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霞姿
摘 要:幼兒園集中活動需要問題支持,教師是問題的設計者、投放者,如何提升問題設計的適合性,這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幼兒認知能力、生活經歷、經驗積累等方面存在制約因素,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關注這些因素,以提升問題設計的適合性,順利啟動幼兒思維,讓幼兒學習到知識,這是問題設計的目標和追求。
關鍵詞:幼兒園;集中活動;問題設計;策略;啟動思維;學習知識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8-0098-02
幼兒園集中活動中,教師需要利用問題展開具體調度,以便形成多重互動。在設計問題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多種制約因素的存在,以提升問題設計的契合性。問題設計不能超出幼兒認知范圍,要體現一定的層次性,以啟動不同群體幼兒思維。問題設計和投放需要開發幼兒發散思維,觀照其感性經驗,這樣才能真正形成問題策略,讓幼兒在不斷思考交流中形成學習認知。
一、問題設計對接幼兒認知
幼兒年齡較小,對一切事物都比較好奇,教師要抓住幼兒心理,從問題設計展開教學研究,利用問題進行教學調度,以提升活動品質。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對幼兒認知基礎有一定了解,問題內容不能超出幼兒認知范疇,這樣才能讓幼兒順利啟動學習思維,進行有效學習。不同年齡段幼兒,其問題關注點不同,教師在問題呈現形式上要有針對性,觀察中發問、操作中發問、游戲中發問、思考中發問,都會帶來不一樣的學習推動力。
幼兒集中活動中,教師問題設計要注意避免出現“泛問”現象,不能單純讓幼兒回答“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答案。教師也不可走極端,設計難度太大的問題。如你喜歡科學家嗎?你能夠說說喜歡的理由嗎?前一個問題沒有難度,后一個問題,會讓幼兒感到無所適從。幼兒對科學家并不是很了解,不能說出更多內容。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和投放時,需要對接幼兒認知基礎,以提升問題的適應性。如觀看動畫片時,教師設計問題:你喜歡哪一個人物?這個人物有什么特點?幼兒大多能夠給出明確解答,對人物展開細細解讀。教師要對幼兒給出的答案進行評價,肯定幼兒的積極思考,以激發幼兒參與問題解答的熱情。
教師為幼兒準備問題有貼近性,其調度作用才能體現出來。幼兒開始活動后,整個身心都投入到活動之中,這樣才能形成激發動力。幼兒對問題的理解比較直接,教師設計問題不能太過隱晦。幼兒對問題有選擇性,說明其認知具有差異性,教師對此需要有所認識,以提升問題設計品質。
二、問題設計呈現層次梯度
幼兒生活認知具有差異性,即使是同年齡段幼兒,因家庭生活環境不一樣,生活認知也存在差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對問題進行科學處理,讓問題有更大的覆蓋面,關照到更多幼兒群體。因此,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群體設計不同的問題,這樣才能讓活動順利展開,給幼兒提供不同的思考契機。
問題設計要體現梯度性和層次性,可以采用追問的形式展開,這樣能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有利于形成思維的連貫性。比如參觀畫作,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這些畫中有表現動物的嗎?幼兒很快就能找到相關畫作。教師繼續追問:這幅畫表現了動物的哪方面特點?作者畫得像不像?幼兒對問題進行思考,給出自己的解答。幼兒隨著問題調動思維,能進行專心研究,并逐漸進入問題核心。如果可能,教師也可以讓幼兒自由發問,對哪些畫作存在疑問都可以提出來。這樣,幼兒會認真研究相關畫作,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即使這些問題比較簡單,教師也不能忽視,要細心進行解答,以培養幼兒主動發問的精神。
教師給幼兒投放問題,讓幼兒自然進入問題情境之中,通過分析、歸納等思維過程,逐漸形成答案,這個問題設計便有一定價值。幼兒對問題解讀沒有太嚴密的思路,往往還會出現語無倫次的現象,這是最為正常的,教師不可隨意打斷,而要有足夠的耐心,這有利于培養幼兒表述能力。問題呈現遞進性,符合幼兒認知規律,教師需要建立相關認知,讓問題推進更有條理性,贏得活動組織的主動權。
