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寧 王長濤(高級會計師) 尹琪越
(1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青島 266590 2山東職業學院財務審計處 山東濟南 250104 3山東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山東青島 266590)
高校資產是指學校占有和使用的,依法確認為國家所有,主要用于高等教育事業(教學和科研)發展的資金、實物或無形的可以計量的經濟資源的總和,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對外投資。近年來,山東省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事業的投入,加快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截至目前,僅“雙一流”建設獎補資金一項,省級財政已累計投入了35億元,高校資產規模迅猛增長。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教育廳先后針對資產配置、資產使用及收益、資產處置、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等制定實施了與資產管理相關的規章制度及工作規程,對進一步加強高校的國有資產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為進一步規范和加強高校資產監管,促進資產科學配置、有效利用,有效發揮政府對高校教育規模、結構和效益的良性發展引導作用,亟需構建高校資產配置效率的評價體系,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推廣。
評價指標的設置與評價目標、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方法具有直接相關性,應確保所設置的指標能對高校資產配置效率進行系統有效和綜合全面地反映。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基于高校集教學、科研、管理和經濟活動于一體的特點,評價指標的設置要注重與高校相關職能部門評價職能、評價主體使用資產的投入產出以及財政部門財政預算績效目標的關聯性。
評價指標的選取與設計要兼顧高校之間、院系之間的共性與特性,在避繁從簡的同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盡可能準確反映出高校資產管理的綜合特征,既要避免指標間的相互重疊,又要避免指標信息的遺漏;既要保證評價方法的簡明易懂,又要保證評價結果的可靠性。
評價指標的設置要充分考慮指標的可測性和可比性,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為優化高校資產配置政策制定和科學管理服務的,指標選取的量度和方法必須統一。指標數據要便于收集或核算,選擇指標時要充分考慮能否進行量化處理,能否在量化后的指標數據中獲取充足信息;不可量化的指標,能否用定性的描述進行指標數據獲取,以便于后續的比較和分析。
高校對資產配置效率進行評價的目的是通過評價這種方式,實現學校資產配置的進一步優化,充分發揮國有資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文通過借鑒社會評價通常采用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參數評價與經驗判斷相結合的方法,并結合高校資產配置和評價對象的特點,提出了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絕對量與增量相結合、正向加分激勵與反向減分約束相結合的資產配置效率評價方式,并從資產基礎管理、資產運行效益、資產使用獎懲激勵等三方面,構建了高校資產配置效率評價指標體系。
高校作為以教學科研為主的單位,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創新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重大發展需求、引領社會發展。高校評價指標要根據學校各二級單位在學校發展中的定位、任務、學科的不同實行分類設計,增強評價的公平性和科學性。在設計評價指標時既要反映單位基礎的資產管理效率和水平,又要突出反映單位使用學校投入資產的產出情況。學校各二級單位評價得分=a×50%+b×50%+c,其中,a為資產基礎管理得分,滿分100分,主要為管理體制機制、日常業務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基礎工作;b為資產運行效益得分,以(產出/投入)比值最大的單位為100分,其他單位按比值大小依次確定得分;c為獎懲得分,滿分20分,主要為資產管理改革創新、資產管理工作量、捐贈資產量、科研經費購置資產量等。
1.資產基礎管理指標。資產基礎管理工作可分解為管理體制機制、日常業務管理、信息化管理三個方面,通過對單位資產管理組織領導、人員配備、制度規范、資產管理各環節、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評價,能有效反映單位資產管理能力和資產運行環境,該部分指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其中,管理體制機制主要考慮單位是否建立相應健全、科學、有效的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從組織領導、人員配備、制度建設3個二級指標考慮,下設6個三級指標;日常業務管理從資產管理的關鍵環節——購置、使用、處置情況3個方面進行分析,下設14個三級指標;資產管理信息系統是提高資產管理水平的關鍵抓手,是促進資產管理規范化的重要手段,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使用情況可以反映出一個單位的資產信息化管理水平,下設4個三級指標,具體見表1。

