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
【摘 要】本文論述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認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的本質需要,同時也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能力優化的保障,建議高校確保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知識和素養的全面成長,同時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實踐要繼續拓寬主體,積極融合專業教育,突出專業教育對融合實踐的補充與支持作用,確保人才培養效果的最大化。
【關鍵詞】三位一體 高校 雙創人才 思政教育 融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7-0073-03
“三位一體”是指“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人才培養內容融學生“通識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專業發展能力”為一體,“三位一體”理論強調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促進學生知識應用和綜合素養的形成。其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是基礎、綜合能力培養是關鍵、綜合素養的形成是最終目標,以此保障學生后續的就業創業發展。從中國當前人才培養的要求看,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學生發展的關鍵引領。因此,在對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推動雙創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新時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確保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有效支撐。當前,多數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過程中,存在融合目標、內容、路徑等方面的問題,導致融合發展體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各自為營,影響人才培養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實價值
(一)雙創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工作開展的基石
高校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要求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求結合相應的實踐,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專業知識、綜合能力且思想政治水平高的時代新人。因此,雙創人才的培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整個高校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石,是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形成的保障與依托。
(二)雙創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優化人才培育的保障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思政教育的獨立化發展,難以對學生能力、素養和知識進行統合,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體系的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思政教育側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價值觀等。創新創業教育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人生規劃與發展提供了指導。因此,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本來就是互為一體,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可以確保學生能力培養與新時代發展相適應,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提供有效保障。推動雙創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形成,使學生在雙創能力培養與提升的過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素養。
(三)雙創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進入新時代,中國積極進行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探索,引導社會各行各業主動通過創新優化自身的發展路徑,促進自身競爭能力和發展能力的提升。由此,各行業對崗位人才的標準有了新要求,要求崗位人員既要掌握必備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也要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并將思想政治素養和文化素養貫穿整個能力體系。這也對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各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現代化的一種需求。
二、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狀與問題
(一)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狀
當前,圍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已經初步搭建起了國家、地方以及高校的三層制度保障體系,為融合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在實地走訪調查中發現多數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積極性較高,成立了由教務處、思政教研室、創新創業課程教研室為主體的融合小組,并圍繞融合實踐的開展,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調整,積極發揮信息化教學的作用,結合“1+X”證書制度等新興教學理念,進行適應性教學方式的探索,形成融合實踐與創新教學同步的發展趨勢,進一步將融合發展落實到具體的人才培養領域中。
(二)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融合實踐的目的不統一
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實踐需要目的統一,這也是確保融合效果的關鍵。調查的情況顯示,多數高校在融合實踐過程中存在主體與客體統一的目標不一致,體現在目的與具體實踐的對應性不強,導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不足。
一方面,高校作為融合的主體,其主要目的是發揮融合的效果,為人才培育質量的提升注入多元動力,為國家發展培養適應性人才。但是實際情況是由于受到專業課程教學和通識課程教學的影響,創新創業教學的課時安排相對不足,這就導致融合的目的難以實現,存在目的與實踐缺乏對應性的問題。
另一方面,學生作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客體,要確保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統一性。但是由于學生專業課程壓力較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度相對較低,這就導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目的只能處于專業教育目的之下,影響了融合目的的達成。
