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珍 黃輝寧


【摘 要】本文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視域,論述構建“四層次、一核心、雙線并行”的民辦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課程體系,同時設計循序漸進的實踐環節,建立基礎實踐+專業實踐、項目實訓+綜合歷練、校內實踐+校外實習的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民辦本科院校 物流管理專業 課程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7-0043-03
如何系統性地銜接和管理物流各功能活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目前,企業對具備扎實的物流專業知識、具有物流系統性思維的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持續旺盛。在此背景下,民辦本科院校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應順應現代物流企業需求特點,培養能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發展需要的,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創新精神,能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和信息技術基礎知識,以及物流管理理論與方法,能熟練運用現代物流技術手段對運輸、倉儲、加工、配送、營銷、信息服務等物流業務運作進行管理、規劃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本科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基于這一培養目標,民辦本科院校物流專業的課程體系及實踐教學體系應該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民辦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民辦本科院校一直以來秉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理念,物流管理專業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導向,課程內容的構建應在充分的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與訓練,力求使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與此培養目標相適應,構建“四層次、一核心、雙線并行”的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一)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通識平臺課,培養本科生應有的科學人文素養和通識基礎知識,注重培養“基本實踐能力”。由學校統一部署,涉及思政課、高數、英語、計算機、體育、素質類選修課等相關課程。通識教育平臺課層面,采用“平臺+個性化”的模式:大學英語實行分級教學,根據新生入院的英語水平,設置不同學習起點的大學英語教學班,分設6個級別以及若干外語拓展課程;高等數學課程采取分類型、分層次、分模塊的教學模式,內容上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素質教育課程,可以選修自然科學類、人文科學類和社會科學類;增加思政課程、計算機的綜合實踐等,主要培養作為一名大學本科生應該具備的自然科學素養、邏輯思維能力、英語溝通能力以及辦公自動化實踐能力等。
第二層次專業基礎平臺課程,注重拓寬學科大類知識基礎,夯實“專業基礎實踐能力”。本課程群為經管學院各專業必修的經管基礎平臺課程和工商大類各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包括物流學、管理信息系統、市場營銷、電子商務概論、統計學、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基礎等理論課程及相應的實驗實訓課程,主要培養工商大類學生必須擁有的基本專業素養和基礎實踐能力。
第三層次專業課程,突出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培養宗旨的專業主干課,突出以復合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專業方向課。開設的專業主干課程包括運籌學、供應鏈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運輸與配送管理、倉儲與庫存管理、國際物流、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等,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在物流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物流管理的理論基礎,形成專業核心能力。開設的專業方向課包括國際物流、電商物流、供應鏈物流、智慧物流四個專業方向模塊,每一個模塊都有相應課程體系,交叉互融專業大類,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
第四層次集中實踐課程,注重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包括專業實踐環節、創新教育環節、素質實踐環節和就業指導環節。專業實踐環節開設了物流專業基礎實訓、物流專業綜合實訓、電子商務模擬實訓、企業經營綜合模擬實訓、畢業論文、企業實習等實訓課程,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創新教育環節包括組織學生參加沙盤模擬大賽、“三創”大賽、物流系統仿真大賽、物流技能大賽等,以及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等,充分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及綜合能力;素質實踐課程主要包括大學生暑期實踐、社團活動、“三下鄉”活動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業指導課程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求職與就業指導等,以幫助學生順利就業,科學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通過這些課程的開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提升,而這種能力是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深度融合的體現,包括個人修養、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這類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生參與校園社團活動、參與教師教研科研活動、參加各類學科競賽、開展社會實踐、參與第二課堂等來實現。
(二)一個核心
“一個核心”即物流專業畢業生的核心素養和核心能力:集物流實踐操作能力、物流系統分析與規劃能力、物流運營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國際物流管理能力和物流成本管理能力為一體的應用創新能力。
(三)雙線并行
圍繞物流專業畢業生的核心素養和核心能力,課程內容開設上知識和能力雙線并行,互相促進,確保理論和實踐的有機融合。既有高等數學、大學英語、思想道德修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自然科學類和人文科學類等通識知識培養的課程,又有計算機基礎、就業創業指導、職業素養提升、關系數據庫、工程技術類等通識能力培養課程。管理學、物流學、會計學、市場營銷學等專業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掌握經管及工商管理基礎知識,統計學、計算機網絡、管理信息系統等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數據分析、網絡應用、數據庫應用、信息系統開發和管理等能力,運籌學、供應鏈管理、倉儲與庫存管理、配送管理等專業課程旨在培養核心專業知識,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戰略管理、商務談判、營銷策劃、財務管理等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物流管理、規劃設計等實務運作能力及戰略決策、談判、策劃、財務管理等綜合管理能力。知識和能力雙線并行,以培養學生全面的綜合素養和扎實的專業能力。
