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芳
摘 要:在小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一階段學生平時養尊處優,同時學習的壓力較大,因此通過開展體能訓練,提高小學生的體育素質能夠確保學生的抗壓能力。然而在小學階段的體能素質的提升往往被家長教師所忽視,這也導致小學生的體育素質不斷下滑,而在信息技術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之下,學生的體能鍛煉時間也在不斷被壓縮,嚴重威脅到體能素質的強化。本文就小學生體能素質在學校、家長、社會影響下的提升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生;體能素質;學校;家庭;社會
在科學技術水平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之下,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地加快,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埋頭讀書,缺乏相應的體力活動,導致學生的體制不斷下降,這也不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更會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惰性。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注重這一階段的小學生體能素質教育,并且運用科學的手段來均衡學生的體能素質以及健康意識發展。
一、影響小學生體能素質因素
(一)課業負擔重
在升學壓力的背景之下,小學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往往學業負擔過重,這也導致學生體育鍛煉以及休息的時間被嚴重擠壓,造成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不斷下降。在實踐的過程中,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正確處理好學生體育健康本質與課業負擔之間的矛盾,最終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
(二)場地不足
在開展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場地以及設施器材都是必要的條件,當下小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往往缺乏相對應的物質條件以及基礎,場地以及設施條件十分匱乏,這也會影響小學生體能素質的提升,而由于學校的體育經費不足,因此對于活動場地的資金投入較少,導致學生的體能素質無發展空間。
二、小學生體能素質在學校、家庭、社會影響下的提升路徑
(一)開展課外活動
體育課程是學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有效方式,作為體育老師就要具備專業的體育知識,同時也應當履行教師的道德職責,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小學生的體能素質,除了上好體育課之外,教師也可以跟隨學生進行活動,通過巡查學生的體育運動情況,及時糾正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錯誤姿勢,最終完成體育鍛煉以及提高學生體能素質的目的[1]。學校的課外活動也應當豐富多彩,不必拘泥于各種形式,只有能夠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即可,學校應當加大對于這一方面的投資力度,通過購置一些課外活動的器材,從而滿足學生體能素質提升的需要,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活動環境中享受體育訓練的樂趣。
(二)興辦校外體育組織
首先,政府可以大力發展以不同形式以及性質的青少年體育健身中心以及訓練營等體育組織,通過豐富學生的校外體育內容以及形式,在節假日中既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從體制以及機制層面出發,保障和推動青少年體育運動,增強青少年的體質,最終完成提高小學生體能素質的根本任務[2]。其次,也應當充分發揮政府在小學生體能訓練過程中的主導責任,充分體現體育活動的公益性,加強對于體育場所的投入力度并且完善與之相對應的政策法規,充分發揮政府的經濟杠桿作用,使得一些經營性活動場所向學生進行免費開放[3]。相應的事業單位也可以開放其體育設施資源,學校的體育場館也可以在節假日向青少年開放,同時在國家公益金安排的過程中也可以留一部分的資金用于活動場所建設中,也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開辦青少年體育活動場所,從而為提高小學生體能素質創設合理的條件。最后應當完善社區的建設路徑,充分考慮青少年這一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在設施布局以及器材配備方面出發,為青少年提供社區健身條件,使得青少年能夠利用課后時間以及節假日展開體育鍛煉。
(三)關注學生興趣
在小學生體能素質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體育課程訓練,體育課程訓練的涵蓋范圍較廣,例如柔韌度訓練、耐力訓練等等,無論采用哪種體能訓練方式,作為教師應當結合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身體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興趣愛好出發,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能訓練之中,同時也能夠在訓練的過程中獲取趣味性運動收獲,從學校體能技術訓練這一層面來看,如果僅僅是進行單一的訓練強化,那么在反復的訓練之下,學生勢必會感受到枯燥無味,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的訓練積極性,這時候教師應當引入興趣教學法[4]。例如在進行平衡力訓練鍛煉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呼啦圈運動的方式,將學生安排到不同的小組之中,小組成員可以輪流擔任小組長,并且組織小組展開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也能夠記錄每一位組員的體能訓練情況,只有在這種訓練形式之下,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體能訓練興趣,最終形成競爭性的訓練環境,這樣不僅僅能夠鼓勵學生參與到體能訓練之中,同時也能夠確保小學生體能素質提升的效果[5]。
(四)注重家庭教育
家長可以通過采取多種有效手段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向上的體育觀,培養他們健康、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學生的體能。比如,家長可以每天早上定時叫孩子一同到公園里晨跑、鍛煉。在鍛煉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教育孩子:每天鍛煉一會兒,能夠打造健康、硬朗的身體。最關鍵的是,類似這樣的晨跑、鍛煉,家長必須帶領孩子持之以恒。長此以往,孩子可以受到鼓舞和帶動,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三、結束語
小學階段往往是學生身心成熟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開展體育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育,最終確保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反應能力以及協調能力,增強學生的耐力,對于提高小學生這一階段的身心健康有著十分明顯的作用,通過注重小學生的體能素質,并且充分發揮家長、家庭以及社會的作用,能夠為小學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曾人杰,葉衍青,吳秀琴.“健康中國”背景下體能訓練干預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實證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20,34(02):151-155.
[2]金衛峰,黃士雷.小學生體能素質追蹤研究及對策探討——以松江區中山小學2013級學生為例[J].僑園,2019(06):172-173.
[3]呼愛蓮,崔萬菊,姜嬋,馮素潔.體能素質“課課練”對提高小學生體質的理論探析[J].體育風尚,2019(06):296.
[4]張娟.從創新開始? 落實體育鍛煉——基于創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探究[J].新課程(中),2018(10):23.
[5]高春堯.小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及對策——“樂學式”教學模式的探究[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8(09):28-2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