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惠珍
近年來,電教媒體教學進入教學領域后產生一種新型的教學形態,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優化課堂教學,構建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新型的課堂結構模式。可見,改革傳統的、不適應現代教育要求的教學結構模式,優化教學過程,是符合現代教育科學發展的總趨勢,也是當前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要求。
一、運用電教媒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的一切意圖,一切探求,一切理論都會落空。”而電教媒體以栩栩如生的動態,悠揚動聽的情景音樂讓學生置身其中,引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筆者先以一名導游的身份親切地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老師將帶大家到桂林一次愉快的旅游。”學生聽到筆者的話后,個個用期望的眼光望著筆者。接著,筆者又用語言描述:“請大家閉上眼睛,我們上船了。”然后,利用電教媒體播出劃船發出的響聲,逼真的聲音仿佛真的讓學生感到身處船上,來到了桂林。學生們一睜開眼睛,又從電教媒體屏幕上看到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他們情不自禁地議論開來:桂林的山真奇啊!漓江的水真綠啊……簡潔的導入、生動的畫面,巧妙地把學生引入教材所要求的情境中去。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能不樂于觀賞和學習嗎?
二、運用電教媒體,給學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強調想象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類沒有想象,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的程度。新課程針對舊課程許多地方扼殺學生想象思維的弊端,鮮明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無疑給沉悶的課堂注入一股清風,直吹學生心田。我們可借助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使學生擁有一片想象的天空,以激發他們主動、思索、創造的熱情。如,教《向往奧運》這一課時,筆者首先搜集有關奧運會的知識,讓學生們對這舉世矚目的盛事有大致的了解。接著播放2002年7月1日中國申奧成功這一令人終生難忘的精彩畫面,然后回放中國歷史上部分奧運金牌得主的光輝形象和身披國旗歡呼的情景,最后回放一些記者采訪奧運明星的片段。此時,學生情緒高漲,自豪而向往的表情溢于臉上。筆者先讓學生小組討論:如果讓你和一位體育明星暢談2008年奧運會,你準備跟他談些什么?學生討論的氣氛熱烈,筆者再叫小組代表上臺進行模擬采訪。這樣借助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材料,同時,讓學生探索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思維,給學生開辟了一方“樂土”。
三、運用電教媒體,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現代社會人才素質的要求,已從過去單一型轉向多面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要求人才不僅具有專業特長,而且還有一定的交際能力。正如臺灣語言學家扶忠漢先生所說:“語言能力將是謀生手段。”為此,語文教學必須順應時代要求,重視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同時,如果學生口頭表達得好,那么聽、讀、寫三項訓練起來就容易得多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為學生創設說話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筆者在教學《拉薩古城》一課時,使用多媒體放映藏族民居、布達拉宮、大昭寺、八廓街等圖片,讓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借助圖片,介紹他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點給大家,并要求其他學生對上臺介紹的小導游作出評價。這樣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從而使他們在活躍的氣氛中提高說話能力。
四、運用電教媒體,陶冶學生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教材所描寫情境中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生境,讓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更深刻。在執教《鳥的天堂》的第二教時,筆者利用多媒體顯示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它以生動的畫面,悅耳的鳥鳴聲喚起學生情感的體驗,抒發他們對鳥的天堂的贊嘆“那‘鳥的天堂真是美啊!”從而使他們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美,增強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這樣通過電教媒體技術提供形聲同步的教材,變生硬死板的文字為活靈活現的實體形象,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審美效果。
五、運用電教媒體突破課文教學的重點、難點
“活動的對象比靜止的對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學生感知。”電教媒體具有化抽象深奧為具體形象的特點及優勢。教學中,教師運用電教媒體與講授有機結合,強化學生感知,給學生以強烈的真實感,從而解決學習的重、難點。例如,教《琥珀》一課,筆者先指導學生默讀二至七自然段,想象琥珀形成的有趣經過。接著,教師演示抽拉動片,“蜘蛛慢慢爬向蒼蠅,正想美餐一頓時,一滴松脂正從樹上落下來。”接著又蓋上一張疊加片,“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眼淚里。”“松脂繼續往下滴,把兩只小蟲重重包裹在里面。”這一幅幅動態畫面形象地展現了一滴松脂積成一個松脂球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形象地記憶了琥珀是由什么東西構成的。并且通過蜘蛛撲向蒼蠅,而松脂同時滴向蜘蛛和蒼蠅這一生活中“千載難逢”的機遇感知,加深了學生對奇特琥珀珍稀可貴的認識,相信科學的判斷和推理,教學重難點迎刃而解。
總之,運用電教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探索、審美、想象的能力,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寓于樂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