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俊(江蘇常州市金壇區建昌小學)
煙雨江南水鄉,江蘇金壇建昌。《天仙配》的故事廣為傳唱,在展現凄美愛情的同時,更有董永賣身葬父、其子跪橋守望母親七仙女的孝道,望仙橋由此得名,董永傳說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社會發展與變遷,學校新市民子女和留守兒童的比例逐年攀升,如何讓豐厚的鄉土孝源更好地養育水鄉后人,優化傳承?近年來,我校積極開展“孝道教育的校本化實施與探索”,探索在學校教育中實施孝道教育之路。
據學校2019年統計,新市民子女和留守兒童的比例逐年攀升。新市民子女對地域民俗文化的不了解,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逐漸切斷孝道傳承途徑,加之社會中的一些不孝不良風氣對師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沖擊愈加明顯。學生只顧自己不為他人的思想、行為日益蔓延,而且“小皇帝”“小公主”之風愈演愈烈。作為創建于1939年,有著悠久歷史的建昌小學,受數千年孝道文化的熏染傳承,校風醇厚,人文樸素,有著厚重的孝文化氛圍。面對如此種種現象,學校教師和廣大家長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百善孝為先,樹人先立德。
國風之本在家風,家風之本在孝道。孝乃德之本,也是形塑社會價值觀的價值原點,孝心匯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潤出社會的和諧發展,更能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孝道教育的校本化實施”,是秉承我校“建于潤,昌于和”的辦學理念,圍繞“求真、行善、健美”,這一學生發展目標,持續深入地開發有生命力的孝道特色資源,形成長效的校本化孝道教育機制,“以孝道,潤童心;以六年浸潤,實現六十年的品格提升”。
追溯孝源,是為了更好的優化傳承孝道,為發揮地域孝道特色資源優勢,我們確立望仙村的望仙橋、呂坵村的老槐樹、建昌圩文化廣場、建昌圩文化陳列館為孝道主題校外實踐基地,利用踏青、游學、實踐的契機組織學生參觀,感受家鄉孝道文化豐厚的歷史底蘊。
(1)在校內,我們著重打造地面、墻面、頂面“三面立體化”的孝道主題文化區角建設。
地面:學校行政樓前,我們建設了“水鄉孝道浮雕版圖”:以建昌區域地圖為原型,重點凸顯“老槐樹”“望仙橋”等孝道景點。窨井蓋上師生共繪“和睦一家親”“烏鴉反哺”等與孝道有關的作品。

墻面:我們依接學校原先的“飛瀑亭”,建設“孝道文化墻”,二者有機融合,召喚水鄉學子行孝道,識禮儀,講文明,共筑中國夢!“飛瀑亭”水流淙淙,紫竹掩映,形成學校一道令人流連忘返的別致景觀。在走廊,將學生的孝道文化主題作品,展示呈現,宣傳激勵。如孝道主題手抄報、繪畫、書法、征文等。

頂面:孝道大圓盤呈現給大家的是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孝道典故等內容,時時讓學生領略孝道文化的內涵。學校也配備了高音質的音響系統,午間穿插播放《中華孝道》《孝道行天下》《念親恩》等孝道主題歌曲,擴大了文化傳播的空間。

在學校的樓梯拐角處,用心設置“孝心”微閱讀點、“孝道”悅讀站,將《孝傲金沙》《建昌圩文化——孝道篇》《文明禮儀讀本》及孝道小明星的孝道事跡卡散放在此,讓學生隨處有“孝”可讀,隨時有“愛”可鑒。

