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馨 曾濤 鮑舒靜 陳曉軍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上海 200091)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中指出“發揮紀委監委專責監督作用,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而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必須建立健全廉政風險防控機制,提高醫院職工的廉潔意識,要采取強有力風險管控和監督評價措施。本文以F醫院審計報告中提出的審計問題作為風險評價依據,對該院采購中心業務流程自評的風險等級的評定進行了探討,并進一步提出了改進的措施。
內審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行使監督職能時各司其職、各有特點,但若是各自孤立,那么整個監督體系就會出現監管漏洞,導致監管不周密、不深入、不到位。作為醫院經濟運行監督部門——內部審計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如何發揮各自優勢,預防和治理腐敗,是廉政風險防控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文根據業務管理部門、內部審計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不同的職責劃分,建立了聯動監督機制,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內部審計、紀檢監察、業務管理部門聯動示意圖
在聯動機制中,內部審計與紀檢監察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兩者既有共同性,又有不同的側重點。從共同性來說,內部審計和紀檢監察都是作用于醫院內部監督控制,通過一定的手段發現問題、控制問題,從而將內部運行的風險最小化;從側重點來說,內部審計側重技術防控,對部門中不同業務和控制進行獨立評價以確定該業務是否遵循制定的制度和流程,是否合法合規,是否實現部門目標。而紀檢監察強調制度防控,著力于梳理廉政風險點,提出廉政風險防范措施,強化制度建設;著力于重大問題決策、重大項目投資決策等“三重一大”事項的監督。
隨著醫院內部控制建設的不斷完善,風險防控可以精確到不同部門、不同業務甚至是某個環節所對應的崗位。醫院管理部門、內部審計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通過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構成“三位一體”的監督管理體系,既強調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又存在外部監督,構筑多道防線,并更加強化自我約束管理,真正能夠在機制體制上做到化解廉政風險,優化廉政風險防控建設。
紀檢部門在開展監督監察工作時,往往風險事項已經發生。而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逐漸從對財務事項的驗證,擴展到運用風險管理技術和模塊評估管理和決策的效果,使工作重點從事后的審計職能向事前規劃、事中監控的管理職能轉移,實現管控關口前移,提高事后反映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合理性,使醫院管理者看清楚、看明白,實現醫院資源的有效配置。審計也在該監督體系中發揮“審計監督、完善治理、增加價值”的核心作用。紀檢部門通過審計發現的突出問題進行“因題適宜”的介入,不但能夠更快地了解該科室的業務流程,也能在風險事項發生前將其納入管控范圍。
本文以F醫院采購中心的業務流程為例,總結分析內部審計在廉政風險防控建設中的實踐應用。2019年初根據醫院紀檢監察部門的要求,F醫院采購中心對其相關業務的崗位權力及其對應的廉政風險點進行了風險自評,在“廉政風險自評表”中,新增物資耗材、試劑引進日常物資耗材、試劑采購管理物資試劑驗收及發放物資試劑及設備家具采購申請審批及執行設備、家具類固定資產驗收設備、家具類固定資產采購管理等工作的風險等級都被評定為中度。
首先,從審計角度出發,參照醫院內控手冊中對采購中心業務涉及的風險定義和風險量化評估指引,采購中心的業務可劃分為6類相關風險,按其類型進行編號依次是“F1-制度缺失風險”“F2-廉政風險”“F3-操作風險”“F4-采購管理風險”“F5-合同管理風險”“F6-物資管理風險”。2019年度,由內部審計牽頭開展并涉及采購中心業務的項目主要包括專項審計和“2018年度預算執行和財務收支審計”,共提出13個審計問題。依據風險編號和其定義,并結合內部控制建設期間通過訪談明確的崗位名稱,對13個審計問題進行風險類型及對應崗位評定,詳見上頁表1。

表1 風險類型及對應崗位評定表
其次,我們對風險編號出現的頻率進行定義,編制風險頻率定義表,以2019年度提出的關于采購中心的審計問題為標準,例如:2019年對采購中心提出的審計問題總數設為N,其中被判定為“F3-操作風險”的審計問題數量為N1,則(N1/N)*100%就是風險頻率。依據內部審計工作經驗及內控手冊中的“風險量化評估指引”,定義將“一年涉及同類風險的問題超過總數的50%”對應“極高”風險頻率,相應分值為5分,風險等級為“重大風險”,以此逐級遞減,見表2。

表2 風險頻率定義表
對上頁表1和表2做進一步風險頻率分析,詳見表3。由審計發現采購問題的主要風險類型來看,風險等級評定從高到低依次是“F3-操作風險”(高風險)、“F1-制度缺失風險”(中等風險)、“F2-廉政風險”(低風險)。

表3 風險頻率占比表
結合風險類型及對應崗位評定表(上頁表1)和風險頻率占比表(表3),我們明確:2019年度F醫院采購業務涉及的審計問題對應風險等級最高的是“F3-操作風險”;“F3-操作風險”相對應的崗位出現頻率從高到低依次是采購員5次、醫學工程師1次和庫房管理員1次,即采購員崗位存在的“F3-操作風險”最高。故從內部審計的角度審視,應將采購員崗位在內控手冊中對應的采購流程,包括采購中心“廉政風險自評表”中職權名稱為“日常物資耗材、試劑采購管理物資試劑及設備家具采購申請審批及執行設備、家具類固定資產采購管理”的三項風險等級提升至高風險。
針對風險等級最高的采購員崗位,內部審計及紀檢監察兩個科室應從自身職責出發,對其進行嚴格的風險把控,通過聯動機制對采購中心的采購流程及相關高風險崗位進行“管理再管理”“監督再監督”。從內部審計的角度出發,可以結合現階段醫院已有的信息平臺建立全院多科室聯合線上審簽流程,如“經濟合同審簽流程”等,明確醫院采購流程中各個科室的審核職責,從而對醫院各類采購管理的可執行性、合規性和有效性進行全方位管控。
從紀檢監察的角度來說,紀檢部門也可通過內部審計開展的一系列專項審計所反映出的信息,加強對監督對象更客觀、全面的了解,作為監督對象“廉政”“勤政”的重要依據,加強監督對象的廉政教育和廉政監督。根據內部審計在后續的整改追蹤中遇到的阻礙以及審計問題涉及管理層面缺乏剛性和強制性時,因紀檢監察具有“鐵腕”手段,也可助力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監督,以彌補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監督的手段剛性不足的局限,有針對性地開展廉政宣傳教育或更深入地調查問題。
總之,一方面,內控風險評價是一個綜合性極強、需要多方長期合作的管理方式。上述案例中,相關審計披露問題僅由內部審計一方進行風險判斷,顯然存在主觀性、嚴謹性和認同度的問題。由于現階段公立醫院基本都已完成內部控制建設、后續內控評價及風險管理審計的開展以及聘請第三方專家加入等方式,可以多角度、多形式地提高其風險評定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廉政風險防控的建設不僅僅是個別職權的問題,更多的是牽涉到科室甚至是醫院管理層面的多重風險控制。因此內部審計在聯動機制中所展現的內部價值,不僅能夠為各個部門提供制度建設和完善的建議意見,還能夠促使醫院整體上不斷完善管理決策、內部治理等,成為醫院廉政風險防控建設中的“增值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