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宏 羅玲 向亞瓊 閻建軍 羅柏林
摘? ?要: 本文闡述廣東珠三角五所高中與湖南湘西民族地區兩所高中美術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構建學校、美術教師教研交往共同體,并推進學生美術素養實踐研究及公立與民辦、重點高中與普通高中交叉實踐研究。聚焦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美術教育教研交往,為進一步推進我國教育改革,提高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尋找新方法和新途徑。
關鍵詞: 信息技術環境? ?高中美術教研? ?交往共同體
互聯網時代不可置疑地推動社會進入“一個群體的時代”。未來教育發展單靠教師個人推動是無法完成的,合作、共享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協同合作社交化、溝通與合作能力是二十一世紀高效參與社會的基本技能。教研共同體強調教師基于共同的教學與研究目標,相互介入、共同事業和共享技藝庫,通過分享與合作對話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美術教研交往共同體,利用信息技術研究美術教研交往,了解和分析課堂美術教學、表現形式和結構特征,是美術教學交往和相互學習的共同體,是當前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最具前沿性的理論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信息技術構建美術教研教學交往共同體,有助于進一步加強美術教學交往和互學共同體的宏觀理論建構。
一、利用信息技術推動高中美術教研交往共同體的形成及實踐研究目標的實現
(一)信息技術環境與課題帶動促進教師教研共同體形成
學校工作以教學為生命線,學生發展是生命線的脈搏,教師是生命線的養分,只有教師發展才能促進學生發展及學校發展。現在網上的交流軟件功能非常強大,隨時能視頻,能語音并茂地看到對方如在眼前,如果教師組成一個共同體,非常利于大家共同成長。
2018年中央電化教育館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重點項目《以信息技術推動高中學生美術表現素養的實踐研究》成功立項,課題研究使中山市、深圳市、佛山市三市五所學校的教師形成了以信息技術手段推進的課題組,后來又有湖南湘西州的向亞瓊、閻建軍兩位教師加入,標志著以信息技術推動的珠三角地區發達地區與湖南湘西民族地區“高中美術教研交往共同體”正式形成,共同推動美術教育革新實踐研究,湖南(岳陽)岳州福窯主持、青年陶藝家、美術家陳福慶先生作為社會專家參與進來,使高中美術教研交往共同體更富有魅力,科研形式基本通過信息技術交流與推進。
(二)以實現總體目標為基礎引領示范
研究總體目標可對參與課題實踐研究的學校在構建美術教師“同僚性”基礎上實現課題實踐參與學校的美術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課題參與學校內涵跨越式發展,起示范引領作用。總體目標可分年度目標一個一個完成,每個年度目標三輪行動。第一個年度完成3輪行動研究,形成課堂教學交往共同體,嘗試建構美術教師“同僚性”教研交往共同體,美術課堂在校際開放。第二個年度再完成3輪行動研究,完善課堂教學交往共同體,形成教師“同僚性”教研交往共同體,美術課堂在校際持續開放,學校美術課堂對社會開放,最終輻射本地區與其他地區。
二、利用信息技術與課題實踐實現校際的美術教師成長的“同僚性”,增強教育家的“專業性”
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學校美術課堂對社會的對接與開放,實現學校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藝術家、教育專家、美術課程機構及其他學校多種形式的溝通和交往,實現美術教育合作的多元化。
如: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個案學校對校際的學生課堂開放,以學習小組為核心,展開組內合作和組間競爭,實現創造性學習,促進學生發展。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學生個體與外校美術教師之間、學生個體與外校學生小組之間、學生小組與外校學生小組之間各種形態的主體際交往,共同構筑課堂教學交往共同體。
三、通過解決關鍵問題推進教研交往共同體建設
(一)建設互助學習共同體
針對學校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教學,同時實驗相同教學的結果,因材施教,增強美術教研交往的有效性。恢復因“陪讀”狀態失去自信的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美術理論修養。例如:建設互助學習小組,美術教研交往共同體的內核是教學研究,學生是中心,因此需要建立必要的學術互助學習小組。在個案學校建立“學習共同體”,校際建立“互助學習共同體”,其中校際的“互助學習共同體”要考慮性別、性格、學力、成績、家庭背景等因素,同時建立組內角色與評價機制。
