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QQ群
研討背景:“課課練”是對基本教學內容的補充,是體育課體能補償練習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當前體育單元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中運用“課課練”可以有效提升學生體能,增強運動能力,為之后的學習和技術動作的提升奠定基礎。如何避免為了“課課練”而“課課練”,使得“課課練”設計具有系統性、針對性、高效性等問題困擾著體育教師。本期研討針對當下體育單元教學中“課課練”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從而為優化教學設計與提升教學效果提供參考,真正使得“課課練”服務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服務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話題1:結合當前體育課堂教學中“課課練”的設計與實施情況,您認為目前存在哪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您在教學中是如何解決的?
1.“課課練”首先是要讓學生清楚“練什么”。2.“課課練”的練習內容要結合學習內容、學生特點、場地器材等情況綜合考慮。3.“課課練”要根據教學需要精心設計。4.“課課練”的時間安排要靈活、機動。5.要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
——安徽羅傳偉、河南關津鵬
1.體育課堂存在“頭重腳輕”的問題。在整堂課中,安排極少的時間進行“課課練”,從運動規律的角度來說,根本起不到作用,學生“蜻蜓點水”似地運動,體能沒有得到充分鍛煉。因此,課堂中應視情況而定,一般安排不少于8分鐘的“課課練”專項練習。2.體育課堂存在形式化的問題。通常情況下,隨堂“課課練”如走馬觀花,一帶而過,沒有充分考慮學情,沒有練習強度,訓練效果不佳。針對這一問題,應依據學情進行設計,如本節課主要內容練習強度相對較低,那么“課課練”練習內容強度就應較大,要能夠保證學生在整節課有充分的運動量。3.體育課堂忽視學生的整體性發展。如果不用整體性、系統性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就會很容易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割裂開來。其實學生的發展是一個整體,如在實心球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曾經錯誤地以為一味地投實心球就能提高實心球成績,但實際上不僅要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而且要發展其背部力量、腰腹核心力量、下肢力量等,整體全面發展,才能使學生取得進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安排不同的練習,進行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和其他身體素質“課課練”的協同訓練。
——浙江項金忠
當前“課課練”存在的問題是沒有系統計劃和長期目標,“課課練”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而非體育課堂教學的點綴或修補。所謂“課課練”應用的系統性,是指在課堂教學學年計劃、學期計劃中,結合教材內容對“課課練”的內容、形式、時間安排進行全面系統設計,要兼顧長期性與階段性、全面性與針對性;在每堂課的教學中,將“課課練”與主教材內容進行有效銜接,形成自然過渡,提高場地器材利用率,為“課課練”應用與課外體育鍛煉、家庭體育鍛煉的結合提供具體實施方案和路徑,使三者能夠形成合力。此外,還可以利用教研活動、師徒探討、現代化儀器設備監測等形式對“課課練”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和診斷,以此作為反饋環節對“課課練”進行調整,進而不斷提升“課課練”的效果。
——甘肅牧仁、湖南游志勇
“課課練”不一定非要跟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關,只要能夠長期、系統、有規劃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即可。
——甘肅贠偉基
“課課練”主要面對的問題:1.安排在體育課堂教學的哪個環節合適?2.應該設計哪些方面的具體練習內容?3.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否要為主教材服務?4.練習時間安排多長合適?運動負荷如何控制?5.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面對學生差異,如何進行分層教學?
