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工業4.0技術背景下,通過對接智能物流行業的人才勝任力特征,以國家產教融合政策為指引,以校企共同開發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為載體,以企業任務主導的教學模式為媒介,推動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匹配智能物流行業發展需要,促進職業教育與實體產業的有機銜接,從而構建新趨勢下的教學服用一體化的職教格局,并從政策層面、行業層面和社會層面保障全面推進工業4.0背景下的智能物流職業教育新模式。
關鍵詞:工業4.0;智能物流;人才勝任力特征;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1)05-0056-07
工業4.0是德國最先提出的智能制造與智能物流相結合的生產模式。借助于互聯網、物聯網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將制造型企業以模塊化形式嵌入產業鏈條,通過智能配送,實現快速、敏捷、靈活、彈性的定制化生產模式,減少企業各項原材料庫存,縮短用戶的等待時間,實現全面自動化的智能生產模式。物流行業的復雜性和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導致具有整體統籌思維、具備信息化基礎以及掌握智能物流設備操作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備受市場青睞。而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仍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產教融合引導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校供給與企業需求雙向對接,是解決目前職業育人體系供給與現實人才需求矛盾的重要辦法。高職院校在當前迫切需要“引企入教”教學改革,學校教學應與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同特色園區聯結,讓企業深度參與高職專業課程開發,推動職業院校人才素質逐步匹配工業4.0技術條件下的人才需求。
物流行業伴隨著工業4.0的發展趨勢將發生巨變,這對職業教育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產生深遠的影響。基于此,通過以工業4.0趨勢為契機,以國家產教融合政策為指引,以政校行企協同育人為載體,以社會多方教育資源跨界合作為基礎,以滿足職業教育人才質量與實體經濟供需契合為核心的邏輯框架,構建新趨勢下的教學服用一體化的職教格局,并從政策層面、行業層面和社會層面全面推進工業4.0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教育新模式。
一、國內相關研究背景
產教融合理論是研究職業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關系的系統性理論。從中國知網查詢可見,我國有關產教融合的研究始于2007年,此階段產教融合與實踐研究成果相對較少,社會、職業院校對這一領域關注不足。2010年7月,我國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由此我國職業教育進入新的階段。目前,有關產教融合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角度來研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一般規律,較少有具體行業與專業建設的融合路徑策略的研究。目前有關產教融合的主題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類是有關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其中,姜大源指出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要逐步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銜接[1]。周鳳華、楊廣俊強調深化產教融合的關鍵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2]。張建云、歐陽河、戴春桃及劉曉、段偉長均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內涵、分類與特征進行了探討[3-5]。孫善學提出深化產教融合理論與實踐的四個要點,包括職業需求、職業勝任力、典型工作任務以及職業環境[6]。謝敏、顧軍燕構建了校企融合的評價模型和三級指標體系,這是對深化產教融合的量化研究[7]。周紹梅指出目前產教融合的困境在于企業動力不足以及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等問題[8]。滕穎、王利華則從產教融合實際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探析出發,提出產教融合過程中對于參與職教改革的企業甄選的評價標準[9]。
另一類是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育人模式。如陳桃珍、楊洋、于爾東、高麗霞和李紅梅等學者從專業建設的角度探討了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模式[10-11]。石偉平、郝天聰等提出校企雙元育人的基本范式[12]。徐曉靜、王丹、張敬文嘗試分析職業教育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路徑[13]。目前的文獻主要集中于產教融合的宏觀理論研究,探討產教融合的基本模式與一般規律,較少結合具體的行業發展規律。本研究試圖通過探究物流行業在工業4.0模式下發生的人才需求變革,倒推適合物流管理專業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有的放矢地提升職業教育人才質量。
二、企業參與不足是產教融合發展不暢的共性因素
產教融合的理念近年來備受關注。這是因為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質量一定程度上與新技術發展的人才素質要求存在錯位,供需不匹配的情況造成了職業教育資源的大量浪費。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訂單班、職教集團等合作辦學的形式也在不斷探索。然而,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組織,卻無法從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則制約了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企業寧可在人力資源形成后投入大量搜尋成本和培訓成本去招聘所需的人才,也不愿意在人才培養的早期階段直接介入,主導人才培養的系統過程。一般企業更愿意將資源投向內部員工培訓,減少培訓高職學生帶來的負外部性。由于企業參與程度不深,容易導致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不匹配,教學設計與崗位能力不吻合,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脫節的現實情況。培育的人才核心技能難以勝任工作崗位的需求,產業鏈與教育鏈在終端銜接時必然出現供需難以契合的現象。