表1 資產基礎管理評價指標構成
2.資產運行效益指標。資產運行效益指標是單位資產配置效率評價指標體系的核心,是反映單位使用及占有學校資產效率的指標。通過該指標,可以了解學校各二級單位使用、處置學校資產的效率和效益,即學校對各單位的資產投入和單位的產出情況,從占有量、產出量兩個方面進行定量統計分析。其中,占有量主要通過單位使用教學科研設備情況和學校公用房屋情況來反映,下設4個三級指標;產出量主要通過單位本科教學、研究生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情況來反映,下設4個三級指標,具體見表2。

表2 資產運行效益評價指標構成
3.獎懲指標。為突出學校資產配置的績效導向,發揮政策引導、評價激勵作用,設置獎勵指標和“一票否決”指標。其中,獎勵指標包括資產管理創新研究、資產管理工作量、科研經費購置資產量3項,目的就是鼓勵單位注重理論研究,積極參與試驗儀器設備自制改造、技術轉化等創新實踐項目;通過評價資產管理人員工作量調動工作積極性;鼓勵單位教職工利用自己的科研經費購置資產,促進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一票否決”指標包括擅自處置學校資產;擅自出租、出借學校場館、場地、教室、宿舍等房屋土地類資產;發生資產損壞、丟失、火災等安全責任事故,造成資產重大損失的;使用辦公用房超標等,對有上列行為之一的單位直接評價不合格,實行一票否決制。具體見下頁表3。

表3 獎懲評價指標構成
2020年1月1日,山東科技大學印發《山東科技大學教學科研單位考核暫行辦法》(山科大黨發[2020]1號),對學校各教學科研單位進行考核,其中,對各單位資產使用管理情況的評分占總考核分值的2%。在對各單位資產使用管理情況進行評價賦分方面,借鑒了本文的資產配置效率評價體系。
教學科研單位資產占有量由兩大部分構成,分別是教學科研設備占有量和房屋占有量,這兩部分的賦值分別為30分和70分,即所占比重分別為30%和70%,如此賦值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房屋占有量與教學科研設備占有量相比,對產出量有更大的影響,而是因為近幾年學校各二級學院單位的教學科研用房比較緊張,所以我們通過提高房屋占有量在單位資產占有量中的比重,來達到通過衡量資產使用效率調配房屋資產的目的。所以,在推廣應用時,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科研設備和房屋在占有量中的比重。
教學科研單位資產占有量評價得分=(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20)÷生均教學科研設備最高值+(教學科研設備新增值×10)÷教學科研設備新增最高值+(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40)÷生均教學行政用房最大面積+(生均實驗室面積×30)÷生均實驗室最大面積。按照上述教學科研單位資產占有量評價得分公式,學校自動化學院的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最高,因此按照最高值賦最高分的原則,自動化學院的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評價得分為20分,測繪學院的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評價得分=(測繪學院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20)÷自動化學院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14.54(分)。同理,可以依次得到測繪學院的教學科研設備新增值、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生均實驗室面積的評價得分,分別為6.27分、29.03分、17.83分,測繪學院的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教學科研設備新增值、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生均實驗室面積的評價得分相加,即得測繪學院的資產占有量評價得分為67.67分。按照上述計算公式和方法,我們可以得到學校所有教學科研單位的資產占有量評價得分,并根據其得分情況,準確地掌握各單位資產占有量情況以及學校資產在教學科研單位中的分配情況。
教學科研單位產出量評價指標由本科教學、研究生培養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情況等一級指標;專業建設、課程資源、教師教學發展及教學研究與教學成果、實踐教學與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運行管理與質量監控、研究生培養、學科建設、科研項目、科研論著、科研獲獎和成果、科研平臺、社會服務等二級指標構成,具體見表4。

表4 教學科研單位資產產出量評價指標構成
教學科研單位資產產出量評價得分=本科教學評價得分×0.4+研究生培養及學科建設得分×0.3+科學研究得分×0.3。學校在實際工作中,應結合各自實際進一步制定詳細的考核內容和考核標準,以便于責任部門根據內容標準進行賦分。以測繪學院為例,本科教學、研究生培養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三部分產出量的得分為36.58分、28.79分、26.51分,三部分得分之和即為資產產出量評價得分91.89分。
