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淼
摘 要:要在教學上取得成功,必須要合理地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這要求我們首先要合理運用期望效應,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其次,運用動機原理,以一顆真誠的心去了解學生,從學生的特點、特長、優勢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教學;心理;促進
一、合理運用期望效應,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促進教學
自信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必備素質,有實驗表明,一個人的自信心越足,做事情的成功率越高。英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美國一所小學做實驗,以18個班的學生,作了預測未來的測驗,然后把具備“最佳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交給老師。這種暗示堅定了老師對這名單上的學生的肯定。使這些原本是隨意指定的學生感到異樣的自信、自尊、自愛,敢于提問、回答。8個月后復試,這些學生不但在學習成績和智力表現上均有明顯進步,而且在興趣、品行、師生關系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進步。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合理運用期望效應對教學有重要的意義,既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讓學生學會自主、自強、自信、自立,還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態。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我堅信每個孩子都是一棵花苗,有一天總會開花結果,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去激發學生的潛能。
每當我接到任何一個新的班級,我都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不會像一些老師那樣,通過前教師對孩子的了解,對一些孩子進行不良的定向評價,學習很懶的,行為很壞的,用歧視的眼光看待他們。我要做的是讓那些對自己失去希望的孩子,重新執起充滿動力的船槳,飄起希望的風帆。我會對他們說,我喜歡我們班上的每一個孩子,我相信你們都是一樣棒的,沒有哪位同學比別人差,比別人笨。即使以前的學習成績不太理想,但是只要努力,一定會取得進步!就這樣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就在這些鼓勵中慢慢培養起來。
二、運用動機原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教學
康布斯認為,個體的行為基本上是由他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知覺而定的。因此,要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不能只從行為表現上加以矯正,而必須設法改變他們的知覺和信念。在平常的教學中會發現,對一些學習懶惰,成績差的學生,用各種指責處罰的方法對待他,并不會讓他有任何的改變。要讓學生有進步,必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決于學生學習的動機。在實際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強烈欲望。
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等心理特點組織教學,努力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接受老師的知識。例如,在一年級的計算教學中,計算對于孩子來說是多么的枯燥無味!怎樣才能讓孩子享受計算的樂趣呢?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了克服學生學習的困難,我一方面,運用情境的教學,以講故事的形式把學生帶進一個生活王國里面,這個王國里面有人物,有情境以及他們之間發生的一些故事,學生們為了更清楚這個王國的故事,津津有味地進入到了學習中。另一方面,我根據孩子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把數字和圖片結合起來,極大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運用形象記憶的方法,讓學生把計算方法牢牢地印在腦海中。
其次,要加強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對學習意義的認識,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學,為什么而學,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我們要進行啟發式教學,重視學生的思考過程,讓他發現自己在學習中的成長,學會思考問題,體會學習的意義與價值。另外,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到通過學習可以更健康快樂地成長,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把握注意的規律,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促進教學
(一)靈活設計課堂形式,提高學生注意力
課堂形式單一,很容易造成學生身心疲勞,從而轉移注意力。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想方設法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如:課堂上的小游戲、小表演、猜謎語、小活動等這些環節都能很好的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在《前后》一課的教學中,選幾個同學進行模仿。先讓學生戴上頭飾,扮演各種動物,再讓表演的同學說一說自己在隊列里的位置。下面的“評委”比較他們誰說得更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高,并且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一年級學生年紀小,自我控制力差。當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時候還可以運用事先約定好的一些口令組織教學。同時還要求一年級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一年級學生年紀小,自我控制力差。具體做法是:教師說“1、2、3”,學生馬上做出回答“我坐好”師:“小眼睛”生:“看黑板”等。也可自編兒歌激發學生興趣、組織教學。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區分內容的重難點,精心剪裁和合理安排,對于難點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有意注意,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交替進行,讓學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永不倦怠。
綜上所述,巧妙地運用心理學知識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必須做有心人,善于利用心理學的相關規律,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和理性,把心理知識通過各種途徑貫穿在教學之中,為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大大地促進教學。
參考文獻
[1]肖戈,從羅森塔爾效應談培養教師最基本素質的途徑,延安大學學報,1993(03).
[2][美]奧蘇伯爾著,佘星南等譯. 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