目前的各類引導性政策只是為產教融合型企業提供了方向,各方面的激勵措施難以引導企業自主參與校企合作的市場化行為。企業雖然可以通過訂單班獲得潛在的人力資源,但培訓成本高,培訓時間長,很有可能訂單班的學員由于職業選擇而外溢,造成企業的負外部性。因此,在新的技術趨勢下,建立科學、合理、良性的驅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機制尤其重要。
在工業4.0背景下,通過技術滲透實體制造行業,物流企業不僅僅是面對終端用戶,更是串聯起整個生產鏈條、制造鏈條和銷售鏈條,在這一過程中配備的物流設備及其自動化程度較高,這對人才的職業技能、職業行動能力以及素養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復合型多維型的物流管理類從業人員才能適應行業變革趨勢。人才質量若跟不上產業對應的崗位標準,將可能全面掣肘整體物流行業的智能化升級與轉型。尤其新工業革命下,市場技術環境瞬息萬變,倘若企業仍停留在過往“篩選—培訓—再培養”的模式,將錯失市場發展機遇。因此,推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改善目前產教融合的被動局面,才能盡量避免人才勝任力不匹配市場需求的局面,實現物流企業與職業院校之間的雙贏局面。
三、工業4.0背景下智慧物流人才勝任力特征內涵及培養路徑
(一)物流管理人才勝任力特征
在工業4.0背景下,因為新技術條件下對于智慧物流從業人員的勝任力特征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更加注重推動物流企業與職業院校之間的產教融合進程。師慧麗構建了在工業4.0時代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模型,包括職業專業維度、職業行動維度和職業素養維度[14]。(見表1)
職業專業技能維度是指綜合掌握各類物流通識基礎知識和物流實操基礎技能,并了解一定的智能物流知識和實操技術,具備智能供應鏈工業生產知識及技術等。這既是新形勢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點,也是未來從事智能物流管理行業的綜合性技能型人才的專業基礎。
從職業行動維度來看,人才勝任力指的是物流企業在運作過程中基于工作任務為核心的智能物流信息獲取、敏捷反應、信息決策、計劃調整控制以及評價反饋供應鏈效率等多個方面。完整流暢的工作業務流程,需要物流管理人員具備基本的反應和決策行動。例如,從大量復雜的供應鏈構成模塊堆積的信息中篩選出有用的客戶資源,并確定能為企業帶來價值增值的智慧物流服務模式。伴隨著新技術對實體物流業的不斷滲透,職業行動能力將推進智能物流各工作崗位之間的有效銜接,更好地推動綜合性、復雜性智慧物流任務的高效完成。
從職業素養的角度來看,人才勝任力代表著物流管理人員推動工作任務完成的內驅力。首先,必須具備智能物流行業所需的基本職業操守,例如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合作、時間觀念以及契約精神等。其次,在新技術條件下,由于工業4.0環境下企業之間的制造過程是以模塊化嵌入整體供應鏈,智能物流供應鏈內外部、組織之間的模塊化合作以及市場需求信息的瞬息萬變,要求物流管理人員能夠果斷決策,積極梳理各類繁雜信息。因此,物流管理人員還需具備敏捷反應能力,積極協調多方主體參與智能制造的整體流程。對于流程的優化、供應鏈重組以及服務模式更新,則需要組織成員的持續創新精神。
這三個維度共同構成了工業4.0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的勝任力特征,只有理順了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核心能力,才能清晰地搭建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的具體框架和路徑。
(二)培養物流管理人才勝任力的基本路徑
1.推動企業參與,構建校企雙主體合作辦學模式
2019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教育部正式發布《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將“產教融合型企業”定義為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高等學校辦學和深化改革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行為規范、成效顯著,創造較大社會價值,對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吸引力和競爭力,具有較強帶動引領示范效應的企業。這是國家對于產教融合主體的確定性描述,突出了這類企業在人才培養、教育改革以及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發揮校企雙主體辦學模式,除了甄選適合的企業之外,還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驅動機制。
董樹功、艾頔指出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動力機制分為企業內在利益的誘導機制,以及企業外部環境要求的政府推動機制、資源約束機制和市場驅動機制[15]。從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多維促進機制來看,目前我國在推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方面可謂是不遺余力,然而并未形成可持續的由企業自我驅動、自發主導職教的融合格局。香港職業訓練局作為香港主導職業教育的主管部門,其分管的知專設計學院參與當年招商銀行全年行服設計,其設計方案最終獲得招商銀行的認可[16]。在這種校企合作模式中,企業減少了聘請專業服裝設計團隊所需耗費的固定成本,并完成了企業形象包裝設計。與此同時,知專設計學院的學生通過參與企業項目任務,掌握了與企業完成職業項目的流程和步驟;另一方面,為學生打開了真實設計的大門——他們將更好地對接企業需求,并不斷調整和完善自身的技能,以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對于知專設計學院來說,搭建了企業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并以良好的資源條件保障了企業任務與職業院校學生的順利對接,在行業內樹立了優質的品牌,為后續深化產教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創造了產教融合三方共贏的良性局面。(見圖1)
