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瑞鵬(副教授)(蘇州市職業大學 江蘇蘇州 215000)
近年來,為了提升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國家和地方都舉行了各個層面的“高職院校教學能力大賽”。在教學目標與學情分析、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教學實施和成效以及教學素養等方面都有了規范性的標準,給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提供了一個方向和范式?!案呗氃盒=虒W能力大賽”的舉辦,“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依賴于“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和體系重構”,依托專業教學改革,實現信息技術、思政元素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通過教學技能培訓、教學能力大賽、教學模式改革、教學管理改革、課程資源優化、教學團隊等項目的建設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促進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豐壯麗,2020)。但具體落實到具體課程中,還需要高職教師能夠結合課程和學情特點進行針對性研究和設計,以便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本文結合稅收類課程特點以及其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關系,探尋基于高職院校教學大賽標準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途徑。
稅收類課程是高職會計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在課程教學設計中必須通過任務驅動,以項目為模塊融合崗位素養的“德育”教育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具備相應的涉稅業務處理能力,具體包括辦稅流程、稅款計算、納稅申報、稅收自查和稅收籌劃等五項能力,滿足企業崗位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要求。
(一)教材的改革和創新跟不上企業實際工作崗位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受到會計類職稱考試的影響,高職稅收類教材的編寫基本遵循了按稅種分章節、按稅收要素做模塊的編寫體系,教材知識和能力的載體未能貫穿教材全部,知識結構分散,能力層次感不強,信息化和思政要素未能融入教材編寫,無法完整體現學習能力的提升。在教材的展現形式上大多采用文字描述,很少采用視頻鏈接、流程結構圖以及真實圖片等直觀的形式表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直觀性和立體感,未能完整地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企業實際經營活動中,往往一筆業務會對多個稅種產生影響,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而現行眾多教材受編寫模式的影響,設計的教學案例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能較單一,未能綜合反映業務的多樣性和綜合性,無法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教學內容不適應國家新稅收管理環境的需求。近年來隨著國家稅收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政策更新的速度也非???,這就要求課程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引入新知識、新理念。而現在的很多高職院校在稅收類課程教學中仍以“如何計算”“如何申報”為中心,忽略了國家稅務機關對企業的稅收征管,缺乏涉稅風險鑒別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將來從事涉稅工作仍達不到國家稅務機關監管的要求。另外在教學中未能將“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只是培養“會算稅”的機器,而不是“會管稅”的人才,無法實現培養學生“依法納稅、誠信納稅”素養的目標。
(三)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不適應信息化教學的需求。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實施必須基于教學目標的區別而不同,必須基于學生的學情差異而不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是一種動態的選擇。在“大智移云”等信息化手段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很多高職院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仍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缺乏課堂互動,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即使有些學校建設網課、微課或在線課程等教學資源,但未能在教學中合理運用,而只是作為課后的一種補充。信息化教學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更應該是教學過程的信息化。通過教學過程的“信息化”增強大數據分析,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便于教師組織和優化教學內容。
(四)考核體系和評價機制不適應開放式過程化的需求。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以了解教學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判斷教學質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評價反饋信息可以使師生了解教和學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反饋信息修訂計劃,調整教學行為,從而達到所規定的目標,這就是評價所發揮的調節作用。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對于稅收類課程的考核還是基于“一張試卷”定結果的形式,主要存在考試“重理論,輕實踐”,考核評價方式、方法單一,考前“劃重點”、考試流于形式等弊端,教師未能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與課程有關的拓展能力和思政元素納入考核體系。