(二)美術教師相互開放課堂
美術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在線開放課堂是建構美術教師“同僚性”教研共同體的關鍵。根據各個學校的教學事件,以“困難點”和“興趣點”為中心討論和研修,促進美術教師“同僚性”專家式的專業發展。
(三)學校信息化建設與美術課程建設
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的美術教研交往必須不斷完善信息化建設,需要各學校及線上美術教研交往共同體的教師共同努力與建設。美術課程是教研交往的對象、工具和主要媒介。
如:項目組成員帶動同事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個案學校的課程建設:
(1)美術課程標準細目制定。分析課程標準,細化各條目,使其具有可操作性。(2)文本分析。將美術課程校本化(逐一細化文本,確定重點、難點,重點突出美術核心素養與二十一世紀能力),特色化,使之適合本校的學生同學有亮點可以示范其他學校。(3)課外拓展資料和教輔資料的編寫。選編、改編或者編寫適合學生的配套資料。(4)學習資源庫的建設。校內外學科資料的建設和拓展。(5)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研究性學習和校外寫生等藝術實踐與研修活動,特別是校級間的學生藝術交流,增強學生能力,增加學生與社會接觸的機會。
四、通過以信息技術推動的共同課題研究推動美術教育革新
(一)探索信息環境下的美術教研交往共同體的策略與手段
美術教研交往共同體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美術教師相互支持和幫助。因此,怎樣利用信息技術形成共同體與怎樣研究非常重要。
例如:教研共同體成員分布在中山、佛山、深圳三市五校及湖南湘西州兩縣兩校。每個學校有負責的研究人,通過這個課題參與人員把課題研究的觸角延伸到自己的學校,至少延伸到自己學校的科組。項目組成員動員周圍的同事或者教師朋友自愿組合,圍繞共同的興趣點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特別是利用在線交流方式集體智慧解決教研中遇到的困難和各種理論問題,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課題、教育教學研究方面的研討交流。
(二)美術教研交往共同體利用信息技術與課題研究推動學科交互突破學科本位
學科本位主義是教育弊端,作為教育壁壘一直無法打破,教研共同體推動了破壁之旅。
例如:教研共同體的羅玲老師在從事國際教育的過程中發現IB教育的高中學段課程是按照IB項目設置的,與國內教育的銜接有一定的縫隙,如IB高中學段課程沒有歷史與政治課程,對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是個挑戰。作為從事國際教育工作10多年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覺得非常不妥,必須改變這一現狀。通過研究發現利用IB課程中的視覺藝術課程可以把美術與文學、歷史、政治共性融合,羅玲老師參與了李毅宏老師主持的《以信息技術推動高中學生美術表現素養的實踐研究》課題,作為課題的主要研究人員在深圳東方英文書院國際學校推動“國際教育本土化之美術核心素養探索行動”,實施以信息技術推動國際教育中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校本課程實踐研究。把研究帶進國際教育領域,并以信息技術推動國際教育中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校本課程實踐研究,在視覺藝術課程中融合中華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校本課程建設彌補這個不足,為國際教育找到一條推行中華文化自信、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教育實踐之路。教育共同體的其他成員利用專業優勢為國際學校專門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教育視覺藝術校本課程。近兩年來,深圳東方英文書院國際學校的高中學段通過視覺藝術課程的校本化與中國特色化,對即將出國學習的孩子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在孩子們心中樹立了中華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與制度自信,收獲了良好的成效。美術教師團隊與羅玲老師通過課題研究合作,使羅玲老師在美術領域獲得幫助的同時還使其加強對國際教育領域的認識,突破學科本位。
(三)教師發展促進了學生發展及學校發展
1.課題組成員的課題研究使教師發展,促進學生與學校的發展。