在工業4.0背景下推動智慧物流與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首先要解決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驅動機制,促進校企雙主體合作辦學模式的形成。從企業外部看,政府給予物流企業相應的稅收優惠與專項經費支持,一定程度上抵扣企業在參與職教過程中投入的各項人力物力成本等,以使企業免除后顧之憂。還可以對產教融合型企業建立社會責任驅動下的外部激勵——在地區設立產教融合優秀企業公示名單,擴大部看,政府給予物流企業相應的稅收優惠與專項經費支持,一定程度上抵扣企業在參與職教過程中投入的各項人力物力成本等,以使企業免除后顧之憂。還可以對產教融合型企業建立社會責任驅動下的外部激勵——在地區設立產教融合優秀企業公示名單,擴大企業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等。對于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可以在申請金融貸款、招商引資等方面獲得相應的政策傾斜。
從企業內部來看,物流企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開發物流各類應用項目,共同推進物流技術、物流應用解決方案的成果轉化與利益共享,使企業可以獲得除學徒班等形式的人力資源以外的其他關鍵資源和渠道,降低企業研發成本與各類創新智能服務計劃和企業發展戰略的咨詢成本。物流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整體流程中來,形成校企雙主體辦學模式,是工業4.0背景下產教融合的起點。
2.校企共同建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綜合課程體系
校企共同開發構建的課程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重要載體。通過驅動融合技術變革的物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有利于構建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綜合課程體系,即包括基于物流專業技能、物流行動能力以及物流行業職業素養三維導向的立體綜合性課程。在工業4.0技術革命中,通過對接智慧物流的職業標準,將職業能力分解成具體課程內容。例如,要使物流管理的學生具備供應鏈管理的思維能力,則開設智慧供應鏈管理課程。而課程可以是在學校參與理論學習、在企業參與綜合實訓的修讀形式,增強學生對于供應鏈管理流程以及上下游企業之間工作銜接的認知,也可以借助企業開發的實訓仿真軟件,在平臺操作訂單管理、智能物流配送等由工作崗位衍生的具體任務。
除常規核心課程之外,智慧物流企業可以設立相應的企業選修課程。學生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選課修讀,并獲得一定的學分。這些企業課程主要是根據智慧物流工作內容設定,如物流供應鏈管理工作要點、進出口國際物流溝通能力培養等緊扣具體工作任務的課程,這些課程由物流企業專業人員主講,講授形式和場景不限。
除了各類型物流企業參加職業教育,智能物流行業協會也要擔任重要的指引和協助角色。一方面,要對國家各項相關指引性政策進行解讀,對物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基本方式與途徑進行規范化建設和培育,以確定物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使企業能夠把握在新技術條件下人才培養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行業協會可以統籌各類不同物流服務的企業,共同開發各項針對智慧物流活動的提升類課程體系——如智慧物流發展規劃論壇、智慧物流解決方案沙龍、智慧物流應用技術集錦等,增進學生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掌握和了解,使學生對未來可能所從事的工作建立長遠的規劃。
3.校企共同打造以職業任務為導向的新型教學模式
打造以職業任務為導向的新型教學模式,首先要由企業、行業協會與職業院校共同確立新技術條件下智慧物流各崗位的職業標準和職業要求,在此基礎上確立好立體多維課程,并根據職業任務建立科學合理匹配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指根據產教融合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教學程序和各種方法要素的組合策略體系。在現代職業教育過程中,也倡導任務導向的教學方法。然而從實施的效果來看,由于教學的主體仍然是學校,企業無法深度參與育人過程,導致很多課程無法開展真正的以職業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具體流程如圖2所示)。
以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倉儲與配送”課程為例。原來的授課方式是教師在理論課上講解倉配的重點,然后在實訓課程中穿插進行倉儲與配送的模擬任務,包括貨物的入庫、上架、組托、分揀等。在新技術條件下,倉儲與配送等工作都是通過智能化手段進行識別和區分,并借助自動化設備進行分揀和輸送。此時的工作任務既包含對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系統的決策和調整,也包括對管理系統和控制系統的整合與設計。那么這門課程在修讀的時候就可以采取以職業任務為導向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工作過程導向為例,根據倉配工作崗位,提煉核心工作技能,重構行動領域,形成課程體系,確定學習情境。具體操作流程如下。首先,智能物流企業將倉儲和配送兩個工作崗位的基本從業標準詳細列出,企業和學校根據職業標準提煉具體工作任務。其次,歸納各工作崗位的核心關鍵職業能力,對接不同職業能力建立課程體系模塊。基于智能倉配的工作情境,依托仿真實訓平臺,提供工作任務的實施背景。再次,將智能倉配的具體工作任務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解決可能面臨的信息決策和各種軟件與硬件系統的銜接。在這一過程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引導解決思路而不直接提供解決方案。比如在遇到難以解決的操作難題時,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校企連線平臺向企業專家咨詢,并在項目日志中記錄任務的進展以及具體的解決路徑;在完成所有以職業任務為導向的課程內容后,學校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對學生完成的方案進行評價和分析,對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技能上存在的不足進行補充指導,或者在后續的實訓課程體系當中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和提升。