三、問題設計觀照感性經驗
幼兒直觀思維比較敏感,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妨針對幼兒思維實際,讓幼兒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建立感性經驗。幼兒理解能力較弱,在思考回答相關問題時,很容易陷入慣性思維窠臼之中,不僅會出現所答非所問的情況,甚至還會出現一些滑稽的答案。教師對此需要有正確認識,不能因此譏笑幼兒,而要給予幼兒更多鼓勵。
幼兒進入問題環節后,對問題的理解往往比較直觀,給出的答案也顯得直白,教師對此需要有預判,及時作出評價,給予更多鼓勵,讓幼兒建立答題信心。例如,在為幼兒播放動畫片《龜兔賽跑》之后,教師拋出問題:兔子平時比烏龜跑得快得多,為什么比賽卻輸了呢?幼兒答道:兔子睡大覺了,耽誤了時間。很顯然,幼兒沒有答到要點上。兔子因為驕傲了,所以失敗了。教師繼續追問:兔子為什么要去睡大覺呢?幼兒這才進入到問題核心,對兔子的態度和心理進行解析。
教師為幼兒準備思考問題,而幼兒不會對問題進行深度發掘,這體現了幼兒思維特點。教師要引導幼兒深入思考,找出準確答案。這個操作過程看起來有些麻煩,其實不然,幼兒思維感性特點如此,需要有這樣一個操作過程,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引導,這樣才能獲得預想的結果。
四、問題設計體現發散思維
幼兒感性體驗比較豐富,如何調度幼兒發散思維,這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幼兒具有一定生活認知后,面對思考問題時,需要進行整合性分析,自然需要發散思維的支持。教師此時為幼兒投放一些適合的問題,可以給幼兒帶來更多啟示,促使幼兒順利進入關聯性思考之中,以便建立融合性認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切準幼兒思維現實,找到啟動點,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調度激發作用。
鍛煉幼兒發散思維,這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追求目標。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切中幼兒思維特點,這樣才能進行調度和激發,讓幼兒在廣泛思考中形成學習認知。例如,在教學歌謠《美麗的家》時,在幼兒對內容熟悉后,教師可為幼兒投放問題:我們每一個小朋友都有一個家,你的家是什么樣的呢?你能夠畫出來嗎?幼兒開始行動起來,因為對家里的情況比較熟悉,很快就畫出清晰的輪廓。在展示時,教師鼓勵幼兒講述自己的畫作。幼兒在介紹過程中,需要借助想象進行展示,因為很多描繪出來的東西只有他自己才能看得懂。教師要對幼兒的表現進行鼓勵和表揚,激發幼兒展示熱情,調動幼兒展示的積極性。
教師讓幼兒根據歌謠展開想象,對自己的家庭進行勾畫,成功調動了幼兒的想象思維。在繪畫中,幼兒用特定的方式進行展示,也許其圖畫很潦草,形狀也不規整,但思維是清晰的。教師讓幼兒自己介紹,給幼兒提供思維梳理機會,有利于促進幼兒思維發展。幼兒對自己的家庭有深厚的情感,自然會用心勾畫操作,努力把家庭的美麗展示出來。教師的鼓勵性評價,給幼兒帶來更多信心。教師的問題設計帶有特殊指向,這樣的問題才有應用價值。幼兒對問題有不同敏感性,對熟悉的事物有更多回應,教師抓住幼兒心理展開設計,能提升問題調度效果。
總之,幼兒對一切新事物都充滿好奇,這是重要教學契機。教師不妨利用問題展開調動,讓幼兒主動進行思考,并在不斷交流中夯實認知基礎。教師的問題設計對接幼兒認知,體現梯度性,能夠激發幼兒發散思維,激活其感性經驗,形成嶄新的學習增長點。問題設計、問題組織、問題投放、問題啟迪、問題解讀等環節,都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關注,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問題調度作用,讓幼兒在集中活動中充滿張力。
參考文獻:
[1]李虹.幼兒語言故事創編活動的問題與對策探研[J].成才之路,2018(10).
[2]林世艷.當前幼兒園數學集中活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幼兒教育研究,2019(04).
[3]吳邵萍.從全園性大活動看幼兒園的課程領導力[J].幼兒教育,2019(01).
[4]齊晶晶.幼兒園數學集中教學活動的再思考[J].幼兒教育研究,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