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嬌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大學生;信仰;路徑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信仰觀也面臨著新的問題、新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一直以來我們的黨和國家對大學生信仰教育十分重視,隨著大學生信仰教育的不斷深化,大學生信仰問題已經逐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問題,少年強則國強,信仰作為黨和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力量,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
一、信仰的含義及特征
(一)信仰的含義
信仰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是一種內在的精神追求,是人的歷史的和現實的社會生活的內化。人類所生活的社會是具體的生動的歷史,當人類按照理性與非理性、個體與社會、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的方式建立其生存與發展方式時,必然在其精神世界折射出其相應的理解、情感、選擇、向往等豐富的主體性傾向,信仰就是這樣一種特有的社會現象,對人們生存與發展具有最大意義。
(二)全媒體時代對大學生信仰的沖擊與挑戰
全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的新型媒體,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全媒體作為一個非獨立媒體,它把電視、廣播、互聯網的各自優點相互融合利用,使各種媒體手段、功能、價值能夠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全媒體有著低成本、存儲量大、信息面廣、互動性強及傳播速度快的優勢,由此贏得大學生的普遍接受及認可。
全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優勢在于能夠打破傳統的信息傳播路徑和載體,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獲得信息與傳播信息。同時,整個社會也步入全媒體時代,在此大背景下,通過全媒體平臺推動學生信仰教育模式創新和發展,培養當代大學生樹立堅定的崇高的信仰觀,有利于大學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更有利于大學生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1、大學生信仰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由于當代青年大學生信仰觀的確立有一定的隨意性、盲目性和波動性,且每種信仰都有自己的學理基礎和理論支撐,這就導致大學生在自身的信仰選擇上(包括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面臨猶豫彷徨、難以抉擇的境界,尤其是在全媒體時代下,對大學生起思想引導作用的信息銳減,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很難得到保證,大學生所面對的網絡新媒體有著很大的開放性,青年一代大學生由于自身缺乏強大的敏銳的判斷力,在面臨紛繁復雜的信息時,思想混亂,盲目隨從,本來自身的人生目標,如,社會價值目標和人生價值目標等設立就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導致信仰的根基不穩,從而造成在堅定自身信仰觀時缺乏執行的毅力。
2、大學生信仰的經濟化與功利化。全媒體時代下,從青年大學生自身來看,一方面面臨著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另一方面來自社會的壓力,如,生活、就業、學習等,使大學生不可避免地產生以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為標志的極端個人主義。從外界來看,大部分網絡平臺、傳播媒體為了獲取一定的商業利益,不斷夸大甚至刻意炒作低俗的負能量的事件,由此使大學生誠信觀念淡化,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念隨之弱化,對崇高的信仰觀態度不堅定,甚至是持懷疑的態度。更有大部分學生在這種社會和網絡的大環境壓力下,不相信精神價值,只相信物質價值,看不到社會價值,只看到個人價值,不追求遠大價值,只追求當下價值,更不信遠大的價值。由此,信仰引導社會和人生發展的導向作用偏離,從而喪失信仰的神圣性,信仰在追求功名利祿之下變得卑微不堪,逐漸世俗化的信仰溶入在學生的內心中。同時,信仰也喪失社會經濟運作層面的理想檢視的功能,使市場經濟所產生的負面效應由于缺乏崇高信仰的約束而放任自流。
3、大學生情感的冷漠與空虛。許多適應全媒體時代信息發展出現的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等各種硬件和軟件的網絡載體讓大學生應接不暇,這種形式的社交媒體不斷成為大學生豐富其精神生活的替代品。5G時代,高配置的手機和電腦成為大學生的必需品,已經得到廣大學生的普遍認可;與此同時,網絡社交平臺上的豐富資源吸引著多數大學生將更多的時間沉迷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現如今,不僅廣大大學生,就是我們每個社會人都離不開手機,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甚至是疫情防控,時刻離不開手機的操控。微信、微博等聊天軟件及直播平臺在給大學生提供大量虛假偽裝的交流信息及空間的同時,也在逐漸地淡化大學生現實世界中的學習實踐、交往能力,使大學生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網絡的虛擬空間里,而忽略了現實生活世界,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大部分依靠網絡媒體等通訊工具,從而降低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際交往水平,造成彼此之間的情感冷漠。