解決策略:1.“課課練”應安排在主教材內容學習之后、放松活動之前進行。2.“課課練”應盡量安排發展學生速度、力量、柔性、耐力、靈敏素質的相關練習,如蛙跳、立臥、平板支撐、仰臥起坐等發展學生力量的練習。3.“課課練”的內容盡量和主教材相貼合,圍繞主教材進行設計。4.“課課練”時間控制在5~10min為宜,運動負荷中等。5.根據學生差異,在教學安排時,分層要求,針對課堂教學情況,靈活安排練習次數和強度。
——山東李景華、廣東王曉龍、
廣東陳厚波
“課課練”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內容的選擇;練習時間的把控;參與者積極性的調動;“課課練”效果的測量和反饋。
——河南楊光、遼寧邵進南
“課課練”的內容相對枯燥,練幾堂課學生可以堅持,但時間一長學生就不感興趣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結合主教材的安排,將“課課練”滲入到主教材教學中,同時,“課課練”內容可以融入多元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苦練變巧練、樂練。
——江蘇嚴立洋
“課課練”的提出就是要解決體能練習不足的問題,若體能練習達標,則應因內容而異。“課課練”從課中來,還應到課中去。在單元教學中,每一課時應提前計劃好“課課練”的內容。這一單元的“課課練”應服務于單元內容教學。教學中一定要有整體性,不能單一考慮“課課練”的練習內容。
——湖北段明強、安徽金文波
“課課練”運動負荷的安排要根據主教材的運動負荷。若主教材是前滾翻、五步拳、太極拳等內容,則“課課練”的負荷量可以適當增加;若主教材是短跑中的途中跑、籃球的教學比賽等負荷較大的內容,則“課課練”的負荷可以適當小一些。配合音樂進行“課課練”能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課課練”的種類和形式可以豐富、多樣,以便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練習效果。
——安徽李厚余
存在的問題:1.與教學內容(主題)契合度不高,大多孤立地存在于課堂中的某環節,甚至是固定于某環節,很難體現課的結構性、連續性和整體性,容易出現不是根據這節課的主題,設計所需自然過渡的“課課練”,而是為了“課課練”而“課課練”的現象。2.體育學科項目較多,各單元、課次中的“課課練”沒有結合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而是千篇一律,以同一種方式,一“練”到底。3.常規課的“課課練”,大多是做一些原地性的力量練習,缺乏系統性和趣味性,如小學生在不同身體素質的“窗口期”,應對應地發展適合其身心發展規律的“課課練”,形式也應多樣化。
解決策略:小學一課次的總時長為40min,根據各環節的時間分布,安排課前熱身和課后放松點評、小結至少10min,基本部分的學練20min、“課課練”10min。根據一節課次在各環節的時間比例分布,人體的機能要想得到刺激,發生改變,10min肯定是不夠的,而在一課次中,10min的“課課練”時間是較多的。所以,在常態化的體育課中,針對開放式的球類項目,“課課練”可以結合球類比賽,替代原來單一的、具體機能部位的體能練習。另外,還可以將“課課練”嘗試放在課后體育作業中,學校的體育課只是介紹鍛煉方法與具體要求,更多時間還是以教學基本技能與練習、運用技能為主。
——重慶廖代山
話題1小結:存在的問題:1.“課課練”與所授的教學內容契合度不高,難以體現課的結構性、連續性和整體性。2.常態課的“課課練”,大多是做一些原地性的力量練習,缺乏系統性和趣味性,形式相對單一。3.“課課練”的練習時間安排不夠合理。4.“課課練”未考慮學情,沒有練習強度,訓練效果不佳。5.“課課練”的設計與實施不符合學生整體發展的需要。
解決策略:1.分析教材,研究教學內容,使“課課練”服務于教學,運動負荷合理,并進行細致的教學組織。2.多采用游戲或比賽的形式增強練習的趣味性。3.“課課練”時間應根據教學實際,設置8~10min的練習時間。4.充分考慮學情,“課課練”要體現差異化的練習要求。5.“課課練”要在單元計劃內整體設計,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內容與要求,體現設計的整體性,利于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
——安微金文波
話題2:從單元設計入手,結合案例談如何更好地呈現“課課練”內容的系統性與針對性?
