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萍
摘 要:強化音樂教學可促進幼兒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對陶冶幼兒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兒園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開展兒歌童謠朗誦,培養幼兒節奏感;增強活動體驗,培養幼兒音樂創作能力;設計實踐活動,培養幼兒音樂才能;傳授專業知識,提升幼兒審美素養。
關鍵詞:幼兒園;音樂課程;教學方法;節奏感;創作能力;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8-0090-02
音樂能夠對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行培養,可以豐富個體的內在情感。在幼兒階段開展音樂教學,不僅能對幼兒進行藝術啟蒙,還能在他們的心中播撒音樂種子,在促進其音樂素養發展的同時,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本文對幼兒園音樂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探究,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幼兒審美素養。
一、開展兒歌童謠朗誦,培養幼兒節奏感
兒歌、童謠有明顯的韻律,節奏鮮明,便于吟唱。因此,在幼兒學會一首兒歌后,教師可指導幼兒運用多種形式朗誦,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比如,教師可采用輪誦兒歌的形式,將幼兒分成兩組或更多組,每組朗誦的速度和節奏都一樣,只是第二組比第一組晚開始一句,如果是三組輪誦,第三組比第二組晚開始一句,結束時,第一組將兒歌最后一句重復三次,第二組重復兩次,正好三組一起結束。在這種朗誦活動中,幼兒的節奏感能得到有效培養。
二、增強活動體驗,培養幼兒音樂創作能力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幼兒進行具體表演,如配合聲勢動作、跺腳、口念節奏等,能提高幼兒的表現力,發展幼兒語言和智力。比如,教師可引導幼兒根據節奏特點,即興創作不同的詞和曲。久而久之,幼兒便對創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幼兒的思維活躍了,會聽音樂、會表演音樂、會創作音樂,音樂素養自然就提高了。
(1)引導幼兒對教師拍出的節奏型進行模仿,并迅速拍出相應的節奏型。比如,教師拍出的節奏型是 ××××|××××|××××|×× ×‖,幼兒要進行模仿,并迅速拍出同樣的節奏型。
(2)引導幼兒對帶拍節奏人拍出的節奏型進行模仿。帶拍節奏人每次拍出的節奏型都不能一樣,直到想不出新的節奏型后,再換一個人,但要和別人拍的節奏型不一樣,以發展幼兒的求異思維,培養幼兒音樂創作能力。
三、設計實踐活動,培養幼兒音樂才能
一次音樂活動的開展,如教學一首歌、一個音游、一支舞蹈、一首打擊樂,一般都會用三課時完成,即欣賞、教學、創編。
(1)欣賞歌曲。聽覺形象要靠各種感官協同獲得才能得以形成,必須聯系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識能力。這里就音樂活動的三個課時,以教學歌曲為例進行說明。第一,感受歌曲的性質。完整欣賞歌曲,引導幼兒靜聽、想象,也可輔助動作表演,并提問:這首曲子聽上去有什么感覺?你想到了什么?引導幼兒討論交流。第二,感受歌曲的節拍。一是幼兒聽音樂并從始至終按節奏拍手,感受歌曲的節拍。教師的彈琴要講究技巧,可在彈奏中將強弱關系、變化規律進行夸張表現,讓幼兒容易感知。二是自編聲勢譜。當幼兒對歌曲的節拍清楚之后,教師要鞏固幼兒對歌曲節拍的表象,讓幼兒根據歌曲節拍自編動作,如拍手、跺腳、拍腿、拍肩、擰指、點頭等,也可對難點部分集中練習,幫助幼兒理解曲式結構特點,強化記憶效果,加深對歌曲旋律的印象。第三,欣賞教師的范唱。一是清唱,借助具體形象的教具,引導幼兒聽清歌詞,理解內容。二是自彈自唱,提出要求,讓幼兒知道歌詞和曲調的“匹配程序”。三是三次范唱,形式不限,讓幼兒配上聲勢譜聽教師演唱:讓幼兒跟唱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一段,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邊唱邊表演。第四,聲勢練習。在了解歌曲的節奏、歌詞內容后,教師可引導幼兒進行聲勢練習,主要是讓幼兒耳聽音樂、眼看聲勢譜,按照音樂的節奏,邊拍聲勢譜邊朗誦歌詞,重點引導幼兒了解、感受歌詞與旋律的匹配關系。第五,哼唱主旋律。有了以上基礎,幼兒對要學的歌曲有了一定的印象,這時在教師的帶動下,用某一字(啦、嗯、咪、吧等)從頭至尾跟琴哼唱歌曲主旋律,這樣能使幼兒獲得的音樂表象更豐富。