課題組成員指導學生在國、省、市級比賽中屢屢獲獎,學校得到了發展。如:主持人李毅宏老師指導學生9人入選全國少兒陶藝版畫成果展,雷春寶老師指導學生梁秀禧獲得廣東省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二等獎,雷春寶老師獲”優秀指導教師獎”(廣東省教育廳),中山市小欖中學以評分滿分的成績成功獲得了廣東省中小學藝術特色學校的榮譽。又如:課題組成員文政老師在中山市桂山中學進行研究,并完成“基于信息技術的漆藝特色校本課程建設”研究,發展漆藝特色。中山市桂山中學在文政老師的推動下以漆藝為特色申報廣東省藝術特色學校。研究期間取得了一些實踐研究成果:指導學生林綺琪獲得市第十四屆中小學師生美術作品評選暨展覽活動一等獎、中日青少年書畫友好交流大賽銅獎;巫智康獲廣東省2019年“致祖國母親的一封信——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書信文化系列活動(繪畫類)二等獎,文政老師獲得優秀指導教師(廣東省教育廳)的榮譽。課題組成員謝揚科老師在佛山市順德區第一中學開展“基于信息技術的書法中的美術核心素養微課研究”探索,并取得了優秀的實踐成果;在廣東省第十屆、第十一屆規范字大賽中,謝揚科老師輔導的學生每次都有2人獲特等獎,謝揚科老師本人兩次獲得廣東省優秀指導教師獎(廣東省教育廳);課題組其他成員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教育教學成果,促進了學校發展。
2.建構美術教師“同僚性”教研交往共同體,實現教師專家型專業發展。
如:在共同體的課題成員中,文政老師、謝揚科老師、史錦第老師與主持人李毅宏不在同一所學校,謝揚科老師所在的佛山市順德區第一中學是廣東省的名校,文政老師所在的中山市桂山中學是中山市的名校,史錦第老師的中山市古鎮高級中學是中山市的普通高中,不同層次學校的教師通過課題研究形成了教研交往共同體。課題組成員雖然有湖南湘西民族地區美術教師,但是兩位都是縣美術學科帶頭人,在湖南省的美術教育界都鮮有名氣。大家通過線上交流相互取強補短、開放課堂、課題帶動,以信息技術推動珠三角地區發達地區與湖南湘西民族地區美術教研交往及共同體互相公開課教學專業共同成長的教學創造,實現教師專家型專業發展。
3.構建學校美術教學研交往共同體,以信息技術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教學創造,組織“教學參與”,促進學校教研的轉型、引領和示范及美術教育的發展。
如:廣東珠三角5所高中與湖南湘西民族地區2所高中的美術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構建學校、美術教師教研交往共同體,并推進學生美術素養實踐研究及公立與民辦、重點高中與普通高中交叉實踐研究。又如:我們在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基于美術核心素養的陶藝校本課程建設研究過程中由于對陶藝技術掌握得不夠及學校設備落后,需要社會專業人士的幫助與扶持,因此請湖南青年陶藝家、岳陽市岳州福窯主持陳福慶先生參與研究,提供陶藝技術支持,為課程建設獻策,為研究成功提供了力量。
五、結語
本研究中的美術教研交往共同體是以信息技術推動與實現的,是基于在線社交的教研共同體,以互聯網為平臺,以教研團隊為服務對象,在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共同體成員的相互交流、相互幫助,并達成教研共識,不斷強化對自身職業的認同,共同形成和積累實踐知識,采取提升整體教研實踐智慧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教研主體具有多元化,不僅包括傳統教研中的學科教師和學校管理者,還包括在線教師、社會專家等,突破時空限制,不再拘泥于現實生活。聚焦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美術教育教研交往,為進一步推進我國教育改革,提高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尋找新方法和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李毅宏,羅玲,陳福慶.基于美術核心素養建設信息化高中陶藝校本課程的策略[J].師道(教研版),2021(01).
[2]徐麗華,吳文勝.教師的專業成長組織:教師協作學習共同體[J].教師教育研究,2005(17).
[3]全守杰.“學習共同體”研究理論考察與新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0).
[4]陳雪強.中小學教師教研共同體類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7.
該論文為中央電化教育館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2018年度重點項目《以信息技術推動高中學生美術表現素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編號:184420013)的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李毅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