(2)因地制宜,開設豐富多彩的孝道文化體驗活動。
在孝道文化行為體驗中,我們設置不同的體驗類別,在不同的體驗中,學生分別感受不同角色的苦與惱,從而在生活中的與人相處有了新的認識,感恩之心得到全新的洗滌,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學會回報社會。
體制機制。現在普遍認為民營企業的學習平臺建設效率更高一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民營企業的體制機制更靈活。對民營企業而言,只要一把手戰略定位清晰、立場堅定、資金到位,便可以按部就班的操作執行。國企要考慮的因素遠多于民企,比如權利的再分配是否合規,是否觸及國有資產流失等敏感問題。網絡培訓企業可以采用優勢互補、聯合運營方式,通過制定制度法規文件規范約束各方行為,發揮各自優勢,將多方利益有效捆綁,促進企業健康高效發展。在這方面,我們“量身定制”了《“管院在線”管理辦法》《“管院在線”學習資源管理辦法》等制度規范,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高水平、高質量、長周期、安全穩定運行。
在孝道文化種植體驗中,我們將開辟水鄉種植基地,并結合水鄉建昌的豐富特產:紅香芋、大蒜等,在種植基地讓學生種植紅香芋、大蒜頭,翻土種植、施肥澆水,記錄數據,并和“水鄉新韻”校本課程相整合,開展系列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種出自己的紅香芋、大蒜頭,也進行了“我為家鄉特產做宣傳”“我為家鄉制作名片”等體驗宣傳活動,活動融合鄉土氣息,挖掘鄉土資源,在身體力行的實踐體驗中知道家人的辛苦,感受孝道勢在必行,樹立起科學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結合我校美術學科蛋雕、泥塑特色,兩個社團的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創作了大量孝道主題作品,學校為他們在潤美樓的樓梯拐角設置孝道主題蛋雕、泥塑作品展區,一是豐富孝道資源的精美藝術呈現形式,二是激勵美術教師將孝道文化與美術課程有機結合,相互融合。