一是結合主教材所要用的器材,如籃球,可以用籃球擲遠,培養從下往上的發力習慣,鍛煉爆發力。二是結合主教材進行體能練習,如籃球的變速跑、變向跑、滑步移動都可以根據所學單元進行構思與設計。
——江蘇朱云笙
從單元教學設計來看,在“課課練”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體能發展、興趣培養、練習方法的使用,每名學生的體能各有差異,練習所需要的強度、頻率都需要隨時調整。興趣的培養尤為重要,沒有興趣很難堅持練習,而興趣的培養可以從競爭、表揚和交流等各方面進行激發,應采用有效的、靈活的和能夠比較輕松達到目的的練習方法,讓學生更容易參與其中,完成練習任務。
——甘肅趙德勝、新疆楊靜
“課課練”也要隨著主教材進行單元化的設計,作為主教材延伸的同時,把主教材內容中一些關鍵、必備的素質真正發展起來,這樣一學期下來,會有7~8個單元的內容,也就有發展不同素質的不同內容的“課課練”了,真正做到全面發展。過程中還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趣味性與多樣性要充分體現。
——浙江趙辰、浙江王玲
以足球單元設計的“課課練”為例,可以設計跳球、俯臥推手、俯臥撥球、運球射門、蜘蛛行等與足球結合的“課課練”內容,練習學生的彈跳、上肢力量、核心力量、四肢的協調性發展,在設計單元時,根據單元課時劃分,綜合考慮每節課“課課練”的內容、次數、形式,這樣比單課設計更具系統性、統合性。
——江蘇趙美娟、浙江王玲
以籃球為例,某一學期以進攻技術為主的單元教學,在單元計劃中“課課練”設計以移動為主,各種變向、側身、后退、變速等,這樣不但鞏固了學生的進攻防守技術,還提高了學生的靈敏性和奔跑能力。
——新疆楊靜
以小學“跑”為例,在此單元教學中,“課課練”要注重起跑練習,原地或行進中快頻練習,使練習內容與本次教學內容和目標緊密相連。
——河南楊光
單元角度設計“課課練”要綜合考慮具體項目的單元內容,具體到每一節課的“課課練”內容上。一是針對項目進行身體素質的補充練習,如雙杠單元,上肢力量使用較多,可以進行身體素質的互補,進行下肢力量或者腰腹肌力量練習。二是針對項目需要的身體素質情況,進行加強練習,如雙杠單元教學中,學生的上肢力量和腰腹肌較弱,就要利用“課課練”加強學生的上肢力量和腰腹肌,可以進行俯臥撐、兩人一組推小車或者仰臥起坐、平板支撐練習。
——山西閆繼慶
1.單元教學中的“課課練”要注重全面性,如在武術單元教學中,教師需更多設計柔韌、協調、靈敏等方面的“課課練”內容,同時還應加強力量、速度等方面的練習。2.單元教學中的“課課練”要注重延續性,如小籃球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一些腳步移動方面的“課課練”,延伸本單元移動性動作主教材教學。3.單元教學中的“課課練”要注重前瞻性,如在體操技巧單元教學中,在進行側手翻教學的前一階段,可以設計雙手撐地頂肩、雙手撐地跳、靠墻手倒立等形式的“課課練”,既發展學生體能又為本單元后續教學打下基礎。
——云南胡金華、山東李燕
“課課練”在單元教學計劃中應有針對性,要與課的主教材相互搭配,以達到全面鍛煉身體的目的。若主教材是投擲實心球等以上肢、腰腹肌力量為主的內容,那么,“課課練”的內容需增加如蛙跳等下肢力量練習,反之亦然,要體現鍛煉的全面性。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由于形式單一,容易產生疲勞感,導致學生厭倦,因此,在不影響主教材學習的前提下,可以在“課課練”中增加趣味性的元素,如游戲、比賽等形式。“課課練”應與主教材有所聯系并相互促進,而且應積極考慮“課課練”的單元化設計,努力保證“課課練”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甘肅鄭北斗、甘肅席來喜
以田徑單元教學為例,為增大步幅,“課課練”可以采用聽信號跑、跨跳、后蹬跑、跨過障礙物跑等練習,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的組數,這樣既保證了主教材的順利完成,提高了課的練習密度,又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發展奔跑能力。
——遼寧邵進南
從小學低段、中段到高段以及初中階段,體育課中的“課課練”設計應該有系統的方向性,并與學生各項身體素質發展的時間段相匹配。同時從趣味到能力,讓小學生從小喜歡上“課課練”,每節課期待該環節;到了初中,讓學生能力得到提高,而不是到了中考前再拼命練。努力讓“課課練”在相應階段獲得良好效果,其具體實施還需要教師在大方向上根據學情靈活把握。