4、西方文化滲透使大學生信仰迷失加劇。近些年來,一些西方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等勢力通過網絡聯合本土反華勢力對學生進行思想上、文化上的不斷滲透,使社會和校園的界限進一步模糊,功利性的思想充斥著學生的信仰,并占據主導地位,這將不斷使主流的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信仰觀嚴重退化;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大學生的信仰被異化的現象較為明顯,傳統的信仰模式,如巫術占卜、封建迷信、個人主義、宗教崇拜、權力和金錢崇拜等在某些學生群體里甚至出現流行化趨勢,而這些非理性的意識形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對時代信仰價值觀念的背離。這種在意識形態上的價值觀念的背離必將導致崇高的信仰體系遭受質疑,學生的信仰迷失更加劇。
二、全媒體時代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建構路徑
全媒體下信息載體的運用,使大學生充分接觸并運用了網絡、5G、大數據等新技術,大學生作為網絡信息的接納、傳播的主要群體,這些技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大學生信仰體系的多元化,為社會主義信仰觀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根基。但基于全媒體平臺上信息傳播的散亂性,也可能會加重大學生的信仰危機,如何利用全媒體的優勢做好大學生信仰教育,是當前信仰教育工作研究的重點課題。
(一)豐富大學生信仰教育平臺
在“互聯網+”的經濟時代背景下,云計算、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成了全媒體等一系列互聯網技術生態系統。全媒體背景下的互聯網所體現的是民主、去中心、無邊界、自由轉換,而這些正是當代青年大學生所希望強調、突出的個性,是個體意識覺醒的體現。因此,全媒體時代對于大學生信仰所開啟的不僅僅是話語權自由的影響,更是一種對于價值觀與信仰觀的認同。
全媒體開啟了5G網絡時代,由5G推動媒體內容不斷數據化、智能化,學生主體能夠通過網絡更大程度地獲取大量用戶數據,并通過深度學習樹立自身的信仰觀;5G推動大量數據信息被生產并獲取,從而使大學生能第一時間獲取自身所需的信息內容和興趣關注點內容。通過5G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學校、教師也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信息動態,為大學生的信仰觀教育提供廣闊的平臺。
(二)更新信仰教育的核心內容
區塊鏈技術在全媒體時代要以“內容為王”,對學生的信仰教育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區塊鏈有其防篡改、可追溯源的特點,如果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對學生在信仰觀上進行教育,使大學生了解全媒體時代下各種高科技尤其是區塊鏈的存在能夠在互聯網上保護廣大用戶的隱私,這對于引導廣大學生建立一個崇高的信仰觀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使廣大青年學生能夠意識到全媒體機制下能夠真正實現信息的公開透明且不可篡改,由此推動并堅持辯證的唯物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觀。
(三)營造輕松和諧的溝通氛圍
全媒體時代下網絡平臺發布的信息具有平等性和及時性,這樣的平臺不再看重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地位的差別,由此能夠克服不同個體或群體在思想的傳播和引導上的時滯性和隱蔽性,對大學生的信仰危機淡化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在信仰教育過程中,如果使信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例如,師生之間、家長和孩子之間面對面交流溝通,這種教育方式由于人與人之間本身存在的距離感、信任感、恐懼感等造成信仰教育效果和質量削弱。全媒體時代下網絡社交軟件的多元化和便捷性使得信息的傳遞在師生之間、家校之間的限制盡可能縮小,全媒體所構建的這種輕松、平等的溝通環境更容易被學生主體所接受,并對個人信仰體系的構建及重塑創造巨大平臺。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信仰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尤其是科學的信仰觀建構需要一個知、情、意、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發展過程。
全媒體時代需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學生首先要堅定崇高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讓全媒體在大學生信仰引領的教育中不斷地充當著工具的角色,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積極結合新時代多媒體融合的特點,充分運用多種學生所能觸及到的社交及網絡平臺進行宣傳教育,分析大學生信仰危機產生的根源及大學生的信仰需求,提升高校信仰教育的手段及方法,最大程度地教育引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觀,使大學生將堅定科學的信仰觀注入全媒體時代;最大程度地利用科學先進的技術平臺,采取多種相融合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信仰教育,重塑大學生高尚的信仰觀,培育具有遠大理想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大學生是當代高等教育的基礎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