上述“四層次、一核心、雙線并行”的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立體化、復合型、開放式的教育理念,四年學程中,圍繞物流專業的核心能力,知識模塊的有機融合,專業技能的拓展延伸,拓寬了本專業的辦學內涵,從而較好地適應了行業動態變化的專業需求,充分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二、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民辦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民辦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應該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理論學習進度,配套設計循序漸進的實踐環節,并不斷更新內容使得實踐教學與時俱進,建立從課程基礎實踐、項目實訓到綜合歷練的四年不斷線、互促交融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所示。
(一)基礎實踐+專業實踐,步步提升
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基礎實踐環節由大一到大四應分別設置基礎實踐與專業實踐。基礎實踐包括軍訓、健康標準測試、大學計算機基礎與VFP程序設計、Office高級應用強化、英語強化等。專業實踐則包括課程配套實踐和集中環節實踐兩大部分。其中,課程配套實踐有物流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等的實踐部分;集中實踐包括ERP實訓、SCM供應鏈沙盤實訓、物流專業綜合實訓、第三方物流軟件、電子商務模擬實訓等,能夠提高學生對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操作的業務水平,熟悉第三方物流及電子商務流程,掌握供應鏈管理中的采購管理、銷售管理、倉存管理、進出口管理等系統操作,同時SCM和ERP沙盤實訓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講師點評,使學生在虛擬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體驗從采購、生產、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供應鏈上相關角色的管理決策,感悟正確的經營思路和管理理念,從而深刻理解供應鏈管理思想,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全局觀和整體把握力。
在實踐教學的安排上,在大一與大二階段設計基礎實踐,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英語等能力,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基礎;而到了大三與大四階段,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些經濟學理論與專業知識,開展課程配套實踐與集中環節實踐的學習,以輔助學生的專業理論學習,并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從基礎實踐到專業實踐,從一般實踐能力到專業實踐能力,打造一個實踐能力的上升臺階,步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項目實訓+綜合歷練,聚焦應用
為了培養應用型、創新性的物流管理人才,應該在課程基礎實踐基礎上增設項目實訓和綜合歷練。項目實訓是學生自主建立團隊,通過圖書館及網上相關資料庫查閱資料確定合適的項目課題,在教師指導下,完成項目的申報、調查、實施到結題的全過程,包括跨專業協同項目和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其中,跨專業協同項目是本專業學生與計算機專業、藝術專業、電子電工專業等學生組建項目團隊,發揮各專業優勢,協力完成項目任務。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是在專業教師指導下,本專業學生組建的項目團隊,選題一般與本專業相關。項目實訓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歷練是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科競賽、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多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物流配送仿真模擬大賽、企業經營綜合模擬創業大賽、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大賽(電子商務“三創”大賽)、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學科競賽。頂崗實習安排在大三下學期或者大四上學期基本上完成教學實習和大部分專業課之后,到專業對口的企業直接參與實習的過程。頂崗實習使學生完全履行其實習崗位的所有職責、獨當一面,能夠提高學生應對工作的各方面能力。畢業論文是對所學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的綜合應用。項目實訓和綜合歷練雙管齊下,聚焦應用,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校內實踐+校外實習,功能互補
物流管理專業實踐環節設置應從大一貫穿到大四,一部分實踐安排在校內,例如第三方物流軟件實訓、SCM供應鏈沙盤實訓、ERP實訓等,這些校內實踐大多是利用學校的機房設施,采用軟件進行模擬操作,通過讓學生逐步完成各項實踐任務,掌握物流管理流程,提高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校內實踐是理論授課的有力補充,同時也是校外實習的有效過渡。校外實習包括大三的企業調查、大四的畢業實習、頂崗實習以及社會實踐、創新實踐等。學生通過校內實踐已經基本具備了一些知識與實踐能力,對真實經濟活動也有所了解,因此可以較好地參與校外實習并取得成果。反過來,校外實習是校內實踐的有效拓展。校內實踐畢竟是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缺少一定的真實性,因此校外實習可以彌補校內實踐的不足,同時拓展實踐內容與提升實踐能力。許多學生在校外實習報告中反映,參與校外實習、接觸社會,可以深入了解企業的運作模式、感受不同的企業文化、接觸各色人群,從中鍛煉膽量,促進溝通能力提升,拓寬社交面,獲益頗多。甚至有不少學生通過校外實習找到學習動力,發現發展方向,獲得就業機會。因此,校內實踐與校外實習模式是功能互補。
本文從市場對物流人才需求的角度出發,提出民辦本科院校物流專業應培養能夠滿足企業及市場的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本科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構建“四層次、一核心、雙線并行”的課程體系,體現立體化、復合型、開放式的教育理念。同時,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理論學習進度,配套設計循序漸進的實踐環節,并不斷更新內容使得實踐教學與時俱進,建立從課程基礎實踐、項目實訓到綜合歷練的四年不斷線、互促交融的實踐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林佳慧,余朋林.淺談現代物流經濟的發展[J].現代商業,2018(26).
[2]林錦釗.高校物流專業課程體系比較與分析[J].大學教育,2016(5).
[3]李定清,母小曼.應用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研究[M].重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注: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廣西區域物流空間演化特征及機制研究”(2020XJKY33)
【作者簡介】張秀珍(1985— ),女,廣西人,碩士,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物流管理、物流系統規劃;黃輝寧(1973— ),男,廣西人,碩士,經濟師,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