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三妹
【摘 要】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開放,當下社會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二孩家庭。對于很多家庭來說,兩個孩子一起成長是一件好事,但是家中的長子女會認為出現的二胎會掠奪父母的愛,所以他們內心會抵觸二胎的出現。現在的初中生都是05后,在2015年國家提出了全面實行二孩政策,所以現在的初中生家中普遍都是兩個孩子。身為初中生的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指導,使得初中生能夠健康的成長。本文將對二孩家庭中長子女心理現狀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文將重點針對二孩家庭中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展開探究。
【關鍵詞】二孩家庭;長子女;心理健康
初中生在中學期間面臨著中考的到來,學習任務繁重,學習壓力大,加上家中二孩的出現,共享了家長的愛和關注,加上處于青春叛逆期,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導致學習成績落后,與小學時相比,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庭,心理落差都很大。因此,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十分重要,家長和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采用愉悅積極的態度面對弟弟或者妹妹的到來,使得學生能夠在健康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一、二孩家庭中長子女心理現狀
在次子女出生之前,長子女是家庭獨生子女,一定會享受到家庭所有的資源澆灌和寵愛,因此很容易養成較為驕傲、霸道和自私的性格。但是在次子女出生之后,由于資源的傾斜,長子女享受到的物質和寵愛定然會大不如前,在這種情況下,長子女就會很容易對次子女產生一種“敵視”情緒,在生活當中各方面與次子女作對,不利于家庭教育的進行。隨著家中弟弟(妹妹)的出生,已成長為初中生的長子女,正處于青春叛逆的敏感期,這時很容易出現暴躁易怒的情緒,他們會增強對父母的占有欲,和弟弟妹妹爭搶一些東西。他們父母對弟弟妹妹太過關愛,所以會出現敏感嫉妒的心理,用叛逆的行為博得父母的關注。
二、二孩家庭中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改變家長心理觀念
首先,家長應該轉變“大讓小”的心理觀念,家長應該在養育二孩之前和子女一起商量這件事情,給子女一個思考和準備的時間。在二孩出生之前,家長應該多多陪伴家中的長子女,并且向孩子舉正面的二孩家庭事例,幫助長子女去認識到如何做一個友好的哥哥或姐姐,為孩子建立長子女的角色意識。在二孩出生之后,家長可以邀請長子女共同照顧弟弟或妹妹;家長面對孩子出現不好的情緒時也要對其表示充分的理解和重視,以此和長子女共同渡過“弟弟或妹妹”的適應期。
(二)平衡長次子女關愛
在次子女出生之后,對于一些家庭物質的分配不均經常會導致長子女和次子女之間的沖突,而這種沖突通常是次子女占據優勢。所以,家長應該教導次子女學會和自己的哥哥姐姐分享各項物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家長在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尤其是長子女的心理發展。在許多家庭中由于次子女的年齡比較小,家長給予的寵愛比較多,甚至會出現溺愛的現象,這樣不僅會使長子女與次子女之間的矛盾沖突加劇,也不利于次子女心理的發展。家長在管理孩子的時候需要做到公平、公正,使長子女與次子女享受一樣的待遇。當次子女犯錯的時候家長不能夠因為次子女的年齡小而輕拿輕放,也不能夠將次子女犯錯的原因歸結到長子女的身上,使長子女受到意外牽連。當次子女做出一些進步或優秀的事情時,家長也不能過分夸張地鼓勵,使次子女產生飄飄然的心態,同時也要關注長子女的心態,使長子女不因弟弟妹妹的光彩奪目而自卑。另外長子女與次子女的關系應該是親密且獨立的,既不會對彼此產生過度的依賴,也不會彼此之間產生隔閡。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為孩子營造公平、公正的家庭氛圍,可以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塑造優秀的人格,最終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家校共責共育,指導長子女心理健康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師可以和家長建立溝通群,對于二孩家庭,教師給予重點關注,引導二孩家長正確對待長子女的成長。教師在面對初中生的心理教育指導時,可以結合家長更加切實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名學生都有最適宜的一種教育方法,因此,教師和家長務必要充分地了解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生的性格特點,并選取最適合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時代下,二孩政策的開放讓很多家庭喜添貴子,這雖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教師和家長需要正確引導初中生面對弟弟妹妹到來的態度。家長應該給予長子女同樣的關愛,讓子女的態度和情緒回歸理性。教師向初中生灌輸二孩家庭的益處,引導家長欣賞兩個孩子之間的差異,用民主的態度對待孩子,以此使得孩子們健康幸福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謝巧華.全面二孩政策下對“大寶”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0,(24):70+73.
[2]李欣晏.二孩背景下家庭功能與幼兒心理健康關系研究——基于江西省三個地區的調查[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0,36(06):40-47.
[3]趙一博.二孩家庭中一孩的親子溝通改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20.
(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下家庭教育突出問題及對策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QJK267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