(2)教學歌曲。在教學歌曲的過程中,教師應采用感受式、游戲式、啟發式、討論式的方法教幼兒學唱。第一,要考慮幼兒怎樣學才會更快、更有效。比如,教師可用講故事的語言、角色的語氣和幼兒一起玩游戲,引導幼兒學習;也可用填詞法、提詞法變換形式讓幼兒自然學唱。第二,打破課堂教學常規。學唱歌曲一般會較枯燥,教師如果讓幼兒坐在座位上一遍又一遍學唱,幼兒就會覺得很累。因此,可采用師生或生生對唱、輪唱、圍到鋼琴周圍唱、表演唱,也可以讓一部分幼兒唱,一部分幼兒跳,還可以讓一部分幼兒用樂器伴奏,從而將理性的傳授轉變為感性的帶動。
(3)創編歌曲。用活動化的方式組織創編,變枯燥無味的復習和鞏固為活潑的創造。歌曲可創編歌詞,音游可創編玩法,舞蹈可創編動作,節奏樂可創編新的節奏型。教師要讓幼兒多動腦、動口、動手,在新鮮多變的教學活動中喜愛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第一,想象。教師組織復習原材料,引導幼兒在熟悉原材料的基礎上,通過談話或借助于適當的學具(如圖片、貼絨、木偶等),展開想象,創編新的內容。在此環節中,教師可讓幼兒聽原教材旋律,邊觀察學具邊自由表現,商討方法、規則、歌詞等。第二,創編。有了以上基礎,教師可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將自己創編的內容講給大家聽,經過大家討論、修正,教師再將幼兒新編的內容用貼絨、符號或圖示、文字記錄下來。也可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創編,幼兒可自由結合,按自己的意圖去創編。創編完成后,各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將本組創編的歌詞講給大家聽,教師做記錄,最后再組織幼兒討論哪一組創編的歌詞好,為什么,哪一組創編的內容需要修改,怎么改。第三,小結及表演。在幼兒完成創編活動后,教師一定要進行評價,并以肯定和表揚為主,以激發幼兒的創作意識,樹立幼兒自信心。第四,教師要組織幼兒表演創編的歌曲,讓幼兒感受音樂學習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培養幼兒音樂才能。
四、傳授專業知識,提升幼兒審美素養
這里所指的專業知識是一些必要的樂理知識,幼兒掌握這些樂理知識,能更好地參加音樂學習,深入體驗音樂的旋律美、節奏美、和聲美、舞蹈美,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
比如,大班可嘗試歌曲的和聲教學。一開始難度會很大,二聲部的加入,使幼兒易受聲部的干擾,往往會混在一起,簡直“不堪入耳”。為解決這個難題,教師可將幼兒分成兩組,輪流演唱,先唱熟自己那一部分,再互相欣賞,找出聲部的區別。然后,選第一、二聲部的三至五人進行合唱,琴聲及教師各帶一個聲部,人數逐漸增加,形成和聲效果。教師要及時給幼兒以表揚、鼓勵,讓幼兒知道這種有高有低的混聲是一種和諧的美。要輔導幼兒正確換氣、處理歌曲、掌握技巧,還可以對幼兒的演唱進行錄音,放給他們聽,使其體會美在哪里。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幼兒在音準、演唱方面會有很大提高。
總之,強化音樂教學可促使幼兒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對陶冶幼兒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兒園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開展兒歌童謠朗誦、增強活動體驗、設計實踐活動、傳授專業知識等活動方式,培養幼兒節奏感,培養幼兒創作能力,培養幼兒音樂才能,提升幼兒審美素養,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靜.幼兒音樂教育中的節奏感知與表達探索[J].北方音樂,2020(21).
[2]楊素萍,李芯怡.大班幼兒多聲部合唱教學干預效果的行動研究[J].早期教育,2020(01).
[3]蔣玲娟.提高學前幼兒音樂教學質量探究[J].黃河之聲,2020(12).
[4]陳正楠.幼兒園中班游戲化音樂活動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5]韓雪.大班幼兒音樂體驗式教學的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