漫步校園,宛如穿越在千年孝道文化積淀的長河之中,全方位地感受孝道文化的熏陶,了解孝道文化的歷史傳承,傳揚孝道精神的本質真諦。所有的這些不僅對學生開放體驗,也面向所有家長、面向社區開放。
在踐行孝道的過程中,我們注重邀請家長和志愿者一起開展活動,讓家校融合、社區參與,側重資源的再生與創新,培養學生孝行能力,提升健康生活的核心素養。
通過“講、說、唱、辯、做、評”這六個步驟進行有主題有序列的德育活動:教師帶,學生做,家長評,社區傳,使得孝道文化傳播更有廣度與深度。
(1)孝道文化講一講。在校本課程課堂上,教師介紹中華孝道的精神與本質,講述當代孝星的動人事跡,將孝道文化的新內涵直觀形象的展示在學生面前。
(2)孝道故事說一說。以“孝道故事在我家”展開主題隊會上的討論,讓師生、家庭、社區邊說邊議,有意識的踐行身邊的孝道行為,傳播身邊正能量。
(3)孝道歌曲唱一唱。在音樂課上有機滲透孝道歌曲教學,讓學生在傳唱歌曲中體味、尋找孝道新風尚。
(4)孝道傳承辯一辯。在孝道典故的事例中進行辯論認知,批判傳統愚孝觀念,積極引導認識以兒童為本位的新型、健康、科學的孝道精神傳承理念。
(5)孝道事跡做一做。引導師生家庭展示孝道風采。每班設有“孝心簿”,孩子們將自己的孝心孝行事跡登記在冊,家長可以寫上感言,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6)孝道精神評一評。學校聯合家庭、社區每月評選“孝道小明星”,制作孝道事跡牌,在升旗儀式上宣傳展示,為同學們樹立榜樣,在校內外形成流動的孝道風景線!
項目實施以來,我們已舉行過多次現場活動展示,得到了業內外領導專家以及家長們的一致肯定與贊揚。
(1)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大項目影響力。“慶六一·孝行水鄉”大型孝道主題文娛會演,邀請區北片德育聯盟學校的同仁50余人、參演學生家長100余人共同觀摩。秋學期“金色九月·孝行水鄉”孝道主題開學典禮、“迎中秋·孝道主題整班朗誦”比賽及“迎元旦·孝行水鄉”孝道主題大型演講活動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其中“金色九月·孝行水鄉”主題開學典禮被金壇電視臺收錄、播出,并被常州市文明辦選為最有特色開學典禮活動;學校孝道文化特色報道專題刊登在《金壇教育》雜志,《江蘇教育報》編輯部還專門到我校實地采訪報道孝道文化特色項目的開展情況。
(2)打造“互聯網+”課程,擴大項目影響力。學校充分整合傳孝道“互聯網+”課程,打造網上家校互動平臺和“孝行水鄉”公眾號,借助“互聯網+”平臺,重視資源的發布與共享,微信公眾號目前擁有關注讀者約900人,這是公眾號二維碼,“孝行水鄉”公眾號分“水鄉孝行”“水鄉孝星”“水鄉孝源”三大板塊,每個板塊里又分“孝行校園活動”“孝行水鄉亮點”“孝道作品集錦”等九個子欄目,分別展示推出孝道活動、孝道小明星事跡等內容,家校點擊互評,社區多元宣傳,不僅傳承贊揚孝道文化活動,更肯定和激勵孩子的感恩擔當意識,促進孩子團隊合作和實踐創新的能力培養,對家校及社區影響力較為深遠。
(3)孝道文化進社區,擴大項目影響力。為將孝道文化有效延伸到校外,學校組建了“校外輔導員”隊伍,將水鄉建昌三十幾位體質較好的退休老教師聘請過來,再加上我校現有教師實施“孝道文化進家園”活動,分組分人員,分村區分學生,走進村落,走進社區,走進家庭,直接在家庭與孩子及家長面對面,不僅給予孩子學習與生活的指導,更現場教育孩子感受父母的疾苦;帶領孩子走進敬老院,為老人送去溫暖和愛心,培養奉獻精神,讓孝的種子在校園內外時時綻放孝道之花,在水鄉大地處處收獲孝道之果。
我校在階梯教室添置了一臺超大電子顯示屏,建成LED情景劇場,也為本項目最終實現“一館體驗式”打好了設備基礎,更為我校以及本地區組織的其他一些高品質的活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味。
我們結合建昌本土文化,編寫一套以“孝”為主題的校本教材,讓“孝道文化”以校本課程的形式走進一屆又一屆的學生課堂,在學生心里扎根,從而讓“孝道文化”一直傳承下去。校本教材命名為“孝行水鄉”,并對內容分為“家鄉孝道故事、名人孝道故事、節日孝道故事、孝心少年故事”四個板塊。校本教材編印成冊后,要求校本課程老師按學校要求進行課堂學習、活動。
孝乃德之本,我校深知,《孝道教育的校本化實施與探索》項目的最終目的是在全校以及更廣的區域內營造濃厚的孝道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孝道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任重而道遠,我校將在傳承傳播孝道文化的基礎上,教育孩子學會尊重與敬畏,做到知行合一,有人文情懷;教育孩子學會堅韌與感激,懂得健康生活,有和諧情韻;教育孩子懂得主動作為,積極社會參與,有責任和擔當的情義。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發現學生的行為、思想都在慢慢地改變,都逐步靠近我們項目研究時提出的愿景,全體師生中的孝道文化氛圍越來越濃。校園孝道文化氛圍也帶動了眾多學生家庭的孝道文化氛圍,家庭中尊老愛老的現象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和諧了。同時,伴隨著我校省品格提升項目在本地區影響力越來越大,建昌很多知名企業家和成功人士也紛紛主動與學校聯系,都想為家鄉的教育或其他方面盡一份力,以回報家鄉、感恩社會,如“明英獎教獎學金”“金壇區慈善總會建昌圩愛心分會助學金”等,這些更彰顯了建昌的孝道傳統在傳承,在發揚光大。
為釋放孝道影像資源的宣傳輻射功能,我們搭建了配有LED大屏的孝道情景劇場,打造鄉土孝源與現代技術相融合的平臺,我們著力將“望仙橋”“老槐樹”及“大齡孝女”等孝道故事搬上銀幕,將學生自編自演、自拍的孝道情景劇、動漫劇搬上銀幕,將平常錄制的孝行視頻、孝道明星事跡搬上銀幕,循環播放,讓學生不僅在自我展示中感悟孝的真、孝的善、孝的美,更在活動的追溯思源中積淀濃郁靈動的孝道文化基礎和人文底蘊,幫助兒童形成及早行孝的意識和及時行孝的能力。現在配有LED大屏的孝道情景劇場已經初步建成,接下來準備建立“LED情景劇場學生服務社”,在教師的指導下,定計劃錄播,定期開放,成為常態。
我們集鎮的建昌圩文化陳列館已經正式建館,為充分發揮孝道主題體驗館的育人功效,同時解決校內場館不足的矛盾。我校正在與鎮政府及圩文化研究會洽談,力爭與社區共建校外“孝道文化主題體驗館”。在體驗館內,運用觸摸屏感應器,設置“孝心達人”闖關游戲、“孝道歌謠點播”的視覺體驗以及讓學生腹部綁上沙袋體驗媽媽懷胎十月的艱辛與不易;蒙上眼罩,體驗盲人生活的苦惱與不便等這樣的行為體驗設施,由于技術、設備和資金等問題,目前仍處于方案論證和協調中。
在中國整個社會都在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新起點,我校將依據《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引,發揚民族傳統文化之魅力,將鄉土資源和孝道學校教育有效融合,以開放、互動的形式,達成特色鮮明的物型建設,打造建昌小學“水鄉孝道文化”的德育品牌,讓兒童和項目共生長,努力達成“一縷孝源,潤一顆童心,六年浸潤;實現六十年品格提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