——浙江霍磊
1.投擲單元的學習中,可安排“動”的體能練習,做到動靜結合,如高抬腿、追逐跑、往返跑等,還可以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練習的次數和組數要循序漸進。2.《田徑——耐久路》教學中,學生身體負荷較大,可安排柔韌性練習和核心區力量練習,同樣注意動靜結合,如各類拉伸、平板支撐、動態平板支撐等。3.球類單元中,將體能練習和技術學練融合在一起,如各種移動中進行接球、傳球、射門,失誤后進行蹲跳起、俯臥撐的“獎勵”。
——山東周傳玉
1.練習內容要體現身體鍛煉的全面性。2.運動負荷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3.可根據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開展分層練習。4.進行對主教材的內容和身體鍛煉有補充和促進的“課課練”。如主教材是前滾翻的內容,單元計劃安排5個課時,第1次“課課練”內容可安排下橋、前俯腰的柔韌性練習和俯臥撐等,第2次“課課練”內容可安排仰臥起坐,第3次“課課練”內容可安排立臥撐,第4次課可把蛙跳作為“課課練”內容,第5次課(考核課)可以把迎面或往返接力跑作為“課課練”的內容。進行“課課練”的練習時,對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應在練習次數上提出不同要求。
——安徽李厚余
話題2小結:單元設計中“課課練”要注重系統性。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應水平段“全面發展體能與健身能力”,學習目標引領學練的內容,采用形式多樣的練習內容,安排在各個課時中,循序漸進,隨著體能的提升,組數、數量逐漸增加,形成系統性,長期堅持下去,持續不斷地練習,服務于學生運動項目技能的獲得。在單元教學計劃中,“課課練”要結合教學內容、學情、教學資源,要有針對性,要指向明確,要以全面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為根本任務。
——江蘇張建
話題3:在教學中實施“課課練”時應考慮哪些因素?有哪些注意事項?
“課課練”不能脫離課堂學習,可以根據所學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課課練”。如在《田徑——立定跳遠》教學中,“課課練”可重點安排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練習,對提高立定跳遠成績有促進作用。“課課練”要做到“隨堂應變”,安排“課課練”的目的是彌補上課過程中學生體能練習的不足,如在一些技巧類練習中,學生的練習沒有太大強度,這個時候可以安排“課課練”進行補充。如果在一節耐久跑課中,學生已經進行了大強度練習,這時就不要再安排大強度“課課練”,可進行一些柔韌、拉伸性的活動代替“課課練”。
——浙江項金忠
1.考慮因素:把握教情和學情;關注個體差異;激發學生興趣;注意完成質量。2.注意事項:組織練習要安全;組織形式要多樣(盡可能是游戲或者比賽);練習方法要得當(要有針對性,練什么,怎么練);“課課練”設計內容具有可操作性;給課課練定主題(積極向上樂觀,能夠激勵每個學生或者團隊凝聚力):注重一個關鍵詞,讓“課課練”不再枯燥無味;讓學生在“玩”中“樂”,在“樂”中“練”,在“練”中收獲滿滿;讓這個關鍵詞發揮無限力量,促進學生的自我激勵機制,培養學生高尚的品質。
——甘肅楊虎
合理安排運動負荷、選擇合適的場地器材,提高學生參與“課課練”的積極性。“課課練”運動量的安排首先要考慮到整堂課的總運動量。在保證總運動量的情況下,根據主教材的運動量安排素質練習的時間、次數及難易程度,做到運動負荷適中。既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又不過度疲勞影響學生下一節課的學習。根據教材和學生的需要,以及學校所配備的場地器材,教師要多動腦,合理利用場地器材,做到“一物多用”“因地制宜”,從而吸引學生參與練習,活躍課堂氣氛。
——甘肅牧仁、山西劉凱
