特優教師和青年研究小組群體,創建了“一核兩翼”教研模式,即以教研員引領的學科中心組為教研核心體,主導全市教研方向與主題,并直接統籌名特優教師導師組和青年骨干研究小組組成的“兩翼”資源,“跨界與竄崗”參與各類學科教研與競賽活動。這種“一核”主導、“兩翼”并驅的聯動機制,不受城鄉、校際和學段的限制,豐富了原有相對封閉的縣、片、校三級線性傳統教研模式,打通了區域縱向與橫向之間的壁壘,打破了教師在學段、年齡、城鄉之間的界限,拉近了基層學校、教師與教研核心體直接對話的距離。青年教師借助外力,教研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導師組教師激發內力,在助推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自身也在不斷進步。
為確??沙掷m性發展,要求導師組和青年骨干研究小組成員制訂3年成長規劃,依照導師組和青年骨干研究小組考核條例,實行3年1期1聘的進出機制,以此促進“一核兩翼”隊伍始終充滿新鮮與活力。同時,加強“學科共同體”建設,組建覆蓋小學、初中、高中的“名師工作室”和體育工作室聯盟,幫帶若干青年教師,呈現“一人能力提升——團隊集體共享——區域整體發展”的滾雪球式輻射影響,營造江陰市體育學科的教研氛圍。
二、推動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路徑
(一)課堂為本:開啟學科教研通向專業化道路之門
1.打造屬于教師自己的“代表課”
(1) 上好“家常課”
打造屬于教師自己的“代表課”,主陣地必在每一節“家常課”中,而“家常課”也最能全面反映體育教師的工作態度與作風、專業素養與專業水平。為促進教師“家常課”質量的提升,江陰市秉持“現場觀察、問題研討、適時解決、后續跟進”的務實作風,從以下3種調研方式入手。
首先,每周一校(1所小學和1所中學)的研究性調研。通過每周二與周三固定的調研日,深入學校隨堂聽課,了解課堂常態化實施情況,尤其針對江蘇省開展的“二次備課”活動,問診一線教師在“研讀現行課程標準、研究教材、規范教學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其次,結合“綜合督導”的診斷性調研。除了聽課以外,還要對學科組集體備課與教研活動等常規實施與管理情況進行客觀評價、有效診斷和正確引領。
最后,“3年1輪”的浸潤式調研。由學科教研員組建調研團隊,對學校進行深度調研,形式有“全覆蓋式”隨機聽課、“點題式”集體備課或主題教研活動觀摩、查閱校本教研備課資料等,調研結果通過書面報告反饋到校,指導校本教研,培植學科特色,提升學科常規課質量。
(2)打造“成名課”
打造團隊支撐下的教師“成名課”,即教師的成名之作。通過共同備課、同課異構和磨課研課,提升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強調利用集體的力量和智慧,通過組內教師的合作、碰撞,輔以導師組的引領,在成就他人的同時也成就自己和整個教研團隊,逐步形成“個體設計——導師修改——集體研究——組內展示與教研員指導——公開展示——互動交流—個人反思——成果匯總”的團隊教研流程。為了幫助教師“成名”,江陰市為教師提供了研討、賽課、展示的平臺,打通教師通往更高平臺的晉升途徑。
2.構建基于專業引領的教研平臺
通過名師工作室、網絡學習平臺、青年教師研究小組、國家重點課題研究組等方式,豐富教研形式、拓展教研空間。在此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幫助一線教師踐行課程改革,江陰市圍繞“課型研究”與“課堂觀察”進行主題研究活動,搭建基于專業引領的課堂研究平臺,提升教師參與基層教研的專業化能力。
(1)課程研究,專業引領的課堂研究平臺
基于體育學科“運動認知性”的特點,遵循“實施與研究何種形式更有利于促進運動認知性發展”的原則,提出了“引導體驗型”模式(圖1),并通過3個層次進行研究與推廣。
首先是理念先導,通過全員培訓幫助體育教師認識“引導體驗型”模式的內涵、特征、結構以及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意義。
其次是以賽促研,在全市中小學中開展一年一度“課型大比武”,帶動體育教師投入研究。
最后是活動推進,在基層教研中廣泛開展“引導體驗型”模式的研討活動,引領教師從關注學生的“體驗過程”設計“引導方式”,從學生的學習行為與效果關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以此反饋、自省教師的教學素養,約束行為規范,并形成能凸顯教師個人風格、符合學生發展需要、具有不同內容特色的教學模式。
(2)課堂觀察,專業引領的實證研究平臺
為考量“引導體驗型”模式在踐行課程理念、自省教師教學素養與行為規范方面的成效,江陰市以“課堂觀察”為實證研究,組織課題研究小組研發觀察工具,形成了“動作學習觀察”“語言引導”“媒介引導”和“情意表現”等系列觀察量表;實施“一核兩翼”完善和修正系列量表,帶領教研團隊率先學習觀察方法;開展“縣—片—?!比壗萄谢顒?,做實“課堂觀察”。
如舉行“江陰市中小學體育學科基層教研活動現場會”,暨基于課堂觀察的校級聽評課教研活動觀摩會,讓“課堂觀察”落實于教研活動中。通過開展課堂觀察活動心得交流會,總結觀察經驗,探究歸因分析,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實效。
(二)科研引領,搭建學科教研邁向教科研一體化之橋
江陰市通過大課題帶動小課題、理論研究帶動實踐研究、科研行為帶動教研行為的做法,搭建學科教研與科研連接的橋梁。
1.大課題帶動小課題
組建科研骨干團隊,立足教育部重點課題與省重點教研課題,聚焦一類動作的“共性特征”,進行動作發展視角下的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重構研究;開展文獻研究、案例研究、行動研究,進行課題開題、中期展示、結題匯報等活動,推動課題研究穩步實施;以大課題帶動小課題,促進教師個人專項課題研究有效推進。如針對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問題,形成了“個體內差異評價”和“進步幅度評價”課題,基于“類技能”的約束矩陣和以約束為基礎的任務分析,設計適宜每1名學生學練的內容與方法,解決課堂教學中活力不足等問題。
2.理論研究帶動實踐研究
通過“課題研究進課堂”活動,舉行“滾翻類技能”教學設計評比,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研討,創新教學范式的課堂教學展示,反映學習樣態的課堂觀察活動等,讓課題研究基于課堂、高于課堂、回歸課堂。
3.科研行為帶動教研行為
通過舉行科研方法介紹、論文寫作培訓、科研成果分享、科研型教研組建設路徑介紹等活動,帶動問題導向的微課題基層教研行為,如“體教融合的足球人才培養研究”“踐行‘雙減探尋學校體育‘雙增的研究”等,讓教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循環認識過程,體驗問題導向的教研樂趣。
(三)評價激勵,驅動學科教研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為了讓學科教研走向高質量,激發體育教師自我發展需求的內驅力,實施三級考評制度。
首先教研部門組織青年教師3年達標、名特優教師輻射引領、專業提升、專業創新等方面的評選制度、考核制度,給予證書等獎勵。
其次教研部門協同教育局組織涉及教育教學、條件保障、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江陰市中小學體育綜合評估”,并將考評成績納入校長績效年度考核范疇。
最后教研部門協助市教育督導部門組織針對學校層面的涉及教育管理、體育教研、體育課程、體育活動、應急救護保障機制等內容的“江陰市中小學體育專項督導”工作,督導結果以報告形式反饋學校,若存在問題則要求學校做出整改,并采用“回頭看”的形式,督促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