基于教學能力大賽標準和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本文結合稅收類課程的自身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提出四點提升教學能力的思路。
(一)課程教學設計的思路。高職教育的任何專業必須結合企業工作崗位需求進行教學設計。稅收類課程通過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分析企業真實崗位涉稅業務,以“某綜合企業”為教學載體貫穿教學全程,將該企業的經營活動按照涉稅類型細分為若干個教學模塊和若干子任務按順序實施。每個子任務均需根據學情分析采用“三階崗位能力”提升情境教學,采用任務驅動、案例分析、互動訪談、探究體驗的教學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開展業務技能訓練和職業素養養成,并實施“三元三維”評價體系,以達成課程教學目標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步實現,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三元三維”評價體系
(二)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高職專業設計的課程教學目標必須基于現代企業對工作崗位的基本要求和職業發展,形成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诙愂疹愓n程的特點以及國家對企業稅收管理的特定標準和法律要求,課程在教學設計中以“能力目標培養”為主線,有機融合“課程思政”元素,逐步實現“辦稅-做稅-用稅”三階崗位能力的不斷提升。“辦稅”主要包括發票的領購與開具、涉稅數據的采集、稅收優惠備查管理、納稅申報等基礎性涉稅工作;“做稅”主要包括涉稅業務判斷和識別、稅費計算、稅收風險自查等管理性涉稅工作;而“用稅”主要是流程設計、稅收籌劃、創新創業等創新性涉稅工作。三階崗位能力目標的教學模式遵循了會計專業“分層次、分階段”的專業人才的培養理念和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企業崗位能力從“操作”到“管理”到“創新”的層次要求。同時培養學生依法納稅的品質、提倡創新的工匠精神,樹立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和高尚的理想信念。
(三)課程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實施。
1.教學內容的開發與創新。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實現的載體,而教材是教學內容最直接的表現,也是學生對課程是否感興趣的最直觀感受。在教材的開發和選用上,必須引入生產真實案例,著力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并配套豐富、優質的學習資源。教材涉及的教學內容編排形式要相對新穎,難度和廣度滿足教學目標以及符合高職學生的學情特點。稅收類課程教材要基于國家稅收政策的變化以及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更要符合崗位技能的要求和崗位職業素養的要求,充分體現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操性和開放性。在教材編寫或選用中應體現以下幾個特色:(1)在編寫理念上,教材應引入“工學結合、項目驅動”的理實一體編寫理念,以項目、任務為教學主線,將崗位知識按工作實踐劃分為若干個場景或模塊,通過設計不同的崗位任務將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融于各個子任務中。(2)在編寫團隊上,編寫團隊應引入來自稅務機關、大型企業以及財稅中介機構等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專家擔任編寫工作,多方位多維度使教材符合教學和企業工作實踐所需,使教材真正成為“工學結合、政校行企合作”的應用型教材。(3)在教材內容體系上,教材應從企業的實際業務出發,以崗位項目為切入點,將企業工作崗位要求掌握的實操技能分解為不同任務,并闡述不同任務的解決過程;教材應以思政教育為引領,以技能訓練為主線,以相關知識點為支撐。(4)在信息技術融合上,教材應體現“互聯網+”思維,將相關的行業標準、微課視頻、行業新聞以及學習思考等優質學習資源通過二維碼和相關拓展呈現,結合課程資源庫或在線開放課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對接和即時學習。
2.教學的組織與安排??茖W而合理的教學組織與安排必須符合高職教育的規律以及學生的學情特點,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和豐富的教學方法輔助,能對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評分標準中要求有效解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能夠針對學習和實踐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知行合一”,同時針對階段教學目標進行過程化的考核和評價。稅收類課程基于企業涉稅崗位特點,通過“疑問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模式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最終實現終生學習的目的。主要通過以下三個階段實施:(1)課前準備階段。課前教師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推送學習任務,在每一個教學時段之前,根據相關教學任務的要求,上傳資源和教學情境,提出“課前自研”的要求。(2)課堂實施階段。每一教學時段中,教師首先點評學生“課前自研”的學習效果,引導出本次教學涉及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具體施教過程中結合所設計“子任務”特點及學情特點,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的“討論交流、搶答、測驗、調查”等功能實施互動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選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3)課后拓展階段。高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企業培養適應崗位內涵和素養需求的技術型人才,企業和崗位有其多元文化和品質需求,而校園文化建設層面,缺少企業文化元素與職業精神的廣泛滲透,“匠心”文化認同感普遍不足,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課后拓展階段,選擇滿足專業特點、崗位需求、區域文化、人才發展等制約因素的思政元素,搭建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的多元多維德育平臺。稅收類課程在該階段采用多種途徑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在信息化教學平臺上開展師生交流的“課后30分”,邀請專家走進直播間交流企業實務和崗位操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在信息化教學平臺中發布拓展資源,包括企業培訓實操類專題視頻和企業咨詢服務案例,要求學生完成并提交課后拓展任務。同時利用信息化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功能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進行分析,以評價學生對課程重難點的掌握程度。信息化平臺組成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信息化平臺組成框架