考慮因素:實施“課課練”,不僅要充分考慮“課課練”的練習時間(5~10min)、練習內容(與主教材搭配)、遵循的原則(全面發展、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和練習強度、密度(30%~50%)等,更要考慮能否幫助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和錘煉意志等因素。
注意事項:1.“課課練”的時間應根據教學實際出發,合理安排,不應占據太多的教學時間,以免“喧賓奪主”,影響課堂主教材的教學時間。2.“課課練”宜采用集中統一練習的形式進行,以保證足夠的練習密度,使全體學生都能進行適量的運動負荷練習,達到鍛煉的效果。3.“課課練”貴在持之以恒。“課課練”可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安排在教學計劃中,不能讓“課課練”流于形式。
——遼寧邵進南、江蘇趙美娟
主要考慮因素:青少年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發展體能的原則、運動項目特性、學生需求與能力差異、不同體能要素、季節天氣、模塊(大單元)課次順序、性別等。
——北京何輝波、甘肅鄭北斗
“課課練”要關注學情,作為技能學練的補充,“課課練”要考慮每個學生的體能,分層分級對學生設計目標,不能采用統一的目標。
——山東臧科運
考慮因素:教學設計主題內容、“課課練”的練習強度、“課課練”的時間長短、學生的個體差異、“課課練”的器材。
注意事項:“課課練”應與教材互為補充、“課課練”內容的多樣化、“課課練”內容的針對性、“課課練”內容的季節性、“課課練”內容的評價性、“課課練”內容的趣味性、“課課練”要有持續性。
——山西閆繼慶、云南胡金華
在教學實施“課課練”時應考慮的因素及注意事項:1.統籌安排促發展。“課課練”要根據單元教學計劃做出相應的安排,圍繞教學內容確定“課課練”的具體練習手段。2.因地制宜創特色。“課課練”可以圍繞具有本校特色的體育項目進行設計,為學校特色項目的發展奠定基礎。3.靈活多樣重全面。“課課練”的內容應是提升學生體能的相關練習,但也不能忽視運動技能的發展,因此在安排“課課練”內容時要考慮到盡量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4.運動負荷重分層。“課課練”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合理安排,多關注體育后進生的實際能力。必要時可以進行分層教學,讓所有學生都“吃好”“吃飽”。5.寓教于樂重趣味。在安排“課課練”內容時,不要單純地為練習而練習,要將練習內容趣味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6.有效合理重安全。“課課練”的教學內容安排要合理,切不可盲目地“照搬”,要考慮到練習手段是否具有危險性、場地器械如何調配以及學生的實際身體狀況等,充分做好應急處理預案。
——山東李景華、廣東陳厚波
在教學中實施“課課練”時應考慮的因素:1.考慮主教材內容。如投擲內容時,可安排移動類的“課課練”內容,而跑的內容可安排上肢力量和核心力量練習等。2.考慮課型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新授課的“課課練”負荷可大些,復習課一般已達到學生的練習量,可安排負荷小一點的柔韌和協調性練習。3.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課課練”內容。4.考慮教學資源的實際,進行整體設計。
——山東周傳玉、江蘇付新星
話題3小結:考慮的因素:1.考慮主教材內容,與主教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使學生主動練習。2.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氣候環境因素,以及學生不同體質的差異性。3.靈活多樣性,在有限的時間內考慮運動負荷是否適中。4.要有布置、有檢查、有評價,提高“課課練”實效。5.安全適度性,考慮到場地器械調配以及學生身體狀況。
注意事項:1.內容安排應和主教材內容相結合。2.防患于未然,提高練習的安全性。3.合理安排,注重運動負荷的適宜性。4.練習形式多樣性,宏觀把握單元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符合各學段的發展需要。5.重視練習的組織形式,優化練習手段,增強練習實效。
——山東羅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