以職業任務為導向的新型教學模式,不再過度關注物流基礎知識的講授,而是重視教學過程中項目任務的完成過程和具體路徑,以及在課程體系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由于課程體系是圍繞智能物流崗位勝任力模型的三個維度建立的,所以在課程授課過程中依托職業崗位任務與項目對學生進行這三個方面的鍛煉和培養,從而使學生能夠獲得扎實的技能,掌握準確有效的行動能力,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事實上,產教融合不是職業教育追求的目標,而是要通過企業融入職業教育育人的全過程,依靠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載體,結合以職業項目任務為導向的授課模式,向學生傳導智慧物流發展的必備綜合技能、能力和素養,從而實現人才資源供需匹配的結果。
4.校企跟蹤評價人才質量
通過借助課程體系和靈活的授課模式,培養學生在新技術條件下的勝任力特征,從而實現人才質量與實體經濟的契合。校企共同追蹤評價畢業生就業動態,并通過問卷調查法、座談法和線上評價法等多維的角度,了解學生職業能力、行動能力以及職業素養是否匹配智慧物流工作崗位的需求。與此同時,根據學生和企業反饋的在工作崗位中比較缺乏的關鍵技能和知識,進行研究分析,并考慮是否通過課程體系或者培訓計劃納入下一年度人才培養方案中。通過這種合作格局,形成智慧物流人才核心勝任力動態調整的評價、反饋閉環管理。
隨著工業4.0技術與實體制造業的不斷發展,對物流行業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新要求。因此,通過提煉整個學年滾動的人才勝任力特征,持續更新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再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學校、行業與協會共同開發核心關鍵課程,多方合作參與育人過程,推動多維校企合作的發展。通過共建現代智慧物流實訓基地、現代物流學徒培養以及智慧物流合作項目,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使企業在育人過程中收獲除社會效益以外的其他經濟效益。
四、促進職業教育與智慧物流融合發展的保障條件
(一)建立與明確企業辦學主體的法律法規
根據智慧物流的人才勝任力特征分析,要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必須借力于各物流企業的積極參與。企業作為職業教育人力資源的直接獲益者,實現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還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的保障與引導。
目前,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是政府部門,用人主體是企業。在多年的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職業院校一直存在的困境與瓶頸是如何與當地的產業對接,對接的形式如何,如何通過嵌入企業重視的技術技能推動職業教育的改革。因此,建立與明確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主體的作用和功能定位,是推動工業4.0背景下職業教育與智慧物流行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起點。與此同時,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組織,通過何種方式嵌入職業教育,如何發揮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滲透的程度和界限等等,也迫切需要規范和指引。因此,應建立與明確以企業為辦學主體的法律法規,確定好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經濟補償支持機制、與職業院校的合作框架與模式,以及產學研項目合作的基本界限與利益共享框架等,使物流企業在新的技術背景下能夠有一定的職業教育的身份與地位,享有相應的職業教育主導權,從而驅動物流企業參與到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
(二)構建智慧物流人才勝任力特征模型的長效機制
在工業4.0背景下,智慧物流的各項技術日新月異。通過企業、行業協會、政府及學校多維主體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否符合產業發展的需求,評價的依據就是智慧物流人才勝任力模型。目前,工業4.0作為一種產業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智能物流以及智能制造的具體實踐路徑還在摸索之中。并且由于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根據產業的動態調整,構建智慧物流人才勝任力特征模式的長效機制是非常必要的。
通過評價反饋參考指標,可以隨時檢驗人才培養過程的路徑是否科學合理,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否匹配行業發展需求。若發覺部分學生的能力無法匹配工作崗位的需求,則需跟蹤人才評價反饋,了解是其個人原因,還是在專業培養過程中存在不足與偏誤,并進一步在下一學年度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進行調整,包括課程體系的重構與教學模式的改善等。建立起智慧物流的人才勝任力特征模型,有利于政校行企多方主體在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過程中有的放矢。
(三)建立智慧物流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資源庫
