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強 王小玲
摘要:當前一些地區存在的“賣土”“盜土”等行為,不僅破壞了基本農田和生態環境,還使得農民利益受損。這些現象直接反映出基層短期逐利與新發展理念之間的沖突與背向,間接折射出地方基層治理缺少準備和前瞻以及失序等問題。農民的各種行為(合法或非法)是在一定的社會結構、制度環境以及資源稟賦、社會關系等條件下的反應和選擇。除了如“賣土”“盜土”等違法行為以及失范失序的邊緣性違法違規行為如土地撂荒等,也有一些違規失范行為源于地方政府的行政要求,如下發通知要求“退果/苗/塘還糧”“退林還耕”等。這些現象和問題往往具有隱蔽性和模糊性,缺乏具體的法律調整,而政府又監管不到位或者難到位,使得個別地區土地等資源利用無序和失范。要想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部門進行深度思考、高度重視以及進一步規范、引導,補齊責任主體監管不到位和治理能力不足的短板、明確各利益主體間的責權利邊界。
關鍵詞:城鎮化;農村;土地管理;問題探析
引言
加強農村承包地日常管理與服務,推進農村土地承包信息化建設。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權利、登記記載權利、證書證明權利等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增強土地流轉、調處土地糾紛以及補貼政策、征地補償、抵押擔保等管理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加快建設農村承包地管理信息應用平臺,強化農村承包地信息跟蹤調查和日常變更,全面及時掌握承包地變化信息,推進承包地數字化、精細化管理。
1農村土地資源情況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人口數量眾多,人均土地占有量0.54公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被聯合國列為土地資源匱乏國家之一。而且我國山地、荒漠較多,人均耕地面積1.4畝,位列世界126位以后,耕地資源較為缺乏。在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較少的情況下,存在嚴重的土地浪費問題,不僅造成土地毀損,同時也對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影響。我國經濟正處于發展階段,一些地區為了追求城鎮化率,加快建設速度,對土地資源粗放利用,造成嚴重的浪費和破壞。比如一些地區為搶抓項目,在建項目尚未完工,又立馬開工新的項目,多項目同時進行,導致土地資源在短時間內快速消耗。城鎮建設管理部門需要肩負土地管理責任,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先進的土地管理方式方法。政府要加強對土地的監管,從土地資源利用入手,做好土地資源規劃,積極引導人們參與到城鎮化建設和開發中,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城鎮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率,讓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
2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土地管理面臨的問題
2.1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部分地方政府在推動本地經濟發展過程中將重點放在建設主題公園或者經濟開發區等方面。根據相關數據,從20世紀末到現在,我國城鎮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由于規劃不合理的問題,導致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一部分土地資源出現浪費的情況,不少被浪費的土地還是肥沃的耕地。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部分耕地被用于其他用途,失去了原本的農業生產作用,給農民造成經濟損失。此外,由于某些建設單位的經濟問題,導致一些被占用的土地長時間處于閑置或停工狀態,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2.2土地流轉無序。
在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流轉無序的情況,一是由于土地分散,難以連片流轉。土地零碎化已經成為流轉過程中的主要問題,自實施家庭承包制后,為保證公平,分地根據土地等級、距離及肥沃程度平均劃分,導致每個家庭地塊較多,存在布局分散、面積小的問題,對于農地經營流轉造成了制約。二是政府引導不足。土地流轉需要有政府進行引導,應根據國家政策方針,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引導農民有序規范的實現土地流轉。但當前農地流轉比例較低,仍處于自發性階段。三是土地流轉后用途監管不到位,原有耕地流轉造成的耕地非糧化、農用地流轉后成的非農化問題,已成為流轉過程無序的最終表現形式。
2.3農民參與度較低
被占用的大量土地資源中包括部分耕地,導致我國糧食減產。農民則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導致經濟收入逐漸減少。農村沒有良好的就業機會和條件,土地被征用后,農民沒有了經濟來源,面臨再就業的問題,這種連鎖反應會導致農民對城鎮化建設的參與度較低。
3改善建議
3.1調動農民參與規劃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合理使用土地資源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社會快速進步,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使得土地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的問題更加明顯,土地管理相關人員需要引導農民主動參與到土地管理當中,提高農民參與土地規劃的熱情,使人們明確了解到城鎮化建設的作用,避免出現誤會。除此之外,政府需要提高宣傳力度,利用活動或者宣傳手冊等方式,使農民可以及時掌握城鎮發展動態與進程,了解其中的具體信息;還可以借助新媒體渠道,如微信、抖音等做好宣傳,確保土地管理過程科學化、透明化、合理化;還要進一步完善監督管理制度,通過有效的監管方式,避免再次出現違規違法問題,有效利用土地資源,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3.2完善征地補償。
土地作為農民賴以生存的要素,征用土地與農民未來生活息息相關,應當完善征地補償,以解決征地難的問題。政府應當進行公共利益認定,舉辦聽證會,以此了解農民意見。通過討論的方式確定大部分人所認定的公共利益,嘗試利用自由交易方式,使農民能夠自愿交出土地,保證雙方意見一致。如若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則可引入第三方機構認定價格,尋求替代方案。并且,在征收過程中,嚴格執行費用補償倍數計算模式,根據法律規定進行補助費分配。但是,在實際中一年銷售額無法確定,倍數標準幅度較大,法律規定土地補償費差異較大,在實際操作中為避免農民追求最大化利益盲目投資搶種搶建,應規定在征用中附著物補償參考前一年農業、建筑、林業標準,明確種植密度與建筑面積。對于農民人為的補償不公平,可在參考建筑施工定額情況下,對補償標準一年調整一次,結合實際情況提高補償標準的合理性,以獲得農民的支持。另外,在支付土地征收補償中,強化補償費監管,從財政部門直接將資金發放至銀行卡,直接補償給農民,且定期進行公告,避免產生不合理分配情況。
3.3要做好農村土地資源的規劃、利用與管理,實現農村土地的價值與效益。
馬克思明確指出,“土地是一切生產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是農村發展的根本性要素資源和載體。農村的發展、農民的生計都依賴于土地的產能以及合理利用。農村土地如何盤活,如何避免被侵占、破壞,如何合法合理地規劃、利用,進而實現其經濟、社會、生態價值,是當前農村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村民自治組織有責任和義務規劃、利用、保護以及管理好鄉村的集體資源資產。同時,縣級政府部門在土地利用管理過程中應當發揮引導和激勵作用,給予村民委員會參與的空間,增強村民委員會的領導能力和行動能力,鼓勵其盤活、用好農村的資產資源,實現農村土地要素資源的分類管理與高效利用。
結束語
土地管理在城鎮化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還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所以在后續的土地管理工作中,需要結合土地實際情況,采取完善科學的管理措施應對現階段出現的問題。在土地管理的過程中,注重保護農民的土地所有權,適時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不斷提升土地的集約化水平,調整人口、土地和經濟產業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新土地管理法新在哪?[J].國土資源,2019(09):8-11.
[2]張意茹.農村土地規劃與管理中的問題及措施[J].住宅與房地產,2019(24):218.
[3]董秀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9(06):236.
[4]張亞男,李永樹.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管理系統設計與開發[J].測繪,2019,42(01):28-30.
[5]胡桂娟.淺議規范農村土地確權檔案管理工作的措施[J].山西農經,2019(01):67-68.
陜西華源房地產資產評估咨詢有限公司 陜西 西安 7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