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潔
摘 要:極簡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價值觀和世界觀。在幼兒教育教學中,遵循“少即是多”的極簡主義教學原則,突出重點、整合聯系、精簡內容,并強化情感教學,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的真正變革。
極簡主義最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60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原本指一種生活和藝術的風格,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觀者面前為表現方式,讓觀者自主參與對作品的建構?,F在它并不局限于藝術或設計,發展成為一種哲學思想、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它在幼兒教育教學模式中體現為少教多指導,啟蒙式教學,更多關注幼兒性格特點。
一、極簡主義的教育內涵
(一)極簡主義內涵
極簡主義又可稱為”Minimal Art”,最早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而走向極至,意圖消彌作者借著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壓迫性,開放作品自身在藝術概念上的意象空間,最終成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二)極簡主義的教育內涵
極簡主義教育內涵所體現出的“少教多指導”思想有著厚重的國學理論根基?!秾W記》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北砻髟诮虒W中要啟發學生,開闊思路和視野,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讓其自身得到真正的發展??鬃拥摹辈粦嵅粏ⅰ⒉汇话l。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迸c孟子”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都體現了這種教學理念。這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到的:”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重在善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教學理念不謀而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的《學會生存》提到:”我們應該使學習者成為教育活動的中心,隨著他的成熟程度允許他有越來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決定要學習什么,他要如何學習以及在什么地方學習及受訓。這應成為一條原則?!边@些都體現出極簡主義教育內涵。少教不是不教,教師是“教”主體,但更多應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
二、極簡主義在幼兒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運用
“現實中沒有復雜的系統”、“真相不可能復雜”,事情其實很簡單。在工作中,順利完成工作,需要大家目標相同,求同存異。在出現問題的時候,通過學習和溝通,有效解決問題,朝著同一目標一起努力,事情就變得簡單。在幼兒園或學前機構帶班工作中,一日流程、家長溝通、每月主題、膳食等各項工作,初始時學生總覺得很繁瑣、復雜,困難重重。經過校內實訓與校外幼兒機構培訓,掌握重要步驟及其主要操作,將繁瑣工作提煉出重點和要點,對照幼兒園工作手冊一步步實操練習,工作其實很簡單。
三、幼兒教學中的極簡主義策略
(一)尋根溯源,突出重點
突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在幼教教學過程中,不理清目標和重點,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當中,一定要突出重點,使得學生完全理解工作任務,指導學生掌握任務分解后的要點,以及完成后需要達到的工作成效。例如兒童傳統游戲設計中,讓學生理清傳統游戲的意義和內涵,突出兒童傳統游戲當中體現的文化自信尤為重要。
高職幼兒教育專業的課程更側重學生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深入的學科專業知識建構并不是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實操部分比理論知識所占比重更大。在進行課程教學設計時,需要整合,突出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精講理論部分的課程內容。
(二)貫徹連續性和整合性
教學工作都有連續性。在幼教專業具體教學中,掌握課程之間內在連續性,并適當整合課程內容至關重要?!队變簣@五大領域活動與指導》、《兒童衛生與保健管理》、《兒童游戲與設計》,這些看似獨立的課程,相互之間都有聯系與前后銜接的問題。需要幼兒教育專業學生構建知識鏈接。教師通過課程知識點與跨學科知識點的串聯,指導學生,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內存,學生就能更好的融會貫通。專業教師之間通過多次研討和集體備課,一起磨合,共同開發教材與講義,將課程之間前后續內容很好融合、銜接起來,學生理論與實操能更好結合,教學效果和成效提高顯著。
(三)精簡內容,強調情感教學
對于幼兒來講,教學中情感釋放更能增強其代入感。在幼教專業教學中,需要不斷激發學生情感的投入,激發興趣,獲得體驗感和成就感。布置任務時要盡量精簡,使得學生有更多發揮的余地,啟發式教學與活潑式課堂能更大程度上激發幼教專業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結論
將極簡主義思想理念應用于幼兒教育教學中,就不會感到由于生源的變化而疲于應對,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和更多的動力,也能真正體現出幼兒教育本質—--根據每個幼兒的特點,少教多指導,化繁為簡,從而最大程度上開發幼兒整體素質,為幼兒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捷克 ] 夸美紐斯:大教學論 [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1984.
[2]李毓秀.弟子規[M]. / /中國封建蒙學文化 評述·附錄.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
[3]黎靖德.朱子語類·卷 7[M].北京:中華書 局,1986.
[4]李贄.焚書·童心說[M]. / /中國啟蒙教育 史資料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汪劉生: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審美過程 [J].教 育理論與實踐 .1990(1):16-21.
[6]王文鳳.國學啟蒙教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 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1(7).
[7]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 [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3.
[8]張同柏:教學審美的內涵、表征和取向 [J].當代 教育與文化 .2013(4):31-35.
[9]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 [J].復旦教育論壇 .2014(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