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萍


因高鐵匯聚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促使各種生產要素的集聚,進一步推動沿線站點城市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和產業發展轉型升級。
新時代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式和動力已發生重大變革。交通運輸網絡成為形成區域經濟網絡的前提條件,良好的交通連接對于促進區域間經濟聯系與空間整合具有重要的意義。自2008 年我國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通車以來,我國高鐵營業里程不斷擴大,對高鐵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產生著巨大影響。高速鐵路的發展改變了區域間運輸格局,調整了區域產業結構布局,對區域經濟增長及區域結構優化均產生了顯著效應。
作為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主通道之一,商合杭高鐵縱貫安徽全境、連接中原和長三角地區,途徑河南、安徽和浙江三大省份,沿途經29個車站,是目前我國新一輪鐵路建設中設計標準最高、線路最長的一個項目,它的開通有效分擔了京滬高鐵的客流壓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華東第二通道”。商合杭高鐵的開通,在緩解鐵路運輸能力緊張的同時,也為沿線站點居民出行帶來便利,為中部城市發展帶來了全新契機。
串聯黃金廊道
商合杭高鐵全長約為794.55千米,途經河南、安徽、浙江3省,設有29個車站,其中河南段內2站,商丘站和商丘東站,浙江段內4站,安吉站、湖州站、德清站和杭州東站,其它23個全在安徽省境內,毫無疑問,商合杭高鐵開通受益最大的是安徽省。在商合杭高鐵未開通之前,安徽境內部分城市還沒有連通高鐵,甚至距離南京比較近的蕪湖都沒有到合肥的高鐵,商合杭高鐵充分打通了安徽省會城市和省內其他城市的交通,合肥前往長三角也不必再借道南京,合肥到杭州的時間距離也縮短到2小時7分鐘。
商合杭高鐵,以合肥為中心,打通了合肥向北連通阜陽、亳州、商丘等人口大市,通過商丘可直接進京。向南安徽省兩個經濟大市終于有高鐵連通,蕪湖和宣城人流逐漸向省會靠攏。長久以來,安徽省有東西走向的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卻沒有南北走向的經濟帶,商合杭高鐵彌補了這一不足,利用商合杭高鐵的交通優勢,把長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無縫對接,形成商合杭經濟黃金廊道。2018年長三角9市簽署了共建共享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安徽的蕪湖、合肥、宣城以及浙江的湖州、杭州5市,也均因商合杭高鐵的開通初次有了直接的交通聯系。商合杭高鐵助力長三角一體化駛上快車道,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將實現更好、更快、更多匯集,構筑出新的“高鐵經濟帶”版圖。
拉動產業轉移
高鐵通,百業興。因高鐵匯聚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促使各種生產要素的集聚,進一步推動沿線站點城市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和產業發展轉型升級。
以河南為例,近幾年通過承接長三角等發達區域的產業轉移,促進經濟高速發展與轉型升級,阿里、海康威視等大批知名企業先后落戶河南。隨著商合杭高鐵的全線貫通,未來河南與上海的合作也會更加緊密。特別是上海市提出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這就決定了上海要把一些中低端產業轉移出去,這也為河南承接物流業、運輸業為代表等相關產業提供了良機。
商合杭高鐵對于經濟的意義,還將在于拉動產業轉移產生的“鯰魚效應”。面對發達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完善中部路網布局將有利于中部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進而加快本區域經濟發展,縮小中東部差距。商合杭高鐵將六大都市圈中的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直接連通起來,讓要素流通更加迅速,活力更加迸發。一方面,時空距離的刷新,可以強化長三角城市產業互補共進、功能互利共享;另一方面,借助沿線諸多高鐵站,能夠全方位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能級,吸引更多人才和優勢資源集聚。
催發旅游經濟
高鐵是旅游絕好的“催化劑”,方便快捷的高鐵不僅讓出游變得簡單,而且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幸福指數。商合杭高鐵從河南商丘出發,途徑安徽亳州、阜陽、淮南、合肥、蕪湖、宣城,浙江境內經湖州到杭州,沿途遍地是風景,極大地釋放了長三角沿線的旅游資源潛力。商合杭高鐵沿途經過多個文化古跡,河南商丘的古文化、阜陽的八里河風景區、太和縣的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杭州的西湖等名勝古跡,可謂遍地明珠。沿線豐富的旅游資源,串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高鐵的開通為沿線旅游業發展帶來重要機遇。高鐵的通達性,讓上午探訪商丘城,游覽芒碭山,下午到杭州一覽西湖風姿“朝發夕至”的夢想成為現實,真正讓“天涯”化“咫尺”。
高鐵帶來“一日游兩地”的新旅游方式,首先促進了高鐵沿線形成短途游高潮。其次,促進了商務旅游的發展。第三,高鐵的開通使得區域旅游合作進程得以加快。應運而生的“高鐵+酒店”“高鐵+景區門票”等旅游產品,豐富了城市旅游的內容,高鐵旅游業的發展也為沿線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不可失者,時也;所當乘者,機也。對于中部地區而言,抓住機會,完善配套高鐵貫通后的基礎設施,加快政策兌現率,培育更多小而精的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這才能真正激活區域活力,書寫“火車一響,黃金萬兩”的城市發展新篇。
(作者系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