2.融合教學內容契合度不足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有契合性的教學內容作為保障,以此確保育人載體的優化和同向,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效果提供適應性的內容支持。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蘊含著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兩者在融合的過程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但是在調查中發現多數高校在融合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內容偏差問題,導致融合育人的具體效果不盡如人意。
一方面,在教材使用上存在明顯的獨立性,具有融合性的教材尚未得到及時補充,如多數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依托的教材是《創業就業指導》,而思政教育依托的教材則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及《中國近代史綱要》等,這就導致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研室依托各自的教材進行教學安排,難以結合兩者的契合之處進行融合教學。
另一方面,雖然部分高校也圍繞兩者內容的融合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實踐,但是由于融合缺乏契合點、教師融合教學能力不高,導致融合教學實施較為生硬,甚至還加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力培養,不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的有效連接。
3.融合路徑獨立性與單一性較強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主要體現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這也是融合育人得到有效實施的關鍵。但是,在研究中發現多數高校在融合過程中存在著融合路徑獨立性與單一性較強的問題,尤其體現在課堂理論知識教學和課下實踐教學方面,這也進一步影響融合的深度、廣度與效果。一方面,在課堂理論教學過程中,多數創新創業教師只是簡單提及思政教育內容,而缺乏深度的貫穿和多元教學手法的應用,只是在課堂引導過程中對知識中體現的思政元素和思想進行簡單闡述,這就導致學生難以進行有效理解;另一方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主要是依托校內外的創新創業大賽,而思政教學的實踐主要是校內的各種思政活動,兩者在形式上存在著明顯差異,這就導致多數高校在兩者的實踐教學上進行獨立性的實施,難以從各自的實踐中尋找契合點進行融合。
三、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優化路徑
(一)明確融合目的,突出目標性
融合目的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向性保障,同時也是兩者能夠有效融合的前提。各高校要明確兩者融合的目的,突出融合目標的引導作用,確保融合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和教師群體的認識引導,通過集體培訓等方式,確保學生群體和教師群體對兩者融合的重要性和價值形成系統的認識,為融合實踐的開展提供主體共識支持;另一方面,針對融合目標中存在執行效果不佳的問題,各高校要通過課程體系調整、考核方式調整等方式,推動融合目標的有效實踐,可以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教學中的部分內容進行系統梳理,將其細分到專業教學領域中,依托專業教學思政的實施完成相應的目標,這樣既能夠對專業教學、思政教學以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進行有效關聯,同時也能夠解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課時不足等問題。
(二)確立融合內容,彰顯包容性
三位一體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要進行有效關聯。通過融合內容和要素的協調與耦合,促進學生能力、知識和素養的共同發展。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思政教育的從屬內容,應當在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與素質培養的過程中,強調精神價值的引導作用,系統梳理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以多媒體展示、案例分享等方式,形成創新創業教學的思政化延伸和融合;另一方面,各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過程中也要堅持統一性和協調性原則,以社會用人需求為導向,以學生能力、知識和素養的培養為基礎目標,積極發揮關聯性知識的作用,對整個融合教學體系進行完善與豐富。此外,各高校也可以在融合的基礎上,組織相關人員整理統一的教材,將創新創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知識進行融合,調整原有的教學體系,為融合提供針對性的教材支持。
(三)創新融合途徑,突顯多元性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徑是其效果得以深化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融合活力釋放的基礎。各高校要以“三位一體”為導向,對融合的途徑進行創新,搭建多元融合路徑體系,積極調動各個主體的積極性。一方面,要在課堂理論教學中突出理論融合與精神引導的作用,結合相應的創新創業教學內容,將思政元素進行系統引入,引導學生從思政角度對創新創業典型人物實例進行分析、采用團隊合作的方式對創新創業的思政素養要求進行整理等;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領域中,通過校企合作、專業活動等途徑,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可邀請地方知名企業家為學生講述創新創業過程中的經歷和經驗,在學生校外實訓過程中引入崗位價值培訓等。同時,各高校也要積極發揮校內文化活動的作用,營造具有主題性的創新創業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文化氛圍,進一步延伸融合實踐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李明哲,張平.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析[J].學周刊,2021(5).
[2]顧宇蓉.《創新與創業教育》與高校食品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食品工業,2020(12).
[3]袁奕瀅.微探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路徑淺析[J].作家天地,2020(19).
[4]李志軒.大學生思政教育與創業型人才培養融合機制研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29).
[5]李丹.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措施[J].產業創新研究,2020(17).
[6]張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路徑初探[J].長江叢刊,2020(25).
[7]雷文靜,雒亞男.“三位一體”人才培養目標下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20(4).
[8]左振,劉慧.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基于思政教育視角[J].中國商論,2020(13).
注: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2019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應用型民辦本科“內容、路徑、檢測"三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實踐研究”(GXGZJG2019B008)
【作者簡介】周 蕾(1982— ),女,漢族,江西婺源人,北海藝術設計學院教務處講師,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教育。
(責編 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