教學科研單位資產配置效率評分=a×50%+b×50%+c,其中,a為基礎管理工作得分,由資產處根據各教學科研單位提供材料和實際情況賦分;b為資產運行效益得分,由資產處、教務處、研究生工作部、學科辦、科技處、社科處根據考核內容和標準分別賦分,以此確定各單位的資產占有量和產出量,(產出/占有)比值最大的學院為100分,其他單位按照比值大小依次確定得分;c為獎懲得分,由資產處根據各單位提供的支撐材料和實際情況賦分。以測繪學院為例,根據賦分和計算情況,測繪學院的基礎管理工作得分為100分,即a=100。資產占有量評價得分為67.67分,資產產出量評價得分91.89分,其產出比為1.36,換算成百分制為83.54分,即b=83.54。獎懲得分為13.85分,即c=13.85。合計分為a×50%+b×50%+c=105.62(分)。
按照上述方法將所有教學科研單位的資產配置效率評分計算出后,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出各學院資產配置效率的情況。該結果可以作為學校核定各單位本年度績效獎勵,下一年度新增預算的重要依據,也可為學校層面制定科學決策、優化資產配置提供有力數據支撐和導向。
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與政府采購相銜接,既是高校等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資產配置效率的重要舉措。高校等行政事業單位可以通過構建資產配置標準體系、規范資產預算編制流程、推動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信息系統集成化等措施,實現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的有機結合,其中,資產配置應當堅持保障需要、節儉適用、節能環保和從嚴控制等原則,資產配置的標準應當明確資產的數量、價格、性能以及最低使用年限等。山東省財政廳近兩年先后制定了《山東省省級行政事業單位通用資產配置標準》《山東省政府集中采購目錄及標準》,下發了《關于2021年省級行政事業單位通用資產配置預算管理相關事項的通知》《關于2021年省級政府采購和政府購買服務預算編制及執行的通知》,健全了預算標準體系和資產配置標準體系,優化了政府采購營商環境,提升了政府采購績效,進一步規范了省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配置,從運行效果來看,這無疑是深入推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結合的有效措施。
健全完善國有資產績效評價體系,實現對國有資產的績效管理,可以為資產配置的合理性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可以根據評價結果來調整資產配置,對資產使用效率低且績效差的單位可以減少其增量配置甚至存量配置,而對于績效好的單位則可以優先配置其所需資產。高校等行政事業單位在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績效評價制度和評價體系時,應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靈活采用和調整指標體系,堅持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預算管理相結合,堅持分類評價與綜合評價、日常評價與年度評價相結合,通過構建并不斷完善多元化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科學規范、客觀公正、合理可行的評價方法,真實全面地反映和評價本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績效,并在評價中不斷總結經驗、查缺補漏、完善體系。為加強山東省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提高資產使用效益,山東省財政廳發布了《山東省省級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暫行辦法》,采取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相結合的原則,統籌資產管理重點領域和日常管理,圍繞預算配置、存量資產盤活、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科學設計評價指標,邁出了建立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資產管理績效機制的重要一步。
財政部門要創造條件,探索建立并不斷完善不同行業主管部門之間的資產共享共用和調劑機制,各部門要努力推動所屬單位之間資產的共享共用和統一調配,實現對長期閑置或使用效率低下資產的跨管理層級、跨行業和部門之間的調劑使用功能,從而促進各類重大基礎設施和科研儀器設備在行業間和部門間共享共用,為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有力的物質支撐。為加大省級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盤活力度,提高資產配置和使用效率,2020年11月,山東省印發《山東省省級政府公務倉管理暫行辦法》,建立健全了資產統籌調配以及共享共用機制,加大了存量資產整合力度,有效避免了重復購置和閑置浪費,初步實現了省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集約高效。
實踐和創新是未來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發展的主動力,實踐無止境,理論創新亦無止境。在我國各項事業都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下,創新推廣高校資產配置效率評價體系,不斷完善高校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機制,是保障高等教育和公共事業有序發展的戰略任務和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