產教融合的最終目標是為人力資源匹配行業發展需要,在此過程中需依托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創新,而這些改革離不開綜合了各方主體的多維教育資源庫。資源庫包括各地智慧物流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研究案例、授課模式創新方法、物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合作形式、項目合作的成效、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各地智慧物流人才勝任力特征的變更等。通過建立這樣一個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多維資源庫,增進各地高職院校之間的交流和機制分享,可以有效提升課程體系的專一性與多元性,保證教學模式的穩定與創新,從長遠看更有利于職業教育人才質量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契合。
(四)建立智慧物流從業人員人才成長檔案
通過多方努力共建的職業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最終培養適合智慧物流產業需求的復合型專業型人才。因此,對從事智慧物流行業的畢業生進行長期定向跟蹤調查,建立智慧物流從業人員人才成長檔案。根據其職業發展路徑,判定在較長周期內哪些職業技能、職業行動能力以及職業素養可有助于職業晉升和提高職業績效。另外,探析這些關鍵因素對其終身績效表現是否展示出強因果關系,為下一步的智慧物流行業與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提供事實依據。
參考文獻:
[1]姜大源.高校要提升深度參與產教融合的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8(2):23-24.
[2]周鳳華,楊廣俊.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的若干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8):5-10.
[3]張建云.以產教融合園為載體的中職學校產教融合育人機制探索——以宜興中等專業學校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9(15):62-66.
[4]歐陽河,戴春桃.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內涵、分類與特征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4):5-8.
[5]劉曉,段偉長.產教融合型企業:內涵邏輯與遴選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4):9-14.
[6]孫善學.產教融合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4):90-94.
[7]謝敏,顧軍燕.產教融合視閾下高職院校校企融合度研究與評價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5):41-44.
[8]周紹梅.產業轉型升級視角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癥結與破解[J].教育與職業,2018(2):8-14.
[9]滕穎,王利華.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的現實要義、動因與關鍵點[J].教育與職業,2020(1):13-19.
[10]陳桃珍,楊洋,周蔡敏,等.高職傳媒類專業群產教融合課程建設的現狀與對策——基于同類院校和行業企業的實證調研[J].職教論壇,2017(33):69-73.
[11]于爾東,高麗霞,李紅梅.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培育機制創新分析——以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東審訂單班為例[J].人才資源開發,2018(23):36-37.
[12]石偉平,郝天聰.產教深度融合? 校企雙元育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93-97.
[13]徐曉靜,王丹,張敬文.職業教育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研究[J].職教論壇,2019(6):124-128.
[14]師慧麗.工業4.0時代技術技能型人才:內涵、能力與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2017(16):29-33.
[15]董樹功,艾頔.產教融合型企業:價值定位、運行機理與培育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56-61.
[16]徐蘭.我國香港職業教育銜接體系對于中高職發展定位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5(5):126-128.
(責任編輯:張宇平)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4.0
XU Lan
(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Under the technical background of Industry 4.0, by connecting the talent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dustry, guided by the national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policy, the school enterprise joint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ability courses and? the enterprise task oriented teaching mode,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are promoted to meet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exist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al industry. In order to build a new patter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serving, we shoul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y 4.0 atthe policy level, industry level and social level.
Key words: Industry 4.0; intelligent logistics; talent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