(四)“三元三維”評價體系的建立。教學評價是指各種教學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評價方法和標準等。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也應該在教學評價中得以體現,實現多主體多維度的過程化評價模式,全方位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建議構建以“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為評價主體、“現場授課項目評價+三階崗位能力項目評價+綜合知識點評價”為評價內容的“三元三維”評價體系。在具體實施考核過程中,可以借助相關在線課程平臺對“課前+課中+課后”各環節進行量化考核評價,實現考核的過程性、科學性。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和考核要求、節點在平臺后臺事先設置好對應功能的參數,后臺會根據發起的功能模塊實現簽到自動積分、單元測驗自動評閱、小組作業師生共評等,從而對在線課程的整個教與學的過程進行實時完整地動態數據記錄,后臺生成相關數據結果,一方面確保全過程保留考核數據,同時也保證教師在教學中能進行數據分析,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袁翠翠,2021)?!叭S”評價體系的實施詳見下頁表1。

表1 “三元三維”評價體系實施表
國家舉辦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目的是“以賽促教”,通過參加各級教學能力比賽,不斷促使高職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熱衷于學習的過程,同時也培養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和教科研的能力。因此在整個課程設計要結合“教”和“學”兩個維度進行有機整合,滿足與學生和教師的需求。稅收類課程在教學設計中遵循了上述理念,突破了傳統的教學屏障和困境,由“教”為主轉向重“學”為主,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了;理論知識與情境實踐相融合,學生的崗位實操能力增強了;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設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相融合,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人格增強了。
(一)教學效果。課程通過“三階崗位能力”提升的教學模式,結合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在教學各階段的運用,配以“三元三維”評價體系,使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具有較強的目標感、參與感和互動性。
1.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學習效果提升明顯。多數學生不僅較好地掌握了相關稅收知識、技能,順利達成教學目標,而且還樹立了“依法納稅、誠信納稅”的意識和財富“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的勞動價值觀,實現了知識的拓展、技能的優化和素養的提升。
2.教學過程的把控。信息化教學能夠實現備課、上課、課堂互動、作業、答疑、實訓、考試、過程考核、教學管理全過程信息化,大大提高教學及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學實施中大數據的運用使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效果,及時修改教學設計和教學手段,以實現針對性的輔導,加強了師生之間的聯系。豐富的課程資源將教師從繁瑣的備課壓力中解放出來,進行教學組織和創新教學研究,從而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在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備課的信息都可以留下記錄,為下一屆學生的教學提供保障,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打下基礎(司玉娜等,2021)。同時信息化的運用使過程化、多元化的考核體系能更有效地執行,科學的考核體系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科學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教學創新。
1.構建了融合性的“辦稅-做稅-用稅”三階崗位能力提升的教學模式。根據企業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設置了“三階崗位能力”目標,輔之以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養目標的具體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三階崗位能力目標選取教學內容,組織和實施教學和考核,以適應不學生生的職業需求,體現了教學過程和崗位能力的提升,實現了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形式的融合。同時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稅官進校園、企業調查、稅案模擬法庭、“我是稅警偵查員”等第二課堂,增強課程文化氛圍,培養了學生敬業、誠信和法治價值觀以及勞動價值觀的職業內涵和崗位素養,實現了學習與應用、職業和文化、能力與素養的融合。
2.構建了開放性的“三元三維”的評價體系,注重學生職業操守。根據“三階崗位能力”目標的要求,吸收校外行業企業專家,共同開發考核指標和考核結點,注重學生職業人格、職業素養等思政指標的考核和拓展性能力考核。聘請校外兼職教師參與“用稅”模塊的考核,同時結合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自評和互評,按照“現場授課項目評價+三階崗位能力項目評價+綜合知識點評價”考核模塊進行權重配比,形成“三元三維”的評價體系,實現了考核主體、考